朔州晚报 >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3版
发布日期:2024年11月0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今生难忘清华园
●郝录
文章字数:1726

  2002年8月10日,是我终生难忘的一天。这天我的爱女郝晓红,收到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录取为研究生的通知书,实现了我们两代人的夙愿。此时,我心潮涌动,泪湿青衫,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回首经年,我在学生时代,也曾品学兼优。每逢考试,总是名列前茅,命题作文被恩师程先生作为范文,在班内多次予以点评,并在一篇文章下批注:“你是位天才,将来前途不可限量!”
  恩师的鼓励,使我学习的劲头倍增,曾暗暗下决心,一定努力争取考入清华北大深造。可惜命运多舛,理想宏愿化为泡影……爱女如愿考入清华大学,了却了我的清华梦,倍感欣慰。
  当年,我和爱人同在麻纺织厂工作,晓红出生后,长相俊美,天生丽质。在厂内自办的托儿所,被阿姨们赞美为“盖麻纺(第一漂亮)”。她天资聪颖,记忆力超强。四岁便能背诵几百首唐诗宋词,左邻右舍的长辈们,无一不啧啧称奇。
  在托儿所,她每当看到儿童们背书包去上学的时候,便磨缠着我说:俺也想上学。
  入学后,她刻苦用功,自强不息,相当自律。从未有过让父母督促,并辅导作业的时候。
  四年级时,在城内所有小学作文竞赛中获得了第一名,作为父亲的我,为她骄傲。
  高中三年,学校晚上放学,她数年如一日,坚持自学至午夜时分。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孜孜不倦的寒窗苦读精神,曾让我数次动容。
  2002年9月2日,是清华大学开学报到的时间。
  临行前,我和爱人商议,共同陪女儿前去清华报名入学,并一同把母亲带上,母亲时年已78岁高龄,为儿女辛苦了一辈子,却未曾去过北京。老人有个心愿,想逛逛天安门广场。
  我们一行四人,于北京站出站时,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突然挤过来一个四十多岁的陌生女人,见我背着女儿的行李,她操着四川口音问:大哥,你在哪里打工?我回答说:是送女儿去清华大学报名上学。她立刻竖起了大拇指……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位于清华大学东门,迈进校区,右手是建筑学院,左手是经济管理学院。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前身是清华大学建筑系,由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创办,1988年成立为建筑学院。信步进入学院一楼大厅,梁先生的半身雕像跃入眼帘,肖像精神抖擞,目光炯炯,让人敬意油然而生……先生和我们应县结缘,对应县木塔的发现、保护、弘扬功不可没,在此不必赘述。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清华大学的校训。自1911年创办以来,英才辈出。在科学技术领域里,培育了无数杰出精英,如“两弹一星”周光召、数学家华罗庚、力学家钱伟长、建筑学家梁思成、核物理学家钱三强,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杨振宁……
  清华大学涌现出的优秀人才,如浩瀚宇宙中的璀璨群星,数不胜数。他们为中华民族的荣光、为国家的昌盛富强作出的贡献,功勋卓著,永垂青史。
  清华大学建筑面积338.87万平方米,比十个应县县城还大。建筑学院教室距女儿宿舍步行约需半小时,怕母亲劳累,我们把老人家安顿在门外等候,我和夫人送女儿去寝室。当我们夫妻二人返回来接母亲时,但见一伙人把母亲团团围住,盘问道:您是哪里人?为何坐在这里?需不需要帮助?母亲骄傲地回答:我是送孙女来清华大学上学的。
  原来围观大众以为母亲是被家人遗忘在此地。这感动人心的一幕,足以见证当年北京人爱心多多,其尊老敬老的精神弥足珍贵。
  漫游清华园,但见苍松翠柏遮天,绿草茵茵掩地。行到清华大学二校门,一座古典雅致、青砖白柱、三拱牌坊式样建筑矗立于眼前。门额上三个大字“清华园”,系晚清军机大臣那桐所书,笔法圆润,苍劲有力。从二校门北望,清华大礼堂、日晷、清华学堂尽收眼底。一路漫行,各式各样的欧式建筑美轮美奂,令我大饱眼福。
  当然,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荷塘,是必去的地方。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令人神往。伫立荷塘,秋阳透过垂柳枝叶缝隙,洒在高矮不齐的莲叶上,斑驳陆离。蝉儿们在微风摇曳的柳叶下,不知疲倦发着丝丝低鸣。此刻,我仿佛见到听到,先生漫步于荷塘,在朗诵那脍炙人口的美文《荷塘月色》。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于清华园心情愉悦舒畅地浏览完毕后,陪伴慈母游览了故宫、颐和园等名胜古迹。母亲虽然年近耄耋之年,仍精神矍铄,兴致勃勃,留下了不少珍贵的照片。
  时光匆匆,如白驹过隙。一晃二十多载岁月,母亲已于十二年前仙逝,女儿也年逾不惑,现已成为教授级的专家学者。但留足于清华园的那段美好的珍贵时光,在脑海里永驻,时不时地闪现,今生今世难以忘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