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闻语言的韵律美及其与文学语言的异同
文章字数:2282
□祁智民
新闻语言的韵律美
汉语语言的韵律美不仅体现在诗文中,在新闻语言当中也能运用。在新闻语言韵律美的创作过程中,记者要掌握汉语言的基本规律和语言表达技巧,将创作情感与稿件要表达的内容有机结合,并处理好整体和局部,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
我们可以这样说,新闻语言的韵律美是源于汉语语言本身的韵律美的,这种韵律美是有一定的可循规律和基本的表现形式,如排比的运用、节拍的处理等。这就为记者的表述创作提供了大有作为的艺术天地。新闻语言韵律美,需要我们用心体会,反复斟酌,遵循语言创作的规律,使之焕发蓬勃的生命力。
对于一篇新闻稿件,从局部来说,抓住重点小层次、重点句子、重点词组以及重点词,形成一支支小支流,这样小波澜里孕育着大波澜,大语流里又流淌着子语流,从而形成新闻语言的韵律美。往往因稿件内容的不同,而表现出的语言表达形式、语气的变化、节奏的起伏所流淌出的韵律也是不同的。所以说,新闻语言的韵律美是客观存在的,是需要我们不断挖掘并让它充分体现在新闻语言当中,使我们的整个语言艺术更趋完美。
新闻语言与文学语言的异同
新闻语言与文学语言都属于语言范畴,都是对现实世界的书面表达,因而它们都具有书面语言的一般特性,那就是“真实美”和“简约美”。但是,新闻语言与文学语言毕竟承担着不同的传达功能,又使得二者有着明显的异质性。
可以这样说,语言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表述,不同类型的语言是对不同类型或不同层次的客观世界的呈现。如果说新闻语言是新闻写作主体对其所获得的新闻事实的呈现的话,那么文学语言则是文学创作主体对其文学素养的展现。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它们二者之间的异质性。新闻语言要把新闻事实不带任何主观情感地传达给受众,也就是说,这种语言表达的只能是人们能清醒地意识到并且确实存在的东西,而文学创作主体则完全可以对这一件事情的感触升华开来,通过主观情感的介入和丰富的想象将之渲染称为一个离奇曲折、波澜壮阔的动人故事,或者把它诗意化。在这里,我们需要阐明一个观点,就是新闻语言的倾向性。所谓倾向性,通俗地说,就是新闻媒体在报道事实时所体现出来的一种鲜明的立场性。这种倾向性是不能否定的,因为新闻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始终是每一个新闻人的行为准则,新闻语言的倾向性多表现为语言的褒义和贬义(即隐性词语)的运用。如“美好、赞赏、伟大、丑恶、批判、渺小”等,这一类词因其感情色彩强烈而明显,在新闻中使用的频率不算太高。相反,隐性词语在新闻中时常出现,如2009年11月16日中国青年网转载凤凰卫视的一则新闻,标题是这样的:《烟台开查“楼垮垮”事件中标企业疑“钦点”》,报道了烟台市汽车站因为招标时相关领导违规操作,导致工程质量不达标,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新闻标题中的“钦点”一词的隐含义就很明显了:相关领导不举行公开招标,而是暗箱操作,凭借权利来“指定”承包商,与民主公开的精神背道而驰,报道者对这种领导“独断专行”的做法的反讽之意虽未明言,受众也能心领神会。但是,这种倾向性与文学语言的主观思想成分不同。文学语言的主观情感情绪,不着重于事实的逼真,而是强调情感和想象的逼真,新闻语言的美感力量主要来自于其所承载的事实的巨大震撼力,也就是事实的真实性和重要性。再举一个例子,比如有这样一个问题:黄河之水从何而来?新闻语言的回答是:“黄河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北麓,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九个省份,向东注入渤海。”如果用文学语言就可以这样回答:“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
提倡简约,是任何文体对语言表达的高度要求。新闻语言和文学语言当然也必须要遵循这一原则。新闻语言要注重鲜明,文学语言注重含蓄,它们二者不可本末倒置。如果说新闻语言的鲜明侧重于毫不含糊鲜明地表现出赞成什么、反对什么的观点以及对时代风貌和特色的表达的话,文学语言的含蓄的主要表现在形象和意境的创造。苏东坡在咏西湖的诗中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无疑是一首好诗,但是从诗中你不能直接感觉到具体真实的西湖,只有通过阅读“破译”这些文学符号,通过联想和想象,才会在脑海中浮现出西湖的美丽景象。所以对于读者来说,新闻语言不需要高深的语言水平就能理解,而文学语言就要求读者有一定的语言知识和艺术理解力,否则就无法获得艺术的形象。
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语言的表意是直率的,文学语言的表意是含蓄的。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一些新闻节目中看到,新闻在叙述事实、讲述道理和抒发感情的时候,直截了当,不迂回婉转,更不含隐修饰。记者们在进行新闻写作时,将事实传播给受众,给人以清新、明朗的感觉。不仅可以表达鲜明的思想感情,也能使受众领会新闻工作者和媒体的思想态度,更能体现无产阶级新闻真实性原则。例如“共产党员刘胡兰英勇就义”,这就是直率的语言,它一方面包含了“刘胡兰就义”这个新闻事实,同时又用“慷慨就义”这个词表明作者和媒体对刘胡兰的死的这件事情的主观评价,除此之外,并无他意。直率的报道,正是因为没有矫揉造作,所以能够给人以强烈的印象。而文学语言多通过“意象”,曲折的表达作者本意。如屠格涅夫的《门槛》中投身革命的那位俄罗斯姑娘,作者正是通过精心塑造这个意象,反映出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一代俄罗斯革命者成长过程中所经受的各种考验,勾勒出当时俄国社会的基本情况,准确地传达出他对革命的深切同情和对革命的热情赞颂。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新闻语言与文学语言的不同之处。至此,我们便可以对它们二者的分野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了。
(作者单位:朔州市融媒体中心)
新闻语言的韵律美
汉语语言的韵律美不仅体现在诗文中,在新闻语言当中也能运用。在新闻语言韵律美的创作过程中,记者要掌握汉语言的基本规律和语言表达技巧,将创作情感与稿件要表达的内容有机结合,并处理好整体和局部,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
我们可以这样说,新闻语言的韵律美是源于汉语语言本身的韵律美的,这种韵律美是有一定的可循规律和基本的表现形式,如排比的运用、节拍的处理等。这就为记者的表述创作提供了大有作为的艺术天地。新闻语言韵律美,需要我们用心体会,反复斟酌,遵循语言创作的规律,使之焕发蓬勃的生命力。
对于一篇新闻稿件,从局部来说,抓住重点小层次、重点句子、重点词组以及重点词,形成一支支小支流,这样小波澜里孕育着大波澜,大语流里又流淌着子语流,从而形成新闻语言的韵律美。往往因稿件内容的不同,而表现出的语言表达形式、语气的变化、节奏的起伏所流淌出的韵律也是不同的。所以说,新闻语言的韵律美是客观存在的,是需要我们不断挖掘并让它充分体现在新闻语言当中,使我们的整个语言艺术更趋完美。
新闻语言与文学语言的异同
新闻语言与文学语言都属于语言范畴,都是对现实世界的书面表达,因而它们都具有书面语言的一般特性,那就是“真实美”和“简约美”。但是,新闻语言与文学语言毕竟承担着不同的传达功能,又使得二者有着明显的异质性。
可以这样说,语言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表述,不同类型的语言是对不同类型或不同层次的客观世界的呈现。如果说新闻语言是新闻写作主体对其所获得的新闻事实的呈现的话,那么文学语言则是文学创作主体对其文学素养的展现。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它们二者之间的异质性。新闻语言要把新闻事实不带任何主观情感地传达给受众,也就是说,这种语言表达的只能是人们能清醒地意识到并且确实存在的东西,而文学创作主体则完全可以对这一件事情的感触升华开来,通过主观情感的介入和丰富的想象将之渲染称为一个离奇曲折、波澜壮阔的动人故事,或者把它诗意化。在这里,我们需要阐明一个观点,就是新闻语言的倾向性。所谓倾向性,通俗地说,就是新闻媒体在报道事实时所体现出来的一种鲜明的立场性。这种倾向性是不能否定的,因为新闻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始终是每一个新闻人的行为准则,新闻语言的倾向性多表现为语言的褒义和贬义(即隐性词语)的运用。如“美好、赞赏、伟大、丑恶、批判、渺小”等,这一类词因其感情色彩强烈而明显,在新闻中使用的频率不算太高。相反,隐性词语在新闻中时常出现,如2009年11月16日中国青年网转载凤凰卫视的一则新闻,标题是这样的:《烟台开查“楼垮垮”事件中标企业疑“钦点”》,报道了烟台市汽车站因为招标时相关领导违规操作,导致工程质量不达标,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新闻标题中的“钦点”一词的隐含义就很明显了:相关领导不举行公开招标,而是暗箱操作,凭借权利来“指定”承包商,与民主公开的精神背道而驰,报道者对这种领导“独断专行”的做法的反讽之意虽未明言,受众也能心领神会。但是,这种倾向性与文学语言的主观思想成分不同。文学语言的主观情感情绪,不着重于事实的逼真,而是强调情感和想象的逼真,新闻语言的美感力量主要来自于其所承载的事实的巨大震撼力,也就是事实的真实性和重要性。再举一个例子,比如有这样一个问题:黄河之水从何而来?新闻语言的回答是:“黄河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北麓,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九个省份,向东注入渤海。”如果用文学语言就可以这样回答:“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
提倡简约,是任何文体对语言表达的高度要求。新闻语言和文学语言当然也必须要遵循这一原则。新闻语言要注重鲜明,文学语言注重含蓄,它们二者不可本末倒置。如果说新闻语言的鲜明侧重于毫不含糊鲜明地表现出赞成什么、反对什么的观点以及对时代风貌和特色的表达的话,文学语言的含蓄的主要表现在形象和意境的创造。苏东坡在咏西湖的诗中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无疑是一首好诗,但是从诗中你不能直接感觉到具体真实的西湖,只有通过阅读“破译”这些文学符号,通过联想和想象,才会在脑海中浮现出西湖的美丽景象。所以对于读者来说,新闻语言不需要高深的语言水平就能理解,而文学语言就要求读者有一定的语言知识和艺术理解力,否则就无法获得艺术的形象。
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语言的表意是直率的,文学语言的表意是含蓄的。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一些新闻节目中看到,新闻在叙述事实、讲述道理和抒发感情的时候,直截了当,不迂回婉转,更不含隐修饰。记者们在进行新闻写作时,将事实传播给受众,给人以清新、明朗的感觉。不仅可以表达鲜明的思想感情,也能使受众领会新闻工作者和媒体的思想态度,更能体现无产阶级新闻真实性原则。例如“共产党员刘胡兰英勇就义”,这就是直率的语言,它一方面包含了“刘胡兰就义”这个新闻事实,同时又用“慷慨就义”这个词表明作者和媒体对刘胡兰的死的这件事情的主观评价,除此之外,并无他意。直率的报道,正是因为没有矫揉造作,所以能够给人以强烈的印象。而文学语言多通过“意象”,曲折的表达作者本意。如屠格涅夫的《门槛》中投身革命的那位俄罗斯姑娘,作者正是通过精心塑造这个意象,反映出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一代俄罗斯革命者成长过程中所经受的各种考验,勾勒出当时俄国社会的基本情况,准确地传达出他对革命的深切同情和对革命的热情赞颂。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新闻语言与文学语言的不同之处。至此,我们便可以对它们二者的分野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了。
(作者单位:朔州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