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电视新闻的语言特点
文章字数:2268
□张智宙
语言作为新闻的一种载体,它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随着1940年12月30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正式开播,中国的广播事业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一时间,大大小小的广播电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人们的生活当中。于是,“广播新闻”成了一个热门词,直到1980年,党中央提出的“四级办电视”的建设方针,对推动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并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电视也快速走进了家家户户。这就要求所有的电视新闻记者队伍提高自身素质,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运用语言,不仅要增强新闻语言的表现力,而且要为整个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
电视新闻语言的三性
电视新闻语言应该具有哪些必备的特性和专业特征呢?对于这一点,新闻学研究界众说纷纭,归结起来,就是它的“三性”,即“规范性、庄重性、鼓动性”,“三性”在理论上,虽然并无什么新的突破和建树,但介于当前一线的工作人员在新闻工作中反映出的诸多不规范以及语言修养方面的缺失,不得不在此着重强调。
规范性
所谓电视新闻语言的规范性,主要是语言(声、韵、调)、词、语法、语流,都要符合普通话的语法规范,不仅声韵调要准确到位,词汇、语法、语流也要恰如其分。然而,我们在收听收看新闻节目时,都会发现一些外景记者不该有的错误和偏差,列举如下:
⑴ 注意语音上的错误和缺陷。如:“处理”、“硕果累累”中,“处理”是两个上声,我们知道,两个上声在一块的话,前一个的调应该相应的变化,而很多人却读成了“去声”,“累累”(léiléi),应该读为阳平,而我们很容易误读成“上声”。再如“横财”、“横祸”、“横话”这类词中的“横”正确读法应为“(hèng)不能读为(héng);“曲高和寡”的“和”(hè)不能读为(hé);浙江“台州”中的“台”不能读为“tái”,正确读法为“tāi”;黑龙江“海兰泡”中的“泡”不能读为“pào”,应该读“阴平”。
虽然记者和播音员的职责分工不同,但是作为新闻工作者,作为传播者,同样要注意新闻语言的运用和读法,严格要求自己。因为作为传播者,言行举止间体现的是公信力,所以记者同样要用播音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即使不能像播音员那样字正腔圆,但是新闻语言的规范性是不容马虎的。作为一位新闻工作者,这一点是值得现在每一位同仁铭记的。特别是对于电视新闻记者,维护语言的规范性,是责无旁贷的。
对于语音上的缺陷和偏差,还主要表现在词的轻重格式和语流音变上,如“事物”、“政策”、“耳朵”、“事情”等这些在新闻中常常出现的词,都是读轻声的,这是不言而喻的,不能读成中重格式,有些四音节词,像“极其珍贵”、“绝大多数”等等,虽然在单读的时候是“中轻中重”格式,但是在语流中是应该发生一些变化的。
⑵
注意停连欠妥,逻辑不明。这类毛病不胜枚举,如“ 中 央/人民广播电台”,我们会听到有记者在表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这就不由得让听众理解为:“人民”还有“中央”和“地方”之分吗?正确的表述应是在“中央”之后加一个似停实连的小小的停顿,然后一气呵成,不仅能和其他电台区分,还能给人一种亲切感。
庄重性
庄重性,是说“我们在进行新闻语言的写作时,必须保持端庄、郑重的态度,在一些场景描述中要注意语流中充满庄重可信的意味。”这是由电视新闻语言的庄重性决定的,我觉得这一点尤其对电视新闻语言特别重要,因为据新闻本身而言,“真实”才是生命。特别是在面对重大的突发性事件中,电视新闻作为传播者,面对的是亿万观众,因此,我们不仅要把新闻语言的庄重性体现出来,而且要从记者的仪态上体现出这一点,大大方方、自然流畅地把事情说清楚,把道理讲明白,以自己的真情实意去打动观众,引起心灵的共鸣。即使是娱乐节目,也应该在带给观众快乐的同时,注意语言的运用。面对飞速发展的电视事业,娱乐节目也要一方面注意语言运用的合理性,另一方面也要把持好作为记者的角色,达到收视率与节目的优良风格双赢效果。
鼓动性
可以说,新闻语言的鼓动性是与生俱来的,但是这种鼓动性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呈现出不同的内涵和形式。就比如说在战争年代,从大的氛围来说,当时的口号就是:“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种豪情是从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红军长征、延安时期一代代热血青年身上一脉相承下来的,它不是属于某个人特有的追求,是一种时代的风尚,我不知道用今天的话来说算不算是那个年代的“时尚”,但的确是代表了当时年轻人的主流价值观,鼓舞了一代年轻人投身到滚滚的革命洪流中去。随着历史长河的不断涤荡,时代形势变了,社会环境不同了,电视新闻语言的鼓动性也要应和新时代的主旋律。
在汶川特大地震的报道中,文字间流露出的那种中国人在大灾面前体现出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决心鼓舞了每一个人。很多记者在现场直播中哽咽,正是那种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将无声的语言文字转化为一种无形的力量鼓励人们,如何在厄运中化悲痛为力量,重建家园。
当然,电视新闻语言的这种鼓动性,在社会多元化的今天,必须要把握好恰当的尺度和分寸,简单、过分的鼓噪会招致人们的质疑和反感。而无动于衷的呆板念字则会降低人们收听收看的兴趣。
电视新闻语言,绝非人际交流的日常谈话,应该有它基本的范式,要遵循它的“三性”——规范性、庄重性、鼓动性。尤其是大众传媒业迅速发展的今天,传媒主体更应肩负起媒体的社会责任,坚决摒弃语言的低俗化和媚俗化,让新闻语言焕发出它本来的生命力。在电视传播中,记者在话筒前、镜头前使用新闻语言,是在行使党和政府以及人民给予的话语权力,不应等闲视之,要让电视新闻语言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以全新的姿态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作者单位:朔州市融媒体中心)
语言作为新闻的一种载体,它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随着1940年12月30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正式开播,中国的广播事业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一时间,大大小小的广播电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人们的生活当中。于是,“广播新闻”成了一个热门词,直到1980年,党中央提出的“四级办电视”的建设方针,对推动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并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电视也快速走进了家家户户。这就要求所有的电视新闻记者队伍提高自身素质,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运用语言,不仅要增强新闻语言的表现力,而且要为整个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
电视新闻语言的三性
电视新闻语言应该具有哪些必备的特性和专业特征呢?对于这一点,新闻学研究界众说纷纭,归结起来,就是它的“三性”,即“规范性、庄重性、鼓动性”,“三性”在理论上,虽然并无什么新的突破和建树,但介于当前一线的工作人员在新闻工作中反映出的诸多不规范以及语言修养方面的缺失,不得不在此着重强调。
规范性
所谓电视新闻语言的规范性,主要是语言(声、韵、调)、词、语法、语流,都要符合普通话的语法规范,不仅声韵调要准确到位,词汇、语法、语流也要恰如其分。然而,我们在收听收看新闻节目时,都会发现一些外景记者不该有的错误和偏差,列举如下:
⑴ 注意语音上的错误和缺陷。如:“处理”、“硕果累累”中,“处理”是两个上声,我们知道,两个上声在一块的话,前一个的调应该相应的变化,而很多人却读成了“去声”,“累累”(léiléi),应该读为阳平,而我们很容易误读成“上声”。再如“横财”、“横祸”、“横话”这类词中的“横”正确读法应为“(hèng)不能读为(héng);“曲高和寡”的“和”(hè)不能读为(hé);浙江“台州”中的“台”不能读为“tái”,正确读法为“tāi”;黑龙江“海兰泡”中的“泡”不能读为“pào”,应该读“阴平”。
虽然记者和播音员的职责分工不同,但是作为新闻工作者,作为传播者,同样要注意新闻语言的运用和读法,严格要求自己。因为作为传播者,言行举止间体现的是公信力,所以记者同样要用播音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即使不能像播音员那样字正腔圆,但是新闻语言的规范性是不容马虎的。作为一位新闻工作者,这一点是值得现在每一位同仁铭记的。特别是对于电视新闻记者,维护语言的规范性,是责无旁贷的。
对于语音上的缺陷和偏差,还主要表现在词的轻重格式和语流音变上,如“事物”、“政策”、“耳朵”、“事情”等这些在新闻中常常出现的词,都是读轻声的,这是不言而喻的,不能读成中重格式,有些四音节词,像“极其珍贵”、“绝大多数”等等,虽然在单读的时候是“中轻中重”格式,但是在语流中是应该发生一些变化的。
⑵
注意停连欠妥,逻辑不明。这类毛病不胜枚举,如“ 中 央/人民广播电台”,我们会听到有记者在表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这就不由得让听众理解为:“人民”还有“中央”和“地方”之分吗?正确的表述应是在“中央”之后加一个似停实连的小小的停顿,然后一气呵成,不仅能和其他电台区分,还能给人一种亲切感。
庄重性
庄重性,是说“我们在进行新闻语言的写作时,必须保持端庄、郑重的态度,在一些场景描述中要注意语流中充满庄重可信的意味。”这是由电视新闻语言的庄重性决定的,我觉得这一点尤其对电视新闻语言特别重要,因为据新闻本身而言,“真实”才是生命。特别是在面对重大的突发性事件中,电视新闻作为传播者,面对的是亿万观众,因此,我们不仅要把新闻语言的庄重性体现出来,而且要从记者的仪态上体现出这一点,大大方方、自然流畅地把事情说清楚,把道理讲明白,以自己的真情实意去打动观众,引起心灵的共鸣。即使是娱乐节目,也应该在带给观众快乐的同时,注意语言的运用。面对飞速发展的电视事业,娱乐节目也要一方面注意语言运用的合理性,另一方面也要把持好作为记者的角色,达到收视率与节目的优良风格双赢效果。
鼓动性
可以说,新闻语言的鼓动性是与生俱来的,但是这种鼓动性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呈现出不同的内涵和形式。就比如说在战争年代,从大的氛围来说,当时的口号就是:“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种豪情是从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红军长征、延安时期一代代热血青年身上一脉相承下来的,它不是属于某个人特有的追求,是一种时代的风尚,我不知道用今天的话来说算不算是那个年代的“时尚”,但的确是代表了当时年轻人的主流价值观,鼓舞了一代年轻人投身到滚滚的革命洪流中去。随着历史长河的不断涤荡,时代形势变了,社会环境不同了,电视新闻语言的鼓动性也要应和新时代的主旋律。
在汶川特大地震的报道中,文字间流露出的那种中国人在大灾面前体现出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决心鼓舞了每一个人。很多记者在现场直播中哽咽,正是那种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将无声的语言文字转化为一种无形的力量鼓励人们,如何在厄运中化悲痛为力量,重建家园。
当然,电视新闻语言的这种鼓动性,在社会多元化的今天,必须要把握好恰当的尺度和分寸,简单、过分的鼓噪会招致人们的质疑和反感。而无动于衷的呆板念字则会降低人们收听收看的兴趣。
电视新闻语言,绝非人际交流的日常谈话,应该有它基本的范式,要遵循它的“三性”——规范性、庄重性、鼓动性。尤其是大众传媒业迅速发展的今天,传媒主体更应肩负起媒体的社会责任,坚决摒弃语言的低俗化和媚俗化,让新闻语言焕发出它本来的生命力。在电视传播中,记者在话筒前、镜头前使用新闻语言,是在行使党和政府以及人民给予的话语权力,不应等闲视之,要让电视新闻语言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以全新的姿态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作者单位:朔州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