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字大道长歌行
文章字数:4857
记者 符烨邦 通讯员 赵振华 栗顺平
桑干向东,一路奔涌,于塞上大地孕出万千气象。
作为桑干河的源头和流经城市,朔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大力弘扬右玉精神和改革开放精神,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全方位转型”,中国式现代化朔州实践迈出了新的步伐。今年1至9月份,全市制造业增加值较2023年增长52.1%,位居全省第一,保持了强劲发展态势。
牢记嘱托 科学谋势明晰转型路径
朔州是一座因煤而生、因煤而兴的能源大市,其发展一直备受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注。
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强调要争当能源革命排头兵。时隔3年,总书记再次来到山西考察,强调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此后,总书记又先后两次来到山西,考察黄河流域生态和文物保护、能源保供和煤炭清洁利用工作。重逾千钧的嘱托,成为山西人民砥砺向前的强大动能。
省委、省政府多次要求朔州深入推进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久久为功推动资源型经济转型取得新成效。
把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以及省委的要求落到实处,朔州使命重大、责任光荣。历届市委、市政府都有自己的思路和部署,尤以2021年9月27日朔州市第七次党代会提出的全力打造“两山”理论实践高地、转型综改示范高地、能源革命创新高地、农牧融合发展高地“四大高地”最为铿锵。
“四大高地”源于朔州资源禀赋、城市特质、时代使命,既是发展优势,也是战略支点,更是展示窗口。其中,全力打造转型综改示范高地和能源革命创新高地,更是回应了党中央对山西建设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希冀,也是朔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持续深化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的生动实践。
旗帜引领方向,实干担当未来。此后,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迎难而上、久久为功,布局一批项目、谋划一批产业、建设一批平台,一个个区域发展新动能、新亮点不断涌现、开花结果。
煤电夯基 固废破题积蓄转型动能
时维露月,序属孟冬。
中煤平朔集团各矿井铆足马力加紧生产。在东露天矿开采现场,十几台重型电动挖掘机与上百台200吨级以上自卸卡车等重型装备隆隆轰鸣,爆破、采装、运输、排土等环节有条不紊。在井工一矿安全生产智能调度指挥中心,4名调度员手指轻动,位于10公里远、250米深的综采掘进头适时调整了掘进高度和速度。随后,新采的“乌金”顺着运输带,滚滚向矿井出口方向传输。
煤炭是朔州的支柱产业,走上转型之路的今天,朔州的“煤”字依然熊熊燃烧,发出炽烈的光与热。
在做强煤炭产业的同时,朔州坚持走“减”“优”“绿”之路,“依托煤、发展煤、超越煤”。因地制宜推广绿色化、智能化开采技术,年产120万吨及以上煤矿智能化实现全覆盖,煤炭先进产能占比86.5%。
程源建材有限公司是一家固废综合利用企业。在公司生产区,记者看到一堆堆由工业炉渣、粉煤灰、建筑渣土配制的原料,在经过粉碎、陈化、成型、焙烧、包装后,摇身变为建筑领域常用的混凝土渗水砖、仿石砖、砌块砖,然后被叉车装上货车,销往内蒙古、宁夏等地。
像这样将固废资源吃干榨尽的企业,朔州有170余家。其中半数以上是煤矸石和粉煤灰利用企业,其产品拓展延伸到冶金、耐火保温材料、装饰材料等七大类200多个种类。固废综合利用率达73%。
在此基础上,朔州全力加快构建新型能源和新型材料产业体系。新能源在建和并网规模超越千万千瓦,占全市发电量“半壁江山”。新材料重点加快中煤平朔煤基烯烃新材料及下游深加工一体化项目建设,厚植发展潜力,探索推动以煤电和新能源优化组合方式降低企业用电成本,努力把能源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链上”升级 创新发展打造转型引擎
重点产业是转型的突破口。朔州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制造业振兴作为产业转型的主攻方向,全力推动制造业集群成链,加快构建具有朔州特色“多业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边出泥,一边已经拉坯成型,完成从泥到碗的“蜕变”……走进应县龙华陶瓷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只见两条国内先进的全自动化生产线高速运转,仅用几十人,就能日产日用瓷十五六万件。
2021年,应县抢抓陶瓷企业技改升级机遇,全力推动产值超亿元、建陶企业产值超2亿元的日用瓷企业进行装备自动化改造。截至目前,全县36条生产线升级改造智能自动化生产线达20多条。不仅如此,企业还通过技术研发,开发出“宫廷文化”“小黄鸭”等多种时髦产品,畅销国内外。陶瓷产业由规模化向集群化、高端化转变。
位于平鲁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三一硅能(朔州)有限公司,拉晶车间内,拉晶炉整齐林立,一刀方棒单晶硅在经过100多分钟加工运转后,变成4000多片硅片。
据三一硅能(朔州)有限公司综合管理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车间内的100多台拉晶炉由“三一”的自研团队与使用部门联合开发,在降低成本的同时,硅片项目生产线上“粘棒—切片—清洗—分选”各环节均已实现全自动化生产。目前,企业初步构建起一条从单晶硅到硅片再到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光伏全产业链。
三一单晶硅项目是朔州瞄准高质量发展赛道布局的一枚“活棋”。近年来,朔州硅芯产业风生水起,怀仁四方威能人造石墨生产线项目建成,山阴恒科负极材料项目投产,朔州经济开发区泰胜风能装备公司500套塔筒生产线建成生产。今年,三一硅能10GW光伏垂直一体化项目、长庚金晶项目全部开工,硅芯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盛势。除此之外,朔州智能煤机装备、新能源重卡、新兴医药体等产业链也协同发力,奏响了新兴产业发展的“交响曲”。
据统计,前三季度朔州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1%,高技术制造业增长124.1%。
农牧融合 文旅“出圈”赋能转型业态
秋收之后,沿着205省道大石线行驶至怀仁市亲和乡清水河村路段,远远就能听到小羊羔“咩咩”的叫声。近前了解,原来是朔美羊肉业公司现代化养殖场的上万只湖羊到了繁殖季节。
2018年,朔美羊肉业公司董事长吴喜红把自家公司的羊舍全部进行现代化改造,引进5000只种母羊和105只种公羊,念起了“羔羊繁育经”。繁育基地成立6年来,繁殖的母羊口碑载道、种群扩大,吸引了四邻八乡的村民采购羔羊。仅亲和乡南小寨村,95%的村民养起了羊。
距离朔美羊公司15公里远的金沙滩羔羊肉业股份有限公司,则是做起了“加工经”。随着入冬,企业的畅销产品速食羊杂、羊蝎子、羊肉丸子等产品订单陡增,工人们每天都忙生产。
金沙滩羔羊肉业股份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形成了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的产业链条。
“上游关联1个5000亩紫花苜蓿种植基地、3个年出栏羔羊18万只合作社;下游关联1家年产6万吨羊粪有机肥公司。”公司董事长袁建军告诉记者,农牧融合不仅实现了产业链循环发展,还带动了周边村民增收。
两家公司都是朔州打造“农牧融合发展高地”的缩影。近年来,朔州初步构建了百亿元乳业、百亿元肉业、五十亿元粮油、五十亿元蔬果“四条全产业链”,形成了优质玉米、杂粮、蔬果、奶源、肉羊、牧草“六大生产基地”。
2024年,一款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席卷全球,山西古建火爆“出圈”,其中不乏我市景区。
在应县木塔,每天有近1.5万人次游客参观。游客熙熙攘攘、摩肩接踵,有人与木塔隔空“托塔”合照,有人细致观察静态的佛像,聆听千年前的木刻之声。在崇福寺景区,人流量从日均1000人次发展到了5000左右人次。人流的增加再次点燃了城市的烟火气。
1至9月份,全市的重点监测旅游景区游客接待量共计223.65万人次,累计同比增长128.24%,实现门票收入4701.97万元,累计同比增长136.52%。
文旅融合,相得益彰。除此之外,朔州市开工了总投资10.7亿元的龙首山文化产业园等5个项目,完成了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建设,启动了2024年文旅消费促进季活动。新产业发展进一步蹄疾步稳,高质量转型活力更加集聚。
福祉增进 强市惠民厚植转型基础
冬日时节,家住敬德小区的李新老人每天早晚都要到附近的敬德公园散散步,打打拳。看着眼前美景,李新感慨万千地说:“七里河真是大变样。”
李新的感受源于朔州加码民生福祉的行动。近年来,朔州市加快建设美丽朔州,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全面开工总投资26.7亿元的桑干河干流治理四大类33项工程,加快实施“一泓清水入黄河进京畿”16项重点工程。从空中俯视,桑干河波光粼粼、水草茵茵,似玉带穿城而过。
此外,深入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全市林草覆盖率达到了47.8%;严格铁腕治污,空气质量指数稳居全省前列;坚持绿色发展,探索出再生水高效利用的朔州路径,中水回用率达到70%以上。“朔州绿”正成为城市的一张亮丽名片。
近日,集大原高铁朔州段传来喜讯:怀仁东站、应县西站、山阴南站三座车站站房落成。朔州人家门口坐高铁的梦离现实越来越近。
集大原高铁建成后,朔州到北京从6小时缩短至2.5小时左右,朔州到太原只需1小时左右,极大地方便各地与朔州人员往来、经济交往和文化交流。
交通建设是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朔州依托机场、高铁站谋划建设临港物流园区,发挥铁路货运量全国第一的优势,打造以煤炭为重点的综合物流园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进一步完善。
为了让民生福祉成色更足,朔州还全面提升市政、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质量。
“过去,我们小区每到用水高峰时吃水就困难。现在,明显感觉到水压足了。”家住朔城区西山人家小区住户张慧丽激动地说。
让张慧丽称赞的是朔州市区的应急供水工程。近年来,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展和外来人口增加,朔城区西南片区的多个小区和城中村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吃水紧张。市委、市政府了解到实际情况后,启动实施民生工程。10月底,应急供水工程就实现正式通水试运行,有效缓解了老百姓吃水困难问题。
在做好市政保障的同时,新改扩建公办幼儿园、建设改造寄宿制学校全部投用,朔州市大医院、朔城区人民医院申报工作积极推进,2家城镇社区养老改造工程、7家农村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年内投用,16个老旧小区改造年内完成。
一件件实事落地有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科技助力 人才支撑创新转型生态
精进不休,瞬息千里。
朔州建市35年,人口159万人。对于这样的一个城市来说,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捉襟见肘。如何把短板补齐,朔州一直都在谋新求变。在朔州平鲁经济技术开发区山西晋坤矿产品股份有限公司,就有这么一场“变革”。
生产车间内,电流嗡嗡,机械轰鸣。高岭土进入制浆罐后,经过研磨、成胶等工序,40分钟后就变成了石油催化产品,附加值由每吨几百元一跃到几千元。
“我们与中石化石科院合作,研制生产出20多种产品,拥有21项国家授权专利,2项科技成果,这些产品和技术都非常抢手。”山西晋坤矿产品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亚军介绍。
“躺”在实验室的科研成果成功走向市场,是朔州与科研机构、企业共建创新成果转化平台结出的硕果之一。近年来,朔州坚持把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作为推动发展的重要抓手,不断完善支持机制,提升科技创新的能力和质效。
截至目前,全市已获批省级重点实验室2家,省级技术创新中心2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3家,与国内16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通过科技赋能,2024年1至8月,全市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8550万元,同比增长13%。
如果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那么人才就是第一资源。
2024年10月24日,由朔州市委组织部承办的“人到山西好风光”人才宣介北京专场活动在北京大学举行。朔州43个企事业单位向北京学子们抛出476个岗位“橄榄枝”。时隔半月,朔州再次组织朔州陶瓷职业技术学院、朔州市产业技术研究院、朔州市大医院等重点单位在东北开展双选活动。“塞上绿都 才聚朔州”的声音响彻山海关外。
期间,朔州举办了“双招双引”合作交流恳谈会,现场签约总投资额达83.5亿元的11个招商引资项目,涵盖城市功能建设、风电及储能建设、生物医药和农业智能科技产业园建设等多个领域。
功以才成,业由才撑。从塞上绿都到京畿要地,从桑干河畔到黑土之乡,朔州跋涉千里,传递出对人才的尊重和招才引智的渴望。而随着高质量发展所需优秀人才引进,创新链、产业链与人才链深度融合,转型发展有了更强力的支撑。
灼灼岁序,前行不止。站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上,朔州的转型方向更加明确、步履更加坚定,践行新理念、探寻新路径、创造新活力,奋力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朔”字大道。
桑干向东,一路奔涌,于塞上大地孕出万千气象。
作为桑干河的源头和流经城市,朔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大力弘扬右玉精神和改革开放精神,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全方位转型”,中国式现代化朔州实践迈出了新的步伐。今年1至9月份,全市制造业增加值较2023年增长52.1%,位居全省第一,保持了强劲发展态势。
牢记嘱托 科学谋势明晰转型路径
朔州是一座因煤而生、因煤而兴的能源大市,其发展一直备受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注。
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强调要争当能源革命排头兵。时隔3年,总书记再次来到山西考察,强调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此后,总书记又先后两次来到山西,考察黄河流域生态和文物保护、能源保供和煤炭清洁利用工作。重逾千钧的嘱托,成为山西人民砥砺向前的强大动能。
省委、省政府多次要求朔州深入推进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久久为功推动资源型经济转型取得新成效。
把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以及省委的要求落到实处,朔州使命重大、责任光荣。历届市委、市政府都有自己的思路和部署,尤以2021年9月27日朔州市第七次党代会提出的全力打造“两山”理论实践高地、转型综改示范高地、能源革命创新高地、农牧融合发展高地“四大高地”最为铿锵。
“四大高地”源于朔州资源禀赋、城市特质、时代使命,既是发展优势,也是战略支点,更是展示窗口。其中,全力打造转型综改示范高地和能源革命创新高地,更是回应了党中央对山西建设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希冀,也是朔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持续深化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的生动实践。
旗帜引领方向,实干担当未来。此后,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迎难而上、久久为功,布局一批项目、谋划一批产业、建设一批平台,一个个区域发展新动能、新亮点不断涌现、开花结果。
煤电夯基 固废破题积蓄转型动能
时维露月,序属孟冬。
中煤平朔集团各矿井铆足马力加紧生产。在东露天矿开采现场,十几台重型电动挖掘机与上百台200吨级以上自卸卡车等重型装备隆隆轰鸣,爆破、采装、运输、排土等环节有条不紊。在井工一矿安全生产智能调度指挥中心,4名调度员手指轻动,位于10公里远、250米深的综采掘进头适时调整了掘进高度和速度。随后,新采的“乌金”顺着运输带,滚滚向矿井出口方向传输。
煤炭是朔州的支柱产业,走上转型之路的今天,朔州的“煤”字依然熊熊燃烧,发出炽烈的光与热。
在做强煤炭产业的同时,朔州坚持走“减”“优”“绿”之路,“依托煤、发展煤、超越煤”。因地制宜推广绿色化、智能化开采技术,年产120万吨及以上煤矿智能化实现全覆盖,煤炭先进产能占比86.5%。
程源建材有限公司是一家固废综合利用企业。在公司生产区,记者看到一堆堆由工业炉渣、粉煤灰、建筑渣土配制的原料,在经过粉碎、陈化、成型、焙烧、包装后,摇身变为建筑领域常用的混凝土渗水砖、仿石砖、砌块砖,然后被叉车装上货车,销往内蒙古、宁夏等地。
像这样将固废资源吃干榨尽的企业,朔州有170余家。其中半数以上是煤矸石和粉煤灰利用企业,其产品拓展延伸到冶金、耐火保温材料、装饰材料等七大类200多个种类。固废综合利用率达73%。
在此基础上,朔州全力加快构建新型能源和新型材料产业体系。新能源在建和并网规模超越千万千瓦,占全市发电量“半壁江山”。新材料重点加快中煤平朔煤基烯烃新材料及下游深加工一体化项目建设,厚植发展潜力,探索推动以煤电和新能源优化组合方式降低企业用电成本,努力把能源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链上”升级 创新发展打造转型引擎
重点产业是转型的突破口。朔州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制造业振兴作为产业转型的主攻方向,全力推动制造业集群成链,加快构建具有朔州特色“多业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边出泥,一边已经拉坯成型,完成从泥到碗的“蜕变”……走进应县龙华陶瓷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只见两条国内先进的全自动化生产线高速运转,仅用几十人,就能日产日用瓷十五六万件。
2021年,应县抢抓陶瓷企业技改升级机遇,全力推动产值超亿元、建陶企业产值超2亿元的日用瓷企业进行装备自动化改造。截至目前,全县36条生产线升级改造智能自动化生产线达20多条。不仅如此,企业还通过技术研发,开发出“宫廷文化”“小黄鸭”等多种时髦产品,畅销国内外。陶瓷产业由规模化向集群化、高端化转变。
位于平鲁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三一硅能(朔州)有限公司,拉晶车间内,拉晶炉整齐林立,一刀方棒单晶硅在经过100多分钟加工运转后,变成4000多片硅片。
据三一硅能(朔州)有限公司综合管理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车间内的100多台拉晶炉由“三一”的自研团队与使用部门联合开发,在降低成本的同时,硅片项目生产线上“粘棒—切片—清洗—分选”各环节均已实现全自动化生产。目前,企业初步构建起一条从单晶硅到硅片再到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光伏全产业链。
三一单晶硅项目是朔州瞄准高质量发展赛道布局的一枚“活棋”。近年来,朔州硅芯产业风生水起,怀仁四方威能人造石墨生产线项目建成,山阴恒科负极材料项目投产,朔州经济开发区泰胜风能装备公司500套塔筒生产线建成生产。今年,三一硅能10GW光伏垂直一体化项目、长庚金晶项目全部开工,硅芯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盛势。除此之外,朔州智能煤机装备、新能源重卡、新兴医药体等产业链也协同发力,奏响了新兴产业发展的“交响曲”。
据统计,前三季度朔州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1%,高技术制造业增长124.1%。
农牧融合 文旅“出圈”赋能转型业态
秋收之后,沿着205省道大石线行驶至怀仁市亲和乡清水河村路段,远远就能听到小羊羔“咩咩”的叫声。近前了解,原来是朔美羊肉业公司现代化养殖场的上万只湖羊到了繁殖季节。
2018年,朔美羊肉业公司董事长吴喜红把自家公司的羊舍全部进行现代化改造,引进5000只种母羊和105只种公羊,念起了“羔羊繁育经”。繁育基地成立6年来,繁殖的母羊口碑载道、种群扩大,吸引了四邻八乡的村民采购羔羊。仅亲和乡南小寨村,95%的村民养起了羊。
距离朔美羊公司15公里远的金沙滩羔羊肉业股份有限公司,则是做起了“加工经”。随着入冬,企业的畅销产品速食羊杂、羊蝎子、羊肉丸子等产品订单陡增,工人们每天都忙生产。
金沙滩羔羊肉业股份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形成了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的产业链条。
“上游关联1个5000亩紫花苜蓿种植基地、3个年出栏羔羊18万只合作社;下游关联1家年产6万吨羊粪有机肥公司。”公司董事长袁建军告诉记者,农牧融合不仅实现了产业链循环发展,还带动了周边村民增收。
两家公司都是朔州打造“农牧融合发展高地”的缩影。近年来,朔州初步构建了百亿元乳业、百亿元肉业、五十亿元粮油、五十亿元蔬果“四条全产业链”,形成了优质玉米、杂粮、蔬果、奶源、肉羊、牧草“六大生产基地”。
2024年,一款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席卷全球,山西古建火爆“出圈”,其中不乏我市景区。
在应县木塔,每天有近1.5万人次游客参观。游客熙熙攘攘、摩肩接踵,有人与木塔隔空“托塔”合照,有人细致观察静态的佛像,聆听千年前的木刻之声。在崇福寺景区,人流量从日均1000人次发展到了5000左右人次。人流的增加再次点燃了城市的烟火气。
1至9月份,全市的重点监测旅游景区游客接待量共计223.65万人次,累计同比增长128.24%,实现门票收入4701.97万元,累计同比增长136.52%。
文旅融合,相得益彰。除此之外,朔州市开工了总投资10.7亿元的龙首山文化产业园等5个项目,完成了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建设,启动了2024年文旅消费促进季活动。新产业发展进一步蹄疾步稳,高质量转型活力更加集聚。
福祉增进 强市惠民厚植转型基础
冬日时节,家住敬德小区的李新老人每天早晚都要到附近的敬德公园散散步,打打拳。看着眼前美景,李新感慨万千地说:“七里河真是大变样。”
李新的感受源于朔州加码民生福祉的行动。近年来,朔州市加快建设美丽朔州,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全面开工总投资26.7亿元的桑干河干流治理四大类33项工程,加快实施“一泓清水入黄河进京畿”16项重点工程。从空中俯视,桑干河波光粼粼、水草茵茵,似玉带穿城而过。
此外,深入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全市林草覆盖率达到了47.8%;严格铁腕治污,空气质量指数稳居全省前列;坚持绿色发展,探索出再生水高效利用的朔州路径,中水回用率达到70%以上。“朔州绿”正成为城市的一张亮丽名片。
近日,集大原高铁朔州段传来喜讯:怀仁东站、应县西站、山阴南站三座车站站房落成。朔州人家门口坐高铁的梦离现实越来越近。
集大原高铁建成后,朔州到北京从6小时缩短至2.5小时左右,朔州到太原只需1小时左右,极大地方便各地与朔州人员往来、经济交往和文化交流。
交通建设是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朔州依托机场、高铁站谋划建设临港物流园区,发挥铁路货运量全国第一的优势,打造以煤炭为重点的综合物流园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进一步完善。
为了让民生福祉成色更足,朔州还全面提升市政、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质量。
“过去,我们小区每到用水高峰时吃水就困难。现在,明显感觉到水压足了。”家住朔城区西山人家小区住户张慧丽激动地说。
让张慧丽称赞的是朔州市区的应急供水工程。近年来,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展和外来人口增加,朔城区西南片区的多个小区和城中村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吃水紧张。市委、市政府了解到实际情况后,启动实施民生工程。10月底,应急供水工程就实现正式通水试运行,有效缓解了老百姓吃水困难问题。
在做好市政保障的同时,新改扩建公办幼儿园、建设改造寄宿制学校全部投用,朔州市大医院、朔城区人民医院申报工作积极推进,2家城镇社区养老改造工程、7家农村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年内投用,16个老旧小区改造年内完成。
一件件实事落地有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科技助力 人才支撑创新转型生态
精进不休,瞬息千里。
朔州建市35年,人口159万人。对于这样的一个城市来说,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捉襟见肘。如何把短板补齐,朔州一直都在谋新求变。在朔州平鲁经济技术开发区山西晋坤矿产品股份有限公司,就有这么一场“变革”。
生产车间内,电流嗡嗡,机械轰鸣。高岭土进入制浆罐后,经过研磨、成胶等工序,40分钟后就变成了石油催化产品,附加值由每吨几百元一跃到几千元。
“我们与中石化石科院合作,研制生产出20多种产品,拥有21项国家授权专利,2项科技成果,这些产品和技术都非常抢手。”山西晋坤矿产品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亚军介绍。
“躺”在实验室的科研成果成功走向市场,是朔州与科研机构、企业共建创新成果转化平台结出的硕果之一。近年来,朔州坚持把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作为推动发展的重要抓手,不断完善支持机制,提升科技创新的能力和质效。
截至目前,全市已获批省级重点实验室2家,省级技术创新中心2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3家,与国内16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通过科技赋能,2024年1至8月,全市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8550万元,同比增长13%。
如果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那么人才就是第一资源。
2024年10月24日,由朔州市委组织部承办的“人到山西好风光”人才宣介北京专场活动在北京大学举行。朔州43个企事业单位向北京学子们抛出476个岗位“橄榄枝”。时隔半月,朔州再次组织朔州陶瓷职业技术学院、朔州市产业技术研究院、朔州市大医院等重点单位在东北开展双选活动。“塞上绿都 才聚朔州”的声音响彻山海关外。
期间,朔州举办了“双招双引”合作交流恳谈会,现场签约总投资额达83.5亿元的11个招商引资项目,涵盖城市功能建设、风电及储能建设、生物医药和农业智能科技产业园建设等多个领域。
功以才成,业由才撑。从塞上绿都到京畿要地,从桑干河畔到黑土之乡,朔州跋涉千里,传递出对人才的尊重和招才引智的渴望。而随着高质量发展所需优秀人才引进,创新链、产业链与人才链深度融合,转型发展有了更强力的支撑。
灼灼岁序,前行不止。站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上,朔州的转型方向更加明确、步履更加坚定,践行新理念、探寻新路径、创造新活力,奋力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朔”字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