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安全文化建设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文章字数:3405

朔州因“中国改革开放试验田”——中煤平朔集团安太堡露天煤矿的诞生而建市,而作为民营企业标杆的山西朔州平鲁区后安煤炭有限公司就创建于安太堡露天煤矿的所在地朔州市平鲁区。20年来,后安煤矿认真贯彻党中央、山西省和朔州市重大决策部署,在能源革命的浪潮中,秉持新发展理念,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之路,发展成为集生产、洗选、铁路发运、煤矸石加工转化等一体化的现代化大型企业。
自2003年建矿以来,该矿始终秉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贯彻“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发展理念,践行“安全立企,品德立人”的治矿原则,致力于建设“安全矿山、绿色矿山”。在“诚信、创新、奉献”的企业精神引领下,后安煤矿在安全生产、绿色发展和企业管理等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先后荣膺“煤炭工业双十佳煤矿”“国家第一批一级安全生产标准化煤矿”“国家级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一级达标煤矿”“全国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全国绿色矿山”“全国特级安全高效矿井”“全国煤炭工业先进煤矿”“全国AAA级信用企业”“全国煤炭行业标杆煤矿”“朔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多项荣誉,进入山西省民营企业100强。
创新文化引领夯实安全根基
多年来,该矿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障职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企业发展的第一要务,提出了“管理前置”“投入前置”和“培训前置”的三个“前置”安全理念。经过多年的实践,后安煤矿逐步形成了“上下协同联动、理念高度统一、实践各具特色”的安全文化建设新格局,矿井一直保持着安全平稳的发展态势。
1、管理前置。后安煤矿将危害职工生命安全的各类风险纳入日常安全管理目标,创新管理机制,健全管理制度,推行安全管理“加减法”,实现公平公正,优胜劣汰。成立以董事长为核心的“三会”决策制度,形成董事会、矿管会、监事会集体决策、民主管理、相互服务、相互监督的管理体系,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和控制机制,有效监督全矿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及日常安全管理。后安煤矿建立并完善了427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324项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14项应急制度,并全部汇编成册。
在实行安全管理“加减法”中,“加法”指加强职工安全教育培训,增强安全意识,层层落实安全责任。对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和事故责任者,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促使每位职工从“要我安全”转变为“我要安全”;“减法”指减少安全风险,避免事故发生。对安全意识淡薄、责任心不强、漠视生命、现场安全管理不到位、发现“三违”不制止的管理者,以及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屡教不改者,进行岗位调整、降职降级,直至离岗处理。
在优化用人机制、加强考核管理上,公司严格遵循“不讲人情,只讲公平,不拘一格,任人唯贤”的原则,采用民主测评方式,实行“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机制,为人才晋升提供绿色通道。破格提拔有思想、有责任心、表现突出的职工,让职工凭实力实现自身价值,公平的用人机制为积极向上的有志青年创建了公平竞争的平台,开通了优秀员工的上升渠道。严格执行工分公开上墙制度,将每位职工的安全管理要求、操作规程学习情况、日常“三违”等纳入工资考核,充分发挥经济杠杆作用,激励职工在确保安全生产的基础上,圆满完成队组安排的各项任务,为安全提供保障。
2、投入前置。就是把处理事故的资金提前拿出来,前置投入到安全上,以硬件基础设施为载体,高标准配置安全设施、设备,高质量构筑安全工程,使矿井达到本质安全。加大智能化装备投入,建设智能化系统。先后完成了信息化基础设施、地质保障、采掘等九大智能化系统的建设。2024年12月8日,被山西省能源局等单位联合评定为中级智能化矿井。建成井下胶轮车辅助运输系统,将传统的绞车运输方式转变为胶轮车运输,改善了井下辅助运输条件。投资购置单元支架和超前液压支架,全面替代井下单体液压支柱,安装1500余个液压缸体保护套,防止立柱腐蚀,减少检修次数,降低事故发生率,保障井下安全生产。引进煤岩高压注水设备,解决煤层和顶板硬度问题,减少大面积冒顶风险。投资建成全自动采煤废水处理复用系统,采用超滤和反渗透技术,将采煤废水处理为高标准纯净水。产出的纯净水用于配制乳化液,提高质量,延长液压支架使用寿命,降低设备事故发生率和维修费用,为井下安全生产创造条件。建成井下风水联动灭尘和转载封闭除尘系统,实现无尘化管理,改善井下工作环境,降低粉尘浓度,减少尘肺病发生率,保护职工健康。率先建成了专用行人斜井,作为上下井人员的安全出入口,实现人料分离,达到斜井本质安全型运输方式。在井下关键危险区域安装电子围栏,实现安全预警。
3、培训前置。就是把发生事故后痛心疾首、追悔莫及的惨痛教训,前置到安全培训和警示教育中。通过安全知识、职业技能培训、作业现场“传”“帮”“带”,充实了工人的安全知识,提高了干部的认识,升华了高管的安全认知。
制定并完善了基本培训管理、教学与考评、专项培训等52项培训制度。这些制度覆盖从内部到外部培训、从初级到再培训、从特种作业人员培训到“一事一警”培训等煤矿生产运营的各个方面。除了开展“每日一题”学习制度外,还实施“师带徒”培养模式,新员工上岗前,必须由经验丰富的师傅带领,实习合格后,并取得师傅签名,方可独立上岗,使员工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同时,强化班组建设,执行“三大铁律”,即班前“三必讲”(讲安全、讲规程标准、讲培训)。每月将评选出的优秀班组、明星员工上榜上墙公示,以此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倡导职工下井前面对家人进行安全宣誓,通过亲情增强安全意识。通过一系列措施的施行,后安煤矿有效提升了员工的安全素质和操作技能,强化了班组管理,为矿井安全生产提供了坚实保障。
坚持多措并举打造绿色矿山
近年来,后安煤矿遵循“开采方式科学化、资源利用高效化、企业管理规范化、生产工艺环保化、矿山环境生态化”的基本要求,在董事长赵尚海的带领下,公司在采煤沉陷区土地复垦治理、矿井水综合治理、煤矸石综合利用、余热回收、矿区绿化等方面不断增加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积极推动绿色矿山建设。
在采煤沉陷区土地复垦治理方面,后安公司坚持“边塌陷、边治理”原则,十多年如一日,把6300亩采煤沉陷区全部治理成高标准梯田,比治理前新增耕地800多亩。周边村民既得到土地补偿款,又重新开展了土地耕种,收入显著提高。大面积土地复垦治理后,方圆村镇的气候得到了极大地改善,控制了水土流失,生态农业也逐步发展起来,把人民之所盼,变成大地之所见,把“生态短板”做成“生态样板”。同时,在同步实施沉陷区治理搬迁后,周边村民住上了庭院式二层楼,居住环境得到大幅度改善。
平鲁区水资源极度匮乏,“宁舍一升米,不舍一碗水”曾是当地流传最广的一句话。为了节约水资源,保护环境,从2015年起,后安煤矿利用三年时间进行废水治理难题的科技攻坚,应用一系列先进技术,让矿井废水实现了由黑到清、由清到净、由净到纯的转变。采煤废水经处理完全达到国家直饮水标准,全部用于生产和生活,实现了全矿井采煤废水100%循环利用,成为全省矿井水综合利用的标杆。
在煤矸石综合利用方面,后安煤矿按照省市区转型发展和高质量发展要求,2020年注册成立山西昌昕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科技有限公司,投资13.1亿元建设50万吨/年矿产资源及废物综合利用项目、11万吨/年陶瓷(硅酸铝)纤维真空成型纤维板、纸等系列产品加工项目及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项目全部达产达效后,可实现百万吨煤矸石及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其中50万吨/年矿产资源及废物综合利用项目已被列入2022年省级节能环保重点工程项目。
近年来,后安煤矿以建设绿色矿山为抓手,推动矿山可持续发展,号召全体员工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广泛应用节能减排技术,于2020年11月建成余热回收系统,利用大型设备产生的热量,将水加热到60°,可满足全矿职工洗澡、生活辅助设施等的热水供应。经测算,仅此一项每年可减少能耗约2800多吨标准煤。同步进行生态环境修复工作,着力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公司从2018开始就在矿区及周边荒山分别栽植樟子松、云杉、丁香、油松和水蜡等各类树木约11万余株,累计投资1320万元,将矿区及周边600余亩荒沟荒坡全部绿化,达到可绿化面积的100%。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后安煤矿将继续秉承“忠厚吃苦、敬业奉献、开拓创新、卓越至上”的创业精神,坚持践行“两山”理论,加强安全文化建设,不断探索“安全状况好、生产效率高、生态环境美、幸福指数高”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推动安全高效矿井建设提升新档次、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