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破浪济沧海
文章字数:4799

在朔州35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中,电力发展始终与时代共奋进。
从1993年朔州市全社会用电量9.3亿千瓦时,到2022年底售电量首次突破100亿千瓦时大关,朔州电网见证了这座城市的蓬勃发展。用电规模“量”的增长背后,是能源供给保障能力“质”的提升。
35载改革开放的攻坚探索之旅,国网朔州供电公司坚持电力保供与优质服务并举,从电网建设、电力调度、设备运维、安全生产、应急响应、优质服务、需求侧管理等多方面发力,以澎湃电能支撑了朔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助推人民奔向共同富裕。
从“发展等电”到“电促高质量发展”——科学理念引领电网发展之路
时光追溯到20世纪中叶,一盏盏电力的光,才刚刚在雁门关外亮起来。
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期间,朔县城内、怀仁鹅毛口建有小型发电站。50年代,除怀仁县外,其余各县所发电量仅能解决政府机关和县城路灯照明用电,当时的朔州电网薄弱、运行坎坷。
1989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暖了雁门关外,朔州市应运而生。同年5月23日,山西省电力局同意将原雁同电力公司分拆组建朔州供电分公司,1993年1月1日正式独立建制,从此开启了国网朔州供电公司发展史上的新纪元。
据记载,移交初期,朔州境内仅有220千伏变电站2座、110千伏变电站7座、35千伏变电站13座。
当时,电力供不应求,停电、电压不稳随时都会发生。蜡烛、手电筒是每家必备品。“没电、缺电”是那个年代人们脑海中的鲜明记忆,百姓盼望房前屋旁能栽上电线杆子,过上节日一般的亮堂日子。
正因此,国网朔州供电公司电网建设与社会用电需求之间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竞速赛跑。这一时期,电力的发展主要是为了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和煤矿生产需要。
“当时建设铺上变电站是为了给平朔露天矿供电,而平朔露天煤矿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个中外合资的大项目,备受关注。”国网朔州供电公司变电运维一班的青年员工经常会听站里的老师傅讲述一些变电站的历史。
220千伏铺上变电站投运于1987年6月29日,建站运营时间早于朔州建市和朔州供电分公司独立建制,是连接神头电厂和雁同电网的枢纽站,更是朔州电网进入220千伏电压等级的时代标志。
自1960年的第一座变电站运营,到2024年朔州电网变电站数量增长至76座;从1987年朔州仅有一座220千伏变电站,到如今220千伏变电站达11座……持续加大变电站新建和改扩建工程力度,构建坚强电网的步履更加坚定有力,一幅万千银线绘宏图的画卷早已徐徐展开。
朔州电网的加速发展还体现在不断推陈出新的电网设备,不断优化的管理模式上。从变电站“人海战术”值守到“无人值守”模式;从最早的少油断路器到六氟化硫断路器再到GIS设备;从以往二次设备电磁式保护到微机保护、智能稳控装置;从人工巡视到“智能巡检+远程视频”……三十五载风雨兼程,朔州电网走出了一条追赶之路、崛起之路。
尤其是近十年来,朔州电网厚积薄发,全面落实国家能源安全新战略,助推地方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迈上新台阶。
2021年11月,国网朔州供电公司完成“5G+机库”固定式无人机自主巡检平台飞行,成为山西省首家建成电力无人机自主巡检平台的地市级供电企业。
2022年9月,朔州220千伏林海变电站启动投运在山西省率先实现了新建220千伏变电站“一键顺控”实用化操作,电气设备操作整体效率提升70%以上。
2023年6月,智能巡检机器人“上岗”,实现变电站自主智能巡检、红外测温和设备数据状态智能分析研判,进一步提高变电站巡检质效。
2024年5月,朔州首个大型独立共享储能电站——闻远储能电站正式投入运行,朔州市能源领域又增添“新”活力。
2024年10月,国网朔州供电公司首次利用无人机成功挂载新型登塔防坠装置,有效规避传统登塔防坠装置弊端,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时至今日,朔州这个华北重要电力工业基地,承担着为京津冀、华东地区供电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家“西电东送”“晋电外送”的重要通道,境内电网电压等级在全省最全。
从“用上电”到“用好电”——电力服务满格在线
1998年,是一个划时代的年份。
这一年,国家大力实施“两改一同价”,推动农电体制改革、农网改造和城乡同网同价,第一轮农村电网改造战役全面打响。
国网朔州供电公司乘势而上,在怀仁县、山阴县和应县设立农网低压电网改造试点,新建2座110千伏变电站、6座35千伏变电站;新建改造110千伏线路21千米、35千伏线路69千米、10千伏线路1745千米、低压线路3096千米,无电地区通电范围不断扩大。
从2001年第一期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完成,到2006年“户户通电”工程竣工;从2011年启动新一轮农网改造工程,到如今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国网朔州供电公司陆续完成消除无电人口、井井通电、富民安居用电以及美丽乡村建设用电等任务,朔州电网建设的发展成果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普通人的生活。
一组数字的今昔对比,蕴含着深层次的变化。
2007年,朔州市全社会用电量为46.93亿千瓦时,到2023年,已经超过104.6亿千瓦时,增长了2.2倍。朔州电网供电可靠性99.87%,户均停电时长降至4.73小时,用电环境得到了大幅改善,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也在显著增长。
这些年,国网朔州供电公司不断做服务流程的“减法”,让供电服务与群众离得近些、再近些。通过持续精简合并流程环节,压减供电方案答复时间,优化业扩配套电网项目管理流程,压减配套电网工程建设时间,让客户办电更省心、更省时、更省钱。
这些年,国网朔州供电公司持续做服务举措的“加法”,为群众服务的效率高些、再高些。通过积极推动政企信息融合共享,超前对接客户用电需求,升级营业厅服务体验,推广线上智能服务;迭代升级“刷脸办”“一证办”、电子合同在线签订等智能服务功能,推进水电气暖“联合办”;加大信息公开力度,接受群众监督,为客户提供便捷、多元的信息反馈渠道。
从用上电到用好电,从点亮一个家到温暖一座城,电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如今,越来越多的居民足不出户就能办理交电费、申请业扩报装等用电业务;许多居民家里实现了水、电、气“多表合一”,多张账单一次缴费;边远农村村民通过“光e宝”APP实时查看光伏电站收益;农民在自家地头的机井屋内合上电闸,清澈的井水喷涌而出、流进庄稼地里……
从个人到企业,更加便捷地服务不断延伸。国网朔州供电公司推进居民用户和低压小微企业用电报装零上门、零审批、零收费,高压用户用电报装省时、省心、省钱的“三零”“三省”服务,小微企业全面实现城乡160千伏安及以下接入,累计节省用户投资1697万元。2024年,国网朔州供电公司大力推广“高效办成一件事”。小微企业办电快速响应,平均接电时间压降20%;“刷脸办”“一证办”范围拓展至33项办电业务,让小微企业办电更方便,服务经济多元发展更有力。
既是“先行官”更是“顶梁柱”——擘画高质量发展新蓝图
2003年4月,国网朔州供电公司成立共产党员服务队并以“国家电网”统一命名,共产党员服务队不断发展壮大,如今已有队员770余人。二十多年来,国家电网山西电力(朔州)太行黎明共产党员服务队早已练就服务的金字招牌,用一流服务架起党联系群众的连心桥,成就责任央企“顶梁柱”。
在重大活动保电中保障电力可靠供应——国网朔州供电公司广大干部员工共同经历了历次党代会、建党10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北京奥运会、冬奥会、省运会等重大活动的安全可靠用电,确保供电万无一失,交出了一份份重大活动保电的优异答卷,为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贡献力量。在抗疫保电的关键时期,国网朔州供电公司累计投入186人次,对36站、95线开展特巡特护,消除危急缺陷隐患163项,保障了电网平稳运行和电力可靠供应。科学调度保障有序用电,推广线上“无接触”办电服务,守护了万家灯火。
在助力乡村振兴中解锁新路径——国网朔州供电公司打造右玉“小老杨”、平鲁“电小二”、怀仁“羊博士”、应县“应州绿”、山阴“四季特色服务”等一批特色服务项目,党员服务队积极构建“民情地图”,通过前期走访了解村情企情,绘制集产业发展、乡情民情、重点人员等要素在内的综合地图,因地制宜,积极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从能效诊断、用能咨询、隐患排查等方面满足广大电力用户多元化用能需求,做到“人到图中去、事在网中办”。
在服务重点项目中跑出“加速度”——国网朔州供电公司超前服务,持续优化电力营商环境、缩短企业用电等待时间。2022年5月,国网朔州供电公司依托“网上电网”大数据汇聚分析平台,仅5个工作日内便出具了滋润机场《高压供电方案答复单》,为朔州机场确定合理接入点及接入路径,提出高压供电最优方案。2023年,深入开展“供电+能效服务”,跟踪服务朔州市平鲁区引进的首家世界五百强企业——三一重工朔州一期5GW单晶硅项目落地;同年5月,山西永昌集团新型建材有限公司通过“打捆审批”模式将4个项目环评“打捆”成1个,大幅简化了企业投资建设项目的审批流程,促进了项目加速落地。2024年9月,集大原高铁朔州段首座220千伏牵引站及怀仁东10千伏配电所完成启动送电,为集大原高铁国庆节前带电试车及年底通车提供了坚强的电力保障。
在一次次急难险重任务中,国网朔州供电公司应急保障体系日益完善,科技装备水平稳步提升,逐步成为朔州地区应急救援的中坚力量,成为人民群众在危难时刻的坚强依靠。
从“煤城”到“绿都”——争当绿色低碳能源转型排头兵
朔州市因煤而生,但清洁能源也可谓“得天独厚”,是中部地区清洁电力外送的主要基地之一。
国网朔州供电公司精准把握山西省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发展机遇,把碳达峰、碳中和作为牵引之举,全力加快电网发展、提升服务保障能力,助力能源革命向纵深发展,为推动我国能源安全和绿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十年来,朔州大力发展以风电、光伏发电为代表的清洁能源,逐步降低传统燃煤电厂的发电占比。在此过程中,国网朔州供电公司加快建设电网“大动脉”,形成了以500千伏朔州站和明海湖站为支撑的220千伏主网架,持续提升电能汇集送出能力。新能源装机容量由125.55万千瓦增长到774.38万千瓦、占比从16.54%增长到40.95%。清洁能源年发电量由2014年的28.3亿千瓦时、占比8.12%,提高到2023年的154.51亿千瓦时、占比21.98%,朔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绿色底色更加浓厚。
与此同时,国网朔州供电公司还大力推进配套电网项目建设,为新能源配套电网规划建设开辟“绿色通道”。先后投产平鲁220千伏水头汇集站和右玉220千伏林海汇集站等输变电工程,加速推进平右500千伏新能源汇集站建设,解决4个上送卡口,外送消纳新能源超460亿千瓦时,外送“含绿量”不断提升。并网10万千瓦/20万千瓦时独立储能电站,投产省内首个30兆瓦飞轮+电化学混合调频储能,保证新能源“应并尽并”。
紧紧围绕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中心,加快建设新型电网,厚植能源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国网朔州供电公司牵头编制完成朔州市“十四五”储能发展规划,协同政府做好新能源和储能专项规划;促请政府出台《朔州市强化服务新能源、储能项目联合送出有关事项的指导意见》和《朔州市简化优化电网项目审批流程实施方案》,服务新能源项目“一站式”并网,保证新能源发展“量率一体”。
“针对系统发电能力与用电需求时空错配的结构性平衡矛盾,我们统筹安全、保供、消纳多目标,对电网自身进行升级提档、“强身健骨”。”国网朔州供电公司运检部负责人介绍。
“十三五”期间,朔州电网投资27.63亿元,其中,火电并网项目6项,总投资1.9164亿元;风电并网项目20项,总投资3.5092亿元;光伏并网项目17项,总投资0.3671亿元;常规电网建设项目401项,总投资20.2445亿元,落地实施了29项清洁能源送出输变电工程,用于增加变电设备容量和新、改建输电线路,最大限度提升清洁能源外送能力。其中,2016年12月投运的500千伏明海湖输变电工程作为晋北特高压外送配套工程,对于缓解平鲁地区清洁能源送出起到重要作用。
铁塔屹立银线纵横,电流涌动大江南北。在绿色发展山河间、奔向共同富裕的大道上,国网朔州供电公司将立足朔州资源禀赋、气候特点和新能源发展实际,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守正创新、先立后破、系统集成、协同配合”经济发展定位,围绕“持续进步”这条主线,不断加强新型电力系统控制理论、规划体系和调度体系研究,加快构建新型调度体系,持续夯实电网物质基础、科技支撑和人才培养,为全面推动朔州市高质量发展、深化全方位转型作出新贡献。
(郭瑾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