驰而不息 逐绿前行
文章字数:2392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关乎永续发展。中煤平朔集团有限公司将生态修复治理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经过40多年的发展建设,如今的平朔矿区已是苍松翠柏,郁郁葱葱,为朔州市生态建设提供了可以复制的样板。
理念先行,把复垦作为采煤的最后一个环节
安太堡露天煤矿是我国最早最大的中外合作项目,被誉为“改革开放试验田”。作为试验田,平朔集团在全国创造了多个第一,其中就包括“我国第一家实施土地复垦的企业”。
1982年,安太堡露天煤矿开始筹建,同时组建平朔煤炭工业公司。企业1985年7月开工,1987年9月建成投产。
建设之初,公司就同期推进土地复垦、生态治理相关工作。
在平朔集团,土地复垦不是采完煤后的“加分项”,而是“必选项”。40多年来,从最初的平朔煤炭工业公司到中煤平朔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再到现在的中煤平朔集团有限公司,无论煤炭市场形势如何,始终坚持每生产1吨煤就提取1元钱,作为土地复垦资金,并将其计入生产成本。
平朔集团生态产业公司总经理柴书杰认为,吨煤一元,对土地复垦来说,是资金保障;对平朔集团而言,代表着企业发展的理念。
实践中,平朔集团实施“剥—运—排—造—复”一体化工艺,将“少占地、造好地、快复垦、利用好”节约集约利用理念落实到矿区土地复垦工作中,将露天煤矿表土排弃位置和数量纳入采矿生产计划,土地复垦被当作露天采煤的最后一个环节。
近年来,随着矿区生态重建成果质量不断提升,他们又从生态重建设计到现场施工各个环节,全面推行精细化管理。“各部门各环节的协作,实实在在地体现具体工作之中。”柴书杰对此深有体会。
强化管理,苗木3年存活率保持在99%以上
从意识里的“绿水青山”,到现实中的“绿水青山”,以目前的技术手段,每一项具体工作,都得人去完成,而且一项一项做下来,真还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现在你们看到的树有五六米高。你知道种的时候有多大吗?”柴书杰说:“只有筷子那么高!种树俗称‘插筷子’,就是为了降成本。”
树苗只有筷子那么高,当地雨水又少,为了提高存活率,需要带着泥浆种。有时在38度的斜坡上种,工人们背着带泥浆的树苗,从上往下种。泥浆还得保持足够的湿度,否则上午种好,下午就干了,起不到作用。重点地段的土尚未培到位,怎么办?工人们就把石头堆刨开,放入一袋土,再种。当地风大,人在斜坡上站不住,就跪着挖,跪着种。有时候风实在太大了,上午挖的坑,下午苗还没种上,坑就没了……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平朔集团通过“插筷子”种的苗木,3年存活率达到了99%。
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答案在管理中。平朔集团复垦土地面积很大,大到什么程度?这样说吧:即便你开着车,中途什么也不干,走马观花地看下来,一天时间也看不完。生态产业管理中心的2辆工具车,每天的行驶里程都在100公里以上,有时能上到150公里。
截至2024年底,平朔集团累计投入资金近30亿元,复垦土地7万余亩,完成矿区及周边区域绿化2.4万余亩,矿区土地复垦率达到90%以上,排土场复垦区植被覆盖率达到95%以上。
树种得多了,树下的草也就多起来了;植被恢复了,野兔、野鸡、獾、狐狸、黄羊等野生动物也就多起来了。据山西省生物研究所调查,目前,平朔矿区复垦区有植物213种,昆虫600余种,非昆虫动物30余种。
因地制宜,经营绿水青山收获金山银山
2022年起,安家岭煤矿和东露天煤矿上万亩土地进入复垦环节,这些新增的复垦土地含石率低,也相对平整,适耕面积也很大,适合进行产业开发。针对这些有利条件,平朔集团因地制宜,积极探索产业开发。
他们建设了自己的苗圃,目前已育苗920亩,包括新疆杨、油松、樟子松、卫矛、云杉、国槐等,都是适合当地生长的树苗。出圃的树苗,除自用外,还可推向市场。为企业节省下一大笔资金。尤为重要的是,当地育的苗,适应性更强,恶劣的环境中存活率会更高。
牧草经济是平朔集团另一个生态产业开发项目。他们在平整的土地上种植紫花苜蓿。紫花苜蓿蓄根,熟化土地的同时,为当地养殖业提供了大量的优质牧草。
除此之外,平朔矿区生态园建成了300个日光温室,1.6万平方米的智能温室,年产蔬菜600万斤,培养蝴蝶兰等花卉30余万株,还有1个年出栏肉羔羊4000余只的羊场。
温室种植的蔬菜,一部分被送到职工食堂,一部分发放给职工作福利。平朔集团东露天矿职工刘晋华对发放的西红柿情有独钟,“又沙又甜,还多汁,特别好吃。”他说。
智能温室功能强大,可以根据需要调节温度,种的几乎都是高附加值的产品。比如蝴蝶兰,从智能温室培育出来,装进保温箱,直接拉到大同机场,再由大同机场装机,空运到北京、西安、成都、广州等大型花卉市场。
“南果北种”是平朔集团利用智能温室进行的一项试验项目。2020年,他们试种的火龙果成功结果,产量还不错。目前,这一项目仍处于试验阶段,为下一步产业开发积累技术经验。
光伏发电是中煤平朔集团寄予厚望的一项产业。平朔矿区属于太阳能二类地区,光照充足。集团拥有并管理着大片复垦土地,光伏安装成本较低。据了解,中煤平朔矿区开发的100MW光伏+储能项目是山西省首个在露天矿复垦区建设的新能源项目。该项目采用农光互补模式,实现了板上发电、板下种植的生态友好型经营模式,促进生态修复治理的同时,增加了绿色电力供应,获得业界广泛赞誉。
聚焦中煤平朔集团,中国最美矿山、中国低碳发展突出贡献企业、生态矿山——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先锋、中国最具影响力绿色企业品牌、金旗奖环境保护金奖……一项项荣誉,诠释着平朔人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经营理念;《可复制的“平朔模式”》首位入选“全国首批生产矿山生态修复典型案例”,《中国中煤:矿山上书写的生态答卷——探索平朔矿区生态修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之路》成功入选《2024年度中国ESG卓越实践报告》……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社等多家媒体一篇篇典型报道,映射出一幅朔州与“平朔”企地共建美丽和谐的生态画卷;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景观效益、社会效益……效益与效益叠加,就是中煤平朔集团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及重建示范工程,谱就的精彩乐章!
理念先行,把复垦作为采煤的最后一个环节
安太堡露天煤矿是我国最早最大的中外合作项目,被誉为“改革开放试验田”。作为试验田,平朔集团在全国创造了多个第一,其中就包括“我国第一家实施土地复垦的企业”。
1982年,安太堡露天煤矿开始筹建,同时组建平朔煤炭工业公司。企业1985年7月开工,1987年9月建成投产。
建设之初,公司就同期推进土地复垦、生态治理相关工作。
在平朔集团,土地复垦不是采完煤后的“加分项”,而是“必选项”。40多年来,从最初的平朔煤炭工业公司到中煤平朔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再到现在的中煤平朔集团有限公司,无论煤炭市场形势如何,始终坚持每生产1吨煤就提取1元钱,作为土地复垦资金,并将其计入生产成本。
平朔集团生态产业公司总经理柴书杰认为,吨煤一元,对土地复垦来说,是资金保障;对平朔集团而言,代表着企业发展的理念。
实践中,平朔集团实施“剥—运—排—造—复”一体化工艺,将“少占地、造好地、快复垦、利用好”节约集约利用理念落实到矿区土地复垦工作中,将露天煤矿表土排弃位置和数量纳入采矿生产计划,土地复垦被当作露天采煤的最后一个环节。
近年来,随着矿区生态重建成果质量不断提升,他们又从生态重建设计到现场施工各个环节,全面推行精细化管理。“各部门各环节的协作,实实在在地体现具体工作之中。”柴书杰对此深有体会。
强化管理,苗木3年存活率保持在99%以上
从意识里的“绿水青山”,到现实中的“绿水青山”,以目前的技术手段,每一项具体工作,都得人去完成,而且一项一项做下来,真还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现在你们看到的树有五六米高。你知道种的时候有多大吗?”柴书杰说:“只有筷子那么高!种树俗称‘插筷子’,就是为了降成本。”
树苗只有筷子那么高,当地雨水又少,为了提高存活率,需要带着泥浆种。有时在38度的斜坡上种,工人们背着带泥浆的树苗,从上往下种。泥浆还得保持足够的湿度,否则上午种好,下午就干了,起不到作用。重点地段的土尚未培到位,怎么办?工人们就把石头堆刨开,放入一袋土,再种。当地风大,人在斜坡上站不住,就跪着挖,跪着种。有时候风实在太大了,上午挖的坑,下午苗还没种上,坑就没了……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平朔集团通过“插筷子”种的苗木,3年存活率达到了99%。
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答案在管理中。平朔集团复垦土地面积很大,大到什么程度?这样说吧:即便你开着车,中途什么也不干,走马观花地看下来,一天时间也看不完。生态产业管理中心的2辆工具车,每天的行驶里程都在100公里以上,有时能上到150公里。
截至2024年底,平朔集团累计投入资金近30亿元,复垦土地7万余亩,完成矿区及周边区域绿化2.4万余亩,矿区土地复垦率达到90%以上,排土场复垦区植被覆盖率达到95%以上。
树种得多了,树下的草也就多起来了;植被恢复了,野兔、野鸡、獾、狐狸、黄羊等野生动物也就多起来了。据山西省生物研究所调查,目前,平朔矿区复垦区有植物213种,昆虫600余种,非昆虫动物30余种。
因地制宜,经营绿水青山收获金山银山
2022年起,安家岭煤矿和东露天煤矿上万亩土地进入复垦环节,这些新增的复垦土地含石率低,也相对平整,适耕面积也很大,适合进行产业开发。针对这些有利条件,平朔集团因地制宜,积极探索产业开发。
他们建设了自己的苗圃,目前已育苗920亩,包括新疆杨、油松、樟子松、卫矛、云杉、国槐等,都是适合当地生长的树苗。出圃的树苗,除自用外,还可推向市场。为企业节省下一大笔资金。尤为重要的是,当地育的苗,适应性更强,恶劣的环境中存活率会更高。
牧草经济是平朔集团另一个生态产业开发项目。他们在平整的土地上种植紫花苜蓿。紫花苜蓿蓄根,熟化土地的同时,为当地养殖业提供了大量的优质牧草。
除此之外,平朔矿区生态园建成了300个日光温室,1.6万平方米的智能温室,年产蔬菜600万斤,培养蝴蝶兰等花卉30余万株,还有1个年出栏肉羔羊4000余只的羊场。
温室种植的蔬菜,一部分被送到职工食堂,一部分发放给职工作福利。平朔集团东露天矿职工刘晋华对发放的西红柿情有独钟,“又沙又甜,还多汁,特别好吃。”他说。
智能温室功能强大,可以根据需要调节温度,种的几乎都是高附加值的产品。比如蝴蝶兰,从智能温室培育出来,装进保温箱,直接拉到大同机场,再由大同机场装机,空运到北京、西安、成都、广州等大型花卉市场。
“南果北种”是平朔集团利用智能温室进行的一项试验项目。2020年,他们试种的火龙果成功结果,产量还不错。目前,这一项目仍处于试验阶段,为下一步产业开发积累技术经验。
光伏发电是中煤平朔集团寄予厚望的一项产业。平朔矿区属于太阳能二类地区,光照充足。集团拥有并管理着大片复垦土地,光伏安装成本较低。据了解,中煤平朔矿区开发的100MW光伏+储能项目是山西省首个在露天矿复垦区建设的新能源项目。该项目采用农光互补模式,实现了板上发电、板下种植的生态友好型经营模式,促进生态修复治理的同时,增加了绿色电力供应,获得业界广泛赞誉。
聚焦中煤平朔集团,中国最美矿山、中国低碳发展突出贡献企业、生态矿山——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先锋、中国最具影响力绿色企业品牌、金旗奖环境保护金奖……一项项荣誉,诠释着平朔人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经营理念;《可复制的“平朔模式”》首位入选“全国首批生产矿山生态修复典型案例”,《中国中煤:矿山上书写的生态答卷——探索平朔矿区生态修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之路》成功入选《2024年度中国ESG卓越实践报告》……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社等多家媒体一篇篇典型报道,映射出一幅朔州与“平朔”企地共建美丽和谐的生态画卷;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景观效益、社会效益……效益与效益叠加,就是中煤平朔集团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及重建示范工程,谱就的精彩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