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晚报 >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3版
发布日期:2025年02月0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今年春节不一般
●符善禹
文章字数:1527
  春节,作为中国民俗大节,官宣春节民称年。它的悠久历史诞生了种种美好传说和运势寄托,成就衍生了不少春节礼仪和丰富的文化。年末岁首,家人团聚,亲情友情汇聚,增添幸福欢乐,意味着新旧交替,继往开来,带来新的希望和喜悦。
  今年春节大不相同
  2024年12月4日,在巴拉圭亚松森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会议上,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这个节日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民俗大节,也成为全世界人民的一个节日。这一重大而传统且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民俗节日,成为世界的节日,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高。这个民族文化大节不仅层级提高,文化内涵升位,而且对民俗的信仰正在向世界扩展。
  假日增加喻示一年四季
  今年的春节增加了一个极其重要的特色——年三十放假。今年虽无三十,人们习惯称其年为三十了。除夕放假今年始有,年三十正式列为春节的假期。春节的假期由过去的3天增加为4天了。虽然增加了1天,但内涵提升,寓意深远。4天的假期,代表着一年四季。寓意春节这个民族节日,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平安,康泰祥和。这是一个节日文化的内涵和寓意的大提升。年的美好寓意在于它所承载的家庭团聚、幸福欢乐、五谷丰登、驱邪迎祥以及祈福添岁等多重文化内涵。
  喜蛇逢双春,好事要爆棚
  2025的乙巳蛇年,“一年打双春,春打五九尾”。正月初三立春,腊月初三还要立春。历史上曾有习惯,即把立春算作过年。可是,立春有时在大年初一之前,有时在初一之后。因为立春日子的不定,所以年无定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1949年12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12次政务会议上,明确规定了农历正月初一这一日叫春节,是春天的第一个节日,是全年的第一个节日。虽然从1949年定名为春节,但民间至今依然习惯称作过年。过年之际,首次见面总要互道过年好,仕宦互祝官运亨通,学子祈愿榜上有名,商贾彼此恭喜发财,农民恭祝人寿年丰。双春年,这一独特而迷人的天文现象,在一个轮回的农历年度里,立春这一节气竟然会两次光临我们的世界。其源于农历与公历之间那微妙而复杂的时间错位,仿佛是时间之河中偶尔泛起的涟漪,每隔数年,便以一种难得的姿态,向世人展示其独特的韵律与美感。由于这种年份在农历的浩瀚长河中并不常见,它自然而然地披上了吉祥的外衣,成为人们心中丰收与繁荣的美好寄托,寓意着大自然对人类最诚挚的祝福与馈赠。双春逢闰月,十谋有十成。“两春夹一冬,无被暖烘烘”,这一条农谚的说法,暗示着在双春年的冬天,气温可能会相对温暖。“春打五九尾”则更被视为一种吉祥的预兆,预示着春天的归来将带来温暖与生机。这些农谚虽然带有一定的夸张成分,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人对于天气变化的观察和总结。
  年是时空立体大团圆
  关于中华民族的过年的记录,大约始于夏朝,汉朝已有文字记载。历史上的春节指的是春天的第一个节日,今天的春节是全年的第一个节日,它是中华民族第一大节。传承至今,中华民族过年的传统习俗,应该说是天上地下人间,人类神灵祖先大团圆的一个节日。所谓神,不是封建与迷信,他代表了人的理想和美好愿望,以及对新生活的追求。希望在新的一年里更有成就,生活水平更高。所谓祖先,乃去世的先祖,包括炎黄二帝,他们为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文明,献出了自己的一切。除夕的晚上接神祭祖守岁,吃团圆饭。从天上请回神仙,从地上接回祖先,一次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立体大团圆。
  这种对自然与文化的敬畏,珍视和传承大中华春节的传统文化遗产,让其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在这个特殊的年份里,让我们共同期待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2025,一年打双春,双春逢闰月。河山添锦绣,星光映万家。祝福伟大祖国时和岁丰,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