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齐书:朔州来矣(下)
文章字数:4140
宋旭岁月流光,于新城与马邑之间
北朔州最初落脚于今朔州市朔城区窑子头乡沙河村,当时叫新城。
关于新城,有研究者认为应该是“朔州新城”的简称,用以区别北魏于怀朔镇所置之朔州老城。对此,我们看前述不同志书的记载:
《通典》:“北齐置朔州,在故都西南新城,一名平城也。”
《太平寰宇记》:“高齐天保六年,又于今州西南四十七里新城置朔州。”
《辽史·地理志》:“高齐天保六年复置,在今州南四十七里新城。”
清雍正十三年《朔州志·沿革》:“天保六年复置朔州,在今州西四十七里新城,今故址犹存,地名沙河。”
清雍正十三年《朔州志·古迹》:“州南城址,在州西南四十七里阳方口北,北齐初置朔州在此,古名平地,今名沙河,其址犹存。”
上列除清雍正十三年《朔州志·古迹》不著“新城”名外,其余四条辞义,均言“新城”这一地名的存在,更在朔州迁置之前。其中《通典》载其地“一名平城也”,而清雍正十三年《朔州志·古迹》却载其地“古名平地”。我认为二者之中必有一错刻。据清雍正十二年成书的《山西通志》,明人尹耕有《三平城考》,其曰:“夫平城有三,皆在冀北。一曰平城,古城也,汉高围白登之所至者,今为大同;一曰新平城,拓跋猗卢新城也,其子六修之所居者,在今马邑县北;一曰小平城,亦古城也,秦蒙骜之所拔者,今神池少南宁武关地也。小平城见吞于秦,而两汉无闻。”而唐人张守节于《史记·秦本纪》秦庄襄王三年“攻赵榆次、新城、狼孟,取三十七城”文中正义:“新城,一名小平城,在朔州善阳县西南四十七里。”
近年,不少学者对张守节的这一正义提出质疑。这部分学者依据《汉书·地理志》,认为马邑之地,根本就不属太原郡辖域,进而否定新城(小平城)在今朔州市域内。作为《汉书》十志之一的《地理志》所根据的,是汉平帝元始二年,即公元二年的区划建制。我早说过,秦汉之间的郡县区划,尤其北方诸郡的区划,有过大的变动。非此,有些问题是说不清的。
其如,雁门郡之冠名,明显缘自雁门山或雁门之水。雁门山水皆在今阳高县(时称高柳)境,按《汉书·地理志》,其属代郡。雁门郡内无“雁门”,这无论如何是说不过去的。
再如,《汉书·高帝纪》:“(汉六年)春正月壬子,以云中、雁门、代郡五十三县立兄宜信侯喜为代王;以胶东、胶西、临淄、济北、博阳、城阳郡七十三县立子肥为齐王;以太原郡三十一县为韩国,徙韩王信都晋阳。”同书《韩王信列传》则言“六年春,上以为信壮武,北近巩、雒,南迫宛、叶,东有淮阳,皆天下劲兵处也,乃更以太原郡为韩国,徙信以备胡,都晋阳。信上书曰:‘国被边,匈奴数入,晋阳去塞远,请治马邑。’上许之。”如果当时的马邑县辖于雁门郡,那么,韩王信怎能跑到人家代王喜的地盘上建都呢?唯一的解释是汉初的马邑,为太原郡辖地,其所沿袭的,正是秦的郡县区划建制。秦从“初并天下为三十六郡”到灭亡,只有短短15年,其云中、雁门、代等郡辖县,均为赵国所置。由是可测以太原为中心的、赵都邯郸前的“老根据地”,是统有马邑的。
按《史记·秦本纪》记载,蒙骜“攻赵榆次、新城、狼孟,取三十七城”发生于秦庄襄王三年(前247),《资治通鉴》却记其发生于秦庄襄王二年(前248):“蒙骜伐赵,定太原,取榆次、狼孟等三十七城。”其中“定”之义,重在全域。若按《史记·秦本纪》,蒙骜于秦庄襄王二年“攻赵,定太原。”庄襄王三年又“攻赵榆次、新城、狼孟,取三十七城”,不免前后矛盾。不过《资治通鉴》在述及蒙骜“定太原”时,并未提及新城,但我的看法是,马邑不平,何言“定太原”?而平马邑,则必先克新城。《史记·秦本纪》在述及蒙骜“取三十七城”时特将榆次、新城、狼孟三地列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上述三城皆于冲要之地,赵人必重兵设守,非经恶战不可得。克此三地,其它三十四城则可轻取。
也正因新城之地的险要,七百余年后的北齐天保六年,高洋在为内迁的北朔州选址时,也看中了这里。
北齐迁置“北朔州”,是巩固其西北边防的一项重要举措。
北齐是由东魏权臣高欢奠基、其子高洋建立的一个地方政权。其立国之初,就处于北方草原游牧势力、南方梁(陈)政权和西魏(北周)政权三股势力裹夹之中。其时,南方政权亦进入梁陈交替之际,又经侯景之乱,无暇北顾,高氏政权边防的重点在于西、北。检诸文献,北齐立国28年,先后六次大修长城,其中四段集于西、北“边陲”,皆为高洋在位时(550——559)所修。
第一段为天保三年(552)开工修建的“西线长城”,旨在拱卫晋阳西翼。按《北齐书·文宣帝纪》:是年“九月辛卯,帝自并州幸离石。冬十月乙未,至黄栌岭(今离石市吴城镇舍科里村东南黄栌山),仍起长城,北至社干戍(故址在今岚县社安村,一说在今五寨县)四百余里,立三十六戍。”
第二段开工于天保六年。按《北齐书·文宣帝纪》记载:“是年,发夫一百八十万人筑长城,自幽州北夏口(今北京市居庸关南口)至恒州(今大同市)九百余里。”与西线长城一样,高洋对这段被长城的修筑非常重视,按《北齐书·文宣帝纪》,天保五年十二月,“帝北巡至达速岭(今朔州市平鲁区西北),览山川险要,将起长城。”为了这条长城,北齐政权不仅发役夫180万人,还于同年三月,首开“发寡妇以配军士筑长城”之恶例。翌年七月,又“发山东寡妇二千六百人配军士,有夫而滥夺者十二三。”
第三段即北齐内线长城,从天保五年(554)起筑,分期分段修成。据《北齐书·文宣帝纪》记载:“先是,自西河总秦戍筑长城东至于海,前后所筑东西凡三千余里,率十里一戍,其要害置州镇,凡二十五所。”这段长城西起兴县魏家滩,沿吕梁、云中、恒山诸脉,进入河北,沿途于今山西境内经岢岚、五寨、宁武、原平、山阴、代县、应县、浑源、广灵等县。
第四段即天保八年“于长城内筑重城,自库洛拔而东至于坞纥戍,凡四百余里。”根据近年田野调查,此段长城属北齐内线长城组成部分,只是修筑时间稍微靠后。
北朔州,迁置于天保六年(555),应为北齐内线长城的配套项目“其要害置州镇,凡二十五所”之一。
正如前述所引,作为北朔州首任刺史,厍狄盛于魏齐禅代后改封为华阳县公,“又除北朔州刺史”。可能年龄或身体的原因,“未几,例罢,拜特进,卒。”
继厍狄盛之后出任朔州刺史的高睿,为北齐皇室宗亲。其父高琛是高欢之弟。按《北齐书·高睿列传》记载,高睿于天统五年(569)见害于胡太后,“时年三十六”。则其生年,当在东西魏分立之时,即公元534年。高睿深受高欢、高洋父子器重。高洋于天保五年“北巡至达速岭”并确定修筑北边长城后不久,即“诏睿领山东兵数万监筑长城”。其时的高睿,不过22岁,却显露出一个卓越将领应有的情怀。据《北齐书·高睿列传》记载:
于时盛夏六月,睿在途中,屏除盖扇,亲与军人同其劳苦。而定州先有冰室,每岁藏冰,长史宋钦道以睿冒犯暑热,遂遣舆冰,倍道追送。正值日中停车,炎赫尤甚,人皆不堪,而送冰者至,咸谓得冰一时之要。睿乃对之叹息云:“三军之人,皆饮温水,吾以何义,独进寒冰,非追名古将,实情所不忍。”遂至消液,竟不一尝。兵人感悦,遐迩称叹。
先是,役徒罢作,任其自返。丁壮之辈,各自先归;羸弱之徒,弃在山北,加以饥病,多致僵殒。睿于是亲帅所部,与之俱还,配合州乡,部分营伍,督帅监领,强弱相持,遇善水草,即为停顿,分有余,赡不足,屯以全者十三四焉。
天保八年,高洋“征睿赴邺”。
高洋这次将高睿召回邺城,只有一件事——调任其为北朔州刺史。
也就在这一年,北朔州治地由紧靠楼烦关北口的新城迁往马邑。
这里,我们要留意,北齐朝廷下给高睿的调令是这样的:“除北朔州刺史,都督北燕、北蔚、北恒三州,及库推以西黄河以东长城诸镇诸军事”。
“都督北燕、北蔚、北恒三州,及库推以西黄河以东长城诸镇诸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北部战区司令。此前,从东魏到北齐,其都督北方诸军事多由幽州或定州刺史兼领,高洋的这次任命,标志着高齐政权北边防务的重心,开始由东向西转移。作为都督北燕、北蔚、北恒三州,及库推以西黄河以东长城诸镇诸军事的“司令部”驻地,自然也由幽州(或定州)迁往北朔州。
由是可以认为,北朔州治地由新城迁于马邑,绝非一般性的治所迁徙,而是北齐边疆防务进行重大调整过程中的必要之举——以马邑之地,远比新城所在开阔,便于大军陈列集结,充裕的兵力又可于周边塞口布防。更重要的是,马邑有远比新城便捷的交通条件。其后,北朔州于高齐政权之战略价值与日俱显,武成帝太宁间(561年11月—562年4月),北齐又将其北道行台迁入北朔州。及至武平七年(576)十二月,北周大军深入、高齐政权濒临覆亡之际,其后主高纬仍于此间寄托其最后一缕希望。按《北齐书·后主纪》记载:
(武平七年)十二月戊申,周武帝来救晋州,庚戌,战于城南,我军大败,帝弃军先还。癸丑,入晋阳,忧惧不知所之。甲寅,大赦。帝谓朝臣曰:“周师甚盛,若何?”群臣咸曰:“天命未改,一得一失,自古皆然。宜停百赋,安慰朝野,收拾遗兵,背城死战,以存社稷。”帝意犹豫,欲向北朔州。乃留安德王延宗、广宁王孝珩等守晋阳。若晋阳不守,即欲奔突厥。群臣皆曰不可,帝不从其言。……延宗入见,帝告欲向北朔州。延宗泣谏,不从。帝密遣王康德与中人齐绍等送皇太后、皇太子于北朔州。
北齐灭亡后,北周武帝于北朔州设总管府,以北齐降将封辅相为朔州总管。其后,北朔州前卒长赵穆、司马王当万等率众复起,执总管封辅相,迎高洋第三子、范阳王高绍义入马邑,意图恢复前局,并赢得肆州以北280余城响应。高绍义与灵州刺史袁洪猛自马邑南下,欲取并州。不意半道上前军降周,高绍义只得退保马邑。不久,高绍义战败,率3000人投奔突厥,并在佗钵可汗支持下组建“流亡朝廷”,屡犯周境,给北周政权造成很大的麻烦。
公元580年六月,北周遣使与突厥和亲,又重金贿赂佗钵可汗,请囚送北齐范阳王高绍义。佗钵可汗既得公主,又得厚贿,于是佯请高绍义围猎,乘间将其擒获,囚送长安。
公元581年,北周静帝禅位杨坚,隋代周而立,仍于朔州置总管府。炀帝大业初,废总管府,置马邑郡,统辖善阳、神武、云内、开阳四县。入唐后,于高祖武德四年重置朔州,领善阳、常宁二县。天宝元年,改为马邑郡。乾元元年,复为朔州。其后千二百余年,朔州作为一级行政建制,辽、金属西京道,元隶山西道大同路,明、清隶大同府,民国元年(1912)改州为县,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于1989年1月设立朔州市。
朔州之名,冠以马邑川地,已然一千四百七十岁矣!
北朔州最初落脚于今朔州市朔城区窑子头乡沙河村,当时叫新城。
关于新城,有研究者认为应该是“朔州新城”的简称,用以区别北魏于怀朔镇所置之朔州老城。对此,我们看前述不同志书的记载:
《通典》:“北齐置朔州,在故都西南新城,一名平城也。”
《太平寰宇记》:“高齐天保六年,又于今州西南四十七里新城置朔州。”
《辽史·地理志》:“高齐天保六年复置,在今州南四十七里新城。”
清雍正十三年《朔州志·沿革》:“天保六年复置朔州,在今州西四十七里新城,今故址犹存,地名沙河。”
清雍正十三年《朔州志·古迹》:“州南城址,在州西南四十七里阳方口北,北齐初置朔州在此,古名平地,今名沙河,其址犹存。”
上列除清雍正十三年《朔州志·古迹》不著“新城”名外,其余四条辞义,均言“新城”这一地名的存在,更在朔州迁置之前。其中《通典》载其地“一名平城也”,而清雍正十三年《朔州志·古迹》却载其地“古名平地”。我认为二者之中必有一错刻。据清雍正十二年成书的《山西通志》,明人尹耕有《三平城考》,其曰:“夫平城有三,皆在冀北。一曰平城,古城也,汉高围白登之所至者,今为大同;一曰新平城,拓跋猗卢新城也,其子六修之所居者,在今马邑县北;一曰小平城,亦古城也,秦蒙骜之所拔者,今神池少南宁武关地也。小平城见吞于秦,而两汉无闻。”而唐人张守节于《史记·秦本纪》秦庄襄王三年“攻赵榆次、新城、狼孟,取三十七城”文中正义:“新城,一名小平城,在朔州善阳县西南四十七里。”
近年,不少学者对张守节的这一正义提出质疑。这部分学者依据《汉书·地理志》,认为马邑之地,根本就不属太原郡辖域,进而否定新城(小平城)在今朔州市域内。作为《汉书》十志之一的《地理志》所根据的,是汉平帝元始二年,即公元二年的区划建制。我早说过,秦汉之间的郡县区划,尤其北方诸郡的区划,有过大的变动。非此,有些问题是说不清的。
其如,雁门郡之冠名,明显缘自雁门山或雁门之水。雁门山水皆在今阳高县(时称高柳)境,按《汉书·地理志》,其属代郡。雁门郡内无“雁门”,这无论如何是说不过去的。
再如,《汉书·高帝纪》:“(汉六年)春正月壬子,以云中、雁门、代郡五十三县立兄宜信侯喜为代王;以胶东、胶西、临淄、济北、博阳、城阳郡七十三县立子肥为齐王;以太原郡三十一县为韩国,徙韩王信都晋阳。”同书《韩王信列传》则言“六年春,上以为信壮武,北近巩、雒,南迫宛、叶,东有淮阳,皆天下劲兵处也,乃更以太原郡为韩国,徙信以备胡,都晋阳。信上书曰:‘国被边,匈奴数入,晋阳去塞远,请治马邑。’上许之。”如果当时的马邑县辖于雁门郡,那么,韩王信怎能跑到人家代王喜的地盘上建都呢?唯一的解释是汉初的马邑,为太原郡辖地,其所沿袭的,正是秦的郡县区划建制。秦从“初并天下为三十六郡”到灭亡,只有短短15年,其云中、雁门、代等郡辖县,均为赵国所置。由是可测以太原为中心的、赵都邯郸前的“老根据地”,是统有马邑的。
按《史记·秦本纪》记载,蒙骜“攻赵榆次、新城、狼孟,取三十七城”发生于秦庄襄王三年(前247),《资治通鉴》却记其发生于秦庄襄王二年(前248):“蒙骜伐赵,定太原,取榆次、狼孟等三十七城。”其中“定”之义,重在全域。若按《史记·秦本纪》,蒙骜于秦庄襄王二年“攻赵,定太原。”庄襄王三年又“攻赵榆次、新城、狼孟,取三十七城”,不免前后矛盾。不过《资治通鉴》在述及蒙骜“定太原”时,并未提及新城,但我的看法是,马邑不平,何言“定太原”?而平马邑,则必先克新城。《史记·秦本纪》在述及蒙骜“取三十七城”时特将榆次、新城、狼孟三地列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上述三城皆于冲要之地,赵人必重兵设守,非经恶战不可得。克此三地,其它三十四城则可轻取。
也正因新城之地的险要,七百余年后的北齐天保六年,高洋在为内迁的北朔州选址时,也看中了这里。
北齐迁置“北朔州”,是巩固其西北边防的一项重要举措。
北齐是由东魏权臣高欢奠基、其子高洋建立的一个地方政权。其立国之初,就处于北方草原游牧势力、南方梁(陈)政权和西魏(北周)政权三股势力裹夹之中。其时,南方政权亦进入梁陈交替之际,又经侯景之乱,无暇北顾,高氏政权边防的重点在于西、北。检诸文献,北齐立国28年,先后六次大修长城,其中四段集于西、北“边陲”,皆为高洋在位时(550——559)所修。
第一段为天保三年(552)开工修建的“西线长城”,旨在拱卫晋阳西翼。按《北齐书·文宣帝纪》:是年“九月辛卯,帝自并州幸离石。冬十月乙未,至黄栌岭(今离石市吴城镇舍科里村东南黄栌山),仍起长城,北至社干戍(故址在今岚县社安村,一说在今五寨县)四百余里,立三十六戍。”
第二段开工于天保六年。按《北齐书·文宣帝纪》记载:“是年,发夫一百八十万人筑长城,自幽州北夏口(今北京市居庸关南口)至恒州(今大同市)九百余里。”与西线长城一样,高洋对这段被长城的修筑非常重视,按《北齐书·文宣帝纪》,天保五年十二月,“帝北巡至达速岭(今朔州市平鲁区西北),览山川险要,将起长城。”为了这条长城,北齐政权不仅发役夫180万人,还于同年三月,首开“发寡妇以配军士筑长城”之恶例。翌年七月,又“发山东寡妇二千六百人配军士,有夫而滥夺者十二三。”
第三段即北齐内线长城,从天保五年(554)起筑,分期分段修成。据《北齐书·文宣帝纪》记载:“先是,自西河总秦戍筑长城东至于海,前后所筑东西凡三千余里,率十里一戍,其要害置州镇,凡二十五所。”这段长城西起兴县魏家滩,沿吕梁、云中、恒山诸脉,进入河北,沿途于今山西境内经岢岚、五寨、宁武、原平、山阴、代县、应县、浑源、广灵等县。
第四段即天保八年“于长城内筑重城,自库洛拔而东至于坞纥戍,凡四百余里。”根据近年田野调查,此段长城属北齐内线长城组成部分,只是修筑时间稍微靠后。
北朔州,迁置于天保六年(555),应为北齐内线长城的配套项目“其要害置州镇,凡二十五所”之一。
正如前述所引,作为北朔州首任刺史,厍狄盛于魏齐禅代后改封为华阳县公,“又除北朔州刺史”。可能年龄或身体的原因,“未几,例罢,拜特进,卒。”
继厍狄盛之后出任朔州刺史的高睿,为北齐皇室宗亲。其父高琛是高欢之弟。按《北齐书·高睿列传》记载,高睿于天统五年(569)见害于胡太后,“时年三十六”。则其生年,当在东西魏分立之时,即公元534年。高睿深受高欢、高洋父子器重。高洋于天保五年“北巡至达速岭”并确定修筑北边长城后不久,即“诏睿领山东兵数万监筑长城”。其时的高睿,不过22岁,却显露出一个卓越将领应有的情怀。据《北齐书·高睿列传》记载:
于时盛夏六月,睿在途中,屏除盖扇,亲与军人同其劳苦。而定州先有冰室,每岁藏冰,长史宋钦道以睿冒犯暑热,遂遣舆冰,倍道追送。正值日中停车,炎赫尤甚,人皆不堪,而送冰者至,咸谓得冰一时之要。睿乃对之叹息云:“三军之人,皆饮温水,吾以何义,独进寒冰,非追名古将,实情所不忍。”遂至消液,竟不一尝。兵人感悦,遐迩称叹。
先是,役徒罢作,任其自返。丁壮之辈,各自先归;羸弱之徒,弃在山北,加以饥病,多致僵殒。睿于是亲帅所部,与之俱还,配合州乡,部分营伍,督帅监领,强弱相持,遇善水草,即为停顿,分有余,赡不足,屯以全者十三四焉。
天保八年,高洋“征睿赴邺”。
高洋这次将高睿召回邺城,只有一件事——调任其为北朔州刺史。
也就在这一年,北朔州治地由紧靠楼烦关北口的新城迁往马邑。
这里,我们要留意,北齐朝廷下给高睿的调令是这样的:“除北朔州刺史,都督北燕、北蔚、北恒三州,及库推以西黄河以东长城诸镇诸军事”。
“都督北燕、北蔚、北恒三州,及库推以西黄河以东长城诸镇诸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北部战区司令。此前,从东魏到北齐,其都督北方诸军事多由幽州或定州刺史兼领,高洋的这次任命,标志着高齐政权北边防务的重心,开始由东向西转移。作为都督北燕、北蔚、北恒三州,及库推以西黄河以东长城诸镇诸军事的“司令部”驻地,自然也由幽州(或定州)迁往北朔州。
由是可以认为,北朔州治地由新城迁于马邑,绝非一般性的治所迁徙,而是北齐边疆防务进行重大调整过程中的必要之举——以马邑之地,远比新城所在开阔,便于大军陈列集结,充裕的兵力又可于周边塞口布防。更重要的是,马邑有远比新城便捷的交通条件。其后,北朔州于高齐政权之战略价值与日俱显,武成帝太宁间(561年11月—562年4月),北齐又将其北道行台迁入北朔州。及至武平七年(576)十二月,北周大军深入、高齐政权濒临覆亡之际,其后主高纬仍于此间寄托其最后一缕希望。按《北齐书·后主纪》记载:
(武平七年)十二月戊申,周武帝来救晋州,庚戌,战于城南,我军大败,帝弃军先还。癸丑,入晋阳,忧惧不知所之。甲寅,大赦。帝谓朝臣曰:“周师甚盛,若何?”群臣咸曰:“天命未改,一得一失,自古皆然。宜停百赋,安慰朝野,收拾遗兵,背城死战,以存社稷。”帝意犹豫,欲向北朔州。乃留安德王延宗、广宁王孝珩等守晋阳。若晋阳不守,即欲奔突厥。群臣皆曰不可,帝不从其言。……延宗入见,帝告欲向北朔州。延宗泣谏,不从。帝密遣王康德与中人齐绍等送皇太后、皇太子于北朔州。
北齐灭亡后,北周武帝于北朔州设总管府,以北齐降将封辅相为朔州总管。其后,北朔州前卒长赵穆、司马王当万等率众复起,执总管封辅相,迎高洋第三子、范阳王高绍义入马邑,意图恢复前局,并赢得肆州以北280余城响应。高绍义与灵州刺史袁洪猛自马邑南下,欲取并州。不意半道上前军降周,高绍义只得退保马邑。不久,高绍义战败,率3000人投奔突厥,并在佗钵可汗支持下组建“流亡朝廷”,屡犯周境,给北周政权造成很大的麻烦。
公元580年六月,北周遣使与突厥和亲,又重金贿赂佗钵可汗,请囚送北齐范阳王高绍义。佗钵可汗既得公主,又得厚贿,于是佯请高绍义围猎,乘间将其擒获,囚送长安。
公元581年,北周静帝禅位杨坚,隋代周而立,仍于朔州置总管府。炀帝大业初,废总管府,置马邑郡,统辖善阳、神武、云内、开阳四县。入唐后,于高祖武德四年重置朔州,领善阳、常宁二县。天宝元年,改为马邑郡。乾元元年,复为朔州。其后千二百余年,朔州作为一级行政建制,辽、金属西京道,元隶山西道大同路,明、清隶大同府,民国元年(1912)改州为县,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于1989年1月设立朔州市。
朔州之名,冠以马邑川地,已然一千四百七十岁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