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书店
文章字数:2006
现在的书店,越来越像云彩中间的仙境了。
前不久去了上海中心大厦的朵云书院,乘坐号称世界最快的超高速电梯,以每秒20.5米的速度来到了大厦的52层,如同陷入书籍的迷宫。打扮时尚的年轻人坐在临窗的高脚椅上,点杯咖啡,俯瞰夜色中的东方明珠、金茂大厦、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书是这个魔都氛围当中的背景墙,绝不是主角。
话说各个城市的书店,只要有条件,我一定会去拜访的。南京骏惠书店、成都方所书店、厦门外图书城、贵州花溪猫的天空之城、北京798机遇空间书店……这些明亮通透的书店呈现出越来越浓的网红气质。还有许多很小却很有趣的书店,散落在记忆当中。比如南京玄武湖岛上的先锋书店,那里有一幅虫子蛀刻成的图画;隐藏在敦煌夜市中的知鹬书店,年青老板冲一手漂亮的咖啡;需要预约的卷宗书店,如同开在废弃的残境中,谁能想象,这间44平方米的寂寞书店就开在人流如织的鼓浪屿,离网红扎堆的“晴天墙”不足百米……
在每个城市里寻访书店,与其说为了买书,不如说是为了还债。拿着现在的工薪,去拼凑往昔的记忆,试着偿还眼睛与心灵的过往亏欠。
书店逛得多了,书店的面目慢慢混淆起来,比如茑屋、西西弗、晓书馆、漫书咖这些书店,它们努力尝试着把与书有关的消费品塞在一个场景里,结果却和咖啡馆、民宿、棋游室、密室逃脱店的风格混同起来,让人难以准确地回想起书店里的经历。即便是买了一本书,这本书也难以形成记忆的锚点,不足以将这家书店钉在心灵的版图之上。
在我记忆当中,有一家书店是难以忘却的。不过,那是一家二十多年前的书店了。当时我跟随家人到石家庄,在这座陌生城市停留一天,于是顺道在火车站附近闲逛。记得转过一条七拐八绕的窄巷,抬头就看到了它。
书店的其他印象已然淡漠了,只清晰地记着一点,那就是在人们的头顶,绷着数根细铁丝,二十多年前愚鲁如我者,怎么能知晓这细铁丝的妙用。直到一个硕大的铁夹子,夹着钱顺着铁丝“唰”的一声飞向柜台,然后夹着票据“唰”的一声飞回顾客头顶时,这才明白了它的玄机。
之所以用到铁夹子,是因为当时的书店还是闭柜经营,顾客只能隔着柜台挑选书籍,有中意的书,便让服务员拿来翻看一下,确定是否购买。像我这样的近视眼,趴在宽大的柜台前使劲瞅货架上的书,那情形必然是惨不忍睹。如果你挑中了书籍,柜台上的服务员便向你索了书钱,夹在铁夹子的两片铁嘴中,然后把它使劲握在手里,向后摆动,如同运动健将一般尽力一抛。铁丝的另一头,戴眼镜的花白头发女收银员坐在专用的木质柜台中,高出人群半头,一双明亮警惕的眼睛微微眯起来,将那凌厉飞来的铁夹用左手二指轻轻拈住,随即右手开始响亮地打响铜柱算盘,在一式三联的票据里塞上两页蓝色复写纸,开始记录这次知识的交易。写好之后,撕下其中两页票据,夹在铁夹子中,再次用力甩出。柜台上的服务员在铁夹子即将击中自己额头的瞬间化险为夷,伸出龙爪手抓住铁器,将顾客的票据塞在书里,交到顾客手中,将柜台自留的票据反手扎在一支铁签上。那上面已经厚厚扎了一沓票据,记录着当天的业绩。
我挤在人群中,屁股撅在柜台前,两手食指绷在双眼外侧,用力拉伸眼皮,这样可以获得一点屈光度,使我变形的近视眼球的视力得到暂时提升。就这样,我隐约看到了一本不错的书,于是示意服务员帮我取一下。
说实话,长期近视眼不戴眼镜,让我获得了一些小小的本领,那就是只需看到封面上的配色,就能判断出这本书的成色如何。服务员一脸不耐烦地把书递给我,是一本厚厚的诗集,黑色书皮上面排列着一组圆形红点。这令人安心的厚度、这刺目的黑红配色、这莫名其妙的圆点排列,强烈地预示着它的不同凡响。我翻开这本《五人诗选》,灼热的近视眼顺着目录逡巡而下——北岛、顾城、舒婷、杨炼、欧阳江河,《路》《回答》《致橡树》《诺日郎》……我的心开始嘭嘭跳动。
我读书的另一个小本领是,快速翻动书页,就能确定这本书的内容是否合乎我心。这也是在当年小书摊炼成的,若不如此,便会被别人抢先下手了。你可以把此项本领想象为武林人士习武,要在漫天飞舞的杂物中间抓住关键的暗器。当我翻动书页,书页中间的气流似乎把那些字符吹在半空,质量饱满的字符光彩熠熠,肉赘皮松的字符被风吹走,一行诗留在半空:
“高原如猛虎,焚烧于激流暴跳的万物的海滨
哦,只有光,落日浑圆地向你们泛滥,大地悬挂在空中”
捧着这本诗集,我近乎相信,一千多公里的鞍马劳顿,只是为了驱使我走进这家书店,翻开这本书而已。那时候,我正是读诗的年龄。要说爱、要说相信、要想念某人、要构建未来……一切都需要诗,就像混乱的工地离不开水泥。
这本书,就像我懵懂的生命中的一枚闪亮铁签子,把那段莫名的旅行、那座陌生的城市、那个混沌的书店,以及未来就要相遇的某人,一并串联在一起,钉进我的胸口。这本书,陪伴着我走过多年,最终在借书者手中消失不见。
这样也好,它就像摔断胳膊、残损面孔的唯美雕塑,如今沉睡在我幽阒辽夐、不可具状的记忆深处。而我的记忆深处,是一家老式的书店,门前的窄巷七拐八绕,柜台上的书油墨喷香!
前不久去了上海中心大厦的朵云书院,乘坐号称世界最快的超高速电梯,以每秒20.5米的速度来到了大厦的52层,如同陷入书籍的迷宫。打扮时尚的年轻人坐在临窗的高脚椅上,点杯咖啡,俯瞰夜色中的东方明珠、金茂大厦、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书是这个魔都氛围当中的背景墙,绝不是主角。
话说各个城市的书店,只要有条件,我一定会去拜访的。南京骏惠书店、成都方所书店、厦门外图书城、贵州花溪猫的天空之城、北京798机遇空间书店……这些明亮通透的书店呈现出越来越浓的网红气质。还有许多很小却很有趣的书店,散落在记忆当中。比如南京玄武湖岛上的先锋书店,那里有一幅虫子蛀刻成的图画;隐藏在敦煌夜市中的知鹬书店,年青老板冲一手漂亮的咖啡;需要预约的卷宗书店,如同开在废弃的残境中,谁能想象,这间44平方米的寂寞书店就开在人流如织的鼓浪屿,离网红扎堆的“晴天墙”不足百米……
在每个城市里寻访书店,与其说为了买书,不如说是为了还债。拿着现在的工薪,去拼凑往昔的记忆,试着偿还眼睛与心灵的过往亏欠。
书店逛得多了,书店的面目慢慢混淆起来,比如茑屋、西西弗、晓书馆、漫书咖这些书店,它们努力尝试着把与书有关的消费品塞在一个场景里,结果却和咖啡馆、民宿、棋游室、密室逃脱店的风格混同起来,让人难以准确地回想起书店里的经历。即便是买了一本书,这本书也难以形成记忆的锚点,不足以将这家书店钉在心灵的版图之上。
在我记忆当中,有一家书店是难以忘却的。不过,那是一家二十多年前的书店了。当时我跟随家人到石家庄,在这座陌生城市停留一天,于是顺道在火车站附近闲逛。记得转过一条七拐八绕的窄巷,抬头就看到了它。
书店的其他印象已然淡漠了,只清晰地记着一点,那就是在人们的头顶,绷着数根细铁丝,二十多年前愚鲁如我者,怎么能知晓这细铁丝的妙用。直到一个硕大的铁夹子,夹着钱顺着铁丝“唰”的一声飞向柜台,然后夹着票据“唰”的一声飞回顾客头顶时,这才明白了它的玄机。
之所以用到铁夹子,是因为当时的书店还是闭柜经营,顾客只能隔着柜台挑选书籍,有中意的书,便让服务员拿来翻看一下,确定是否购买。像我这样的近视眼,趴在宽大的柜台前使劲瞅货架上的书,那情形必然是惨不忍睹。如果你挑中了书籍,柜台上的服务员便向你索了书钱,夹在铁夹子的两片铁嘴中,然后把它使劲握在手里,向后摆动,如同运动健将一般尽力一抛。铁丝的另一头,戴眼镜的花白头发女收银员坐在专用的木质柜台中,高出人群半头,一双明亮警惕的眼睛微微眯起来,将那凌厉飞来的铁夹用左手二指轻轻拈住,随即右手开始响亮地打响铜柱算盘,在一式三联的票据里塞上两页蓝色复写纸,开始记录这次知识的交易。写好之后,撕下其中两页票据,夹在铁夹子中,再次用力甩出。柜台上的服务员在铁夹子即将击中自己额头的瞬间化险为夷,伸出龙爪手抓住铁器,将顾客的票据塞在书里,交到顾客手中,将柜台自留的票据反手扎在一支铁签上。那上面已经厚厚扎了一沓票据,记录着当天的业绩。
我挤在人群中,屁股撅在柜台前,两手食指绷在双眼外侧,用力拉伸眼皮,这样可以获得一点屈光度,使我变形的近视眼球的视力得到暂时提升。就这样,我隐约看到了一本不错的书,于是示意服务员帮我取一下。
说实话,长期近视眼不戴眼镜,让我获得了一些小小的本领,那就是只需看到封面上的配色,就能判断出这本书的成色如何。服务员一脸不耐烦地把书递给我,是一本厚厚的诗集,黑色书皮上面排列着一组圆形红点。这令人安心的厚度、这刺目的黑红配色、这莫名其妙的圆点排列,强烈地预示着它的不同凡响。我翻开这本《五人诗选》,灼热的近视眼顺着目录逡巡而下——北岛、顾城、舒婷、杨炼、欧阳江河,《路》《回答》《致橡树》《诺日郎》……我的心开始嘭嘭跳动。
我读书的另一个小本领是,快速翻动书页,就能确定这本书的内容是否合乎我心。这也是在当年小书摊炼成的,若不如此,便会被别人抢先下手了。你可以把此项本领想象为武林人士习武,要在漫天飞舞的杂物中间抓住关键的暗器。当我翻动书页,书页中间的气流似乎把那些字符吹在半空,质量饱满的字符光彩熠熠,肉赘皮松的字符被风吹走,一行诗留在半空:
“高原如猛虎,焚烧于激流暴跳的万物的海滨
哦,只有光,落日浑圆地向你们泛滥,大地悬挂在空中”
捧着这本诗集,我近乎相信,一千多公里的鞍马劳顿,只是为了驱使我走进这家书店,翻开这本书而已。那时候,我正是读诗的年龄。要说爱、要说相信、要想念某人、要构建未来……一切都需要诗,就像混乱的工地离不开水泥。
这本书,就像我懵懂的生命中的一枚闪亮铁签子,把那段莫名的旅行、那座陌生的城市、那个混沌的书店,以及未来就要相遇的某人,一并串联在一起,钉进我的胸口。这本书,陪伴着我走过多年,最终在借书者手中消失不见。
这样也好,它就像摔断胳膊、残损面孔的唯美雕塑,如今沉睡在我幽阒辽夐、不可具状的记忆深处。而我的记忆深处,是一家老式的书店,门前的窄巷七拐八绕,柜台上的书油墨喷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