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风雪中的等待》的艺术特色
文章字数:2512
前几天,杨晓兰给我发来一篇她的近作《风雪中的等待》,品读再三,不能不说这是一篇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叙事性散文。文章通过“我”在风雪中等待出租车的经历,歌颂了出租车司机王道国诚信运营的职业操守,把人间真善美的一面徐徐地展现在了读者的面前。无疑这一主题是向上的、向善的。然而主题再好,如果没有一定的艺术手段来表达,也是难以引起读者共鸣的。那么,《风雪中的等待》一文究竟有什么样的艺术特色呢?
散文的叙述艺术,是散文表现艺术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叙事、写人的作品尤其如此。《风雪中的等待》一文是以第一人称来写作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集中在“我”取米面、等出租车、坐车回家这个时段里,来回大约两个多小时。如果平铺直叙地把这段经历记录下来,很难说是一篇好文章。
无论什么样的文学作品,“开头难”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常常让作者费尽脑汁。杨晓兰这篇散文的开头是:“年前单位发福利,米面油大大小小十来件,凭票到粮油店自提。我到粮油店兑出东西,就去路上拦出租车。过年期间是出租车的黄金季节,再加上我所在的路段比较繁华,空车还真是不好等。不好等是不好等,但我只能等。”如此直奔主题的开头,干净、利落、大方,没有无病呻吟,也没有卖弄词藻,而是朴实无华的写实,一下就拉近了作者和读者的距离,也容易引起读者的阅读欲望。
接下来作者便开始叙述打车。令“我”遗憾的是:接连几辆出租车司机听到还要拉米面时,即使“我”愿付双倍的车费,师傅们也都无人应答。对此,远在外地的老公打电话让“我”先回家,改日再拉面。可是,“我”却不听老公的劝,决意等待下去。此时,天色已暗,雪花正在飘落,寒风中的“我”在路上“缩着脖子,原地跺脚。”“我”开始后悔,后悔没听老公的话,同时也说自己是“缺心眼儿”,但又禀性难移。于是干脆不再焦虑,转而开始欣赏路边的雪景和彩灯。这几段文字并不多,但很有起伏,可以说是一波接着一波,在读者心中洒下了朵朵浪花。
正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一辆出租车停在了“我”脚下,后生司机听了“我”的情况后说,“让我等着,送下人就过来。这时我发现车后座上果然坐着两个人。”此时,作者进入了真正的“等待”阶段,文章也进入高潮阶段。
按照常理,这位出租车司机最多有十分钟就能返回来的,可他二十多分钟了还没有返回来。这位司机会不会返回来?何时才能返回来?实在是个大大的问号。其间也有出租空车停在“我”身边,“我”却为了“有约在先”放弃乘车。读到这里,读者不禁会说,这女人真是“缺心眼儿”,就连粮店的老板也说:“你快别等了,出租车哪有准儿,人家沿路拉人,这会儿不知道跑哪了。”言外之意是劝她有车坐就赶紧走吧,坐谁的车不是个坐。但“我”不愿失信于那位后生司机。于是继续等待在风雪里。这位女人实在有点“缺心眼儿”,但缺得可爱。
又过了十分钟,后生司机还是没有来。“我”心里虽然犹犹豫豫,但还是决定再等十分钟。真是皇天不负苦心人。后生司机来了,把车停在了“我”的脚下,歉意地说:“大姐,我满以为你走了……又一想,这天气不好打车……幸亏又过来……”原来,后生司机之所以迟迟返回,是因为送那两位乘客时遇上了堵车。
至此,作者完成了“等待”中的全部叙述。在寒冷的风雪中,等待来的不只是飘飘的雪花和绚丽彩灯,而是两颗诚信为本的心。文似看山不喜平。《风雪中的等待》之所以引人入胜,能紧紧地抓住读者的心,最大的一个艺术特色就是叙事有起伏,行文有曲折。
关于文艺作品的写景,叙事性散文虽然说与写景类散文和小说有很大的不同,但适当的写景还是很有必要的。《风雪中的等待》一文的写景就比较可取。比如,开头部分的:“天麻阴着,光线一阵比一阵暗,我东张西望,但视线模模糊糊……”“天色暗了下来,北风萧萧,雪花已经开始飘洒……”这些写实性的景物描写,给人的心情带来了压抑的感觉,为“打车难”营造了良好的客观环境,也为后面的“等待”提供坚实的心理铺垫。为了用诚信来“等待”诚信,天色暗淡和北风萧萧算得了什么呢?这让读者看到了作者对诚信的坚信不疑。又如:“夜幕里,昏黄的灯光下,师傅满含歉意地说……”区区几个字的景物描写,把后生师傅充满诚信的表情衬托得一览无余。如此不为写景而写景的描写,值得称道。
文艺理论家李光连先生认为,散文创作中如果没有足够的人物描写,散文的审美就是残缺不全、不完备的。我以为这话是金石之言。《风雪中的等待》一文,在人物的描写方面也是颇有特色的。一是白描手法的运用。文章中的出租车司机无疑是作品的中心人物,“诚信”的守护者,代表着真善美。经过曲折的等车后,文中的“我”终于等来了一辆出租车。“司机探出头来问我去哪里,我说出了目的地,还有一些米面要拉。司机说让我等着,送下客人就过来。”这是出租车司机首次出场,并没有其外貌描写。而是把他的外貌描写补叙在“等待”师傅的过程中:“后生说话温声细语,和和气气;后生浓眉大眼国字脸,长相敦厚;后生本地口音,还叫了我一声姐……后生应该是个说话算话的正气人!”这种白描手法,极是简练。“浓眉大眼国字脸”是后生师傅的显著特征,读者很容易记住。二是人物对话的运用。《风雪中的等待》全文两千字,人物对话占了很大的比重,基本上就是靠对话来完成的。比如开始的“我”和老公的对话 、“我”和粮店老板的对话,以及随后“我”和后生司机的对话,既增加了作品的现场感和生动性,也突出了“我”和后生司机对“诚信”的崇尚和坚守。
散文写作的开头是重要的,需要讲究。其实结尾同样如此,甚至比开头还需要讲究。杨晓兰是这样做结的:“真的,要说这个大年最特别的记忆是什么,那一定是这件事!我还记住了,那个司机叫王道国,退伍军人,我们本地一个叫做梨园头村的人。”后生司机如此诚信,读者自然关注。但是,这位司机的真实姓名该如何交代呢?显然放在开头是不合适的,显得虚假,不合情理。正常来说,打车人是没有必要了解司机身份的。但本文不一样,主题是颂扬诚信。“一个出租车司机,一个乘客,因为彼此都等了,而且等到了,自然都有些兴奋。走了一路,聊了一路……”正是这一聊,作者知道了司机姓名和有关情况,并将其放在了文章的结尾。如此收尾,不仅干净利落,而且回应了读者的关注,为风雪中的等待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散文的叙述艺术,是散文表现艺术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叙事、写人的作品尤其如此。《风雪中的等待》一文是以第一人称来写作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集中在“我”取米面、等出租车、坐车回家这个时段里,来回大约两个多小时。如果平铺直叙地把这段经历记录下来,很难说是一篇好文章。
无论什么样的文学作品,“开头难”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常常让作者费尽脑汁。杨晓兰这篇散文的开头是:“年前单位发福利,米面油大大小小十来件,凭票到粮油店自提。我到粮油店兑出东西,就去路上拦出租车。过年期间是出租车的黄金季节,再加上我所在的路段比较繁华,空车还真是不好等。不好等是不好等,但我只能等。”如此直奔主题的开头,干净、利落、大方,没有无病呻吟,也没有卖弄词藻,而是朴实无华的写实,一下就拉近了作者和读者的距离,也容易引起读者的阅读欲望。
接下来作者便开始叙述打车。令“我”遗憾的是:接连几辆出租车司机听到还要拉米面时,即使“我”愿付双倍的车费,师傅们也都无人应答。对此,远在外地的老公打电话让“我”先回家,改日再拉面。可是,“我”却不听老公的劝,决意等待下去。此时,天色已暗,雪花正在飘落,寒风中的“我”在路上“缩着脖子,原地跺脚。”“我”开始后悔,后悔没听老公的话,同时也说自己是“缺心眼儿”,但又禀性难移。于是干脆不再焦虑,转而开始欣赏路边的雪景和彩灯。这几段文字并不多,但很有起伏,可以说是一波接着一波,在读者心中洒下了朵朵浪花。
正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一辆出租车停在了“我”脚下,后生司机听了“我”的情况后说,“让我等着,送下人就过来。这时我发现车后座上果然坐着两个人。”此时,作者进入了真正的“等待”阶段,文章也进入高潮阶段。
按照常理,这位出租车司机最多有十分钟就能返回来的,可他二十多分钟了还没有返回来。这位司机会不会返回来?何时才能返回来?实在是个大大的问号。其间也有出租空车停在“我”身边,“我”却为了“有约在先”放弃乘车。读到这里,读者不禁会说,这女人真是“缺心眼儿”,就连粮店的老板也说:“你快别等了,出租车哪有准儿,人家沿路拉人,这会儿不知道跑哪了。”言外之意是劝她有车坐就赶紧走吧,坐谁的车不是个坐。但“我”不愿失信于那位后生司机。于是继续等待在风雪里。这位女人实在有点“缺心眼儿”,但缺得可爱。
又过了十分钟,后生司机还是没有来。“我”心里虽然犹犹豫豫,但还是决定再等十分钟。真是皇天不负苦心人。后生司机来了,把车停在了“我”的脚下,歉意地说:“大姐,我满以为你走了……又一想,这天气不好打车……幸亏又过来……”原来,后生司机之所以迟迟返回,是因为送那两位乘客时遇上了堵车。
至此,作者完成了“等待”中的全部叙述。在寒冷的风雪中,等待来的不只是飘飘的雪花和绚丽彩灯,而是两颗诚信为本的心。文似看山不喜平。《风雪中的等待》之所以引人入胜,能紧紧地抓住读者的心,最大的一个艺术特色就是叙事有起伏,行文有曲折。
关于文艺作品的写景,叙事性散文虽然说与写景类散文和小说有很大的不同,但适当的写景还是很有必要的。《风雪中的等待》一文的写景就比较可取。比如,开头部分的:“天麻阴着,光线一阵比一阵暗,我东张西望,但视线模模糊糊……”“天色暗了下来,北风萧萧,雪花已经开始飘洒……”这些写实性的景物描写,给人的心情带来了压抑的感觉,为“打车难”营造了良好的客观环境,也为后面的“等待”提供坚实的心理铺垫。为了用诚信来“等待”诚信,天色暗淡和北风萧萧算得了什么呢?这让读者看到了作者对诚信的坚信不疑。又如:“夜幕里,昏黄的灯光下,师傅满含歉意地说……”区区几个字的景物描写,把后生师傅充满诚信的表情衬托得一览无余。如此不为写景而写景的描写,值得称道。
文艺理论家李光连先生认为,散文创作中如果没有足够的人物描写,散文的审美就是残缺不全、不完备的。我以为这话是金石之言。《风雪中的等待》一文,在人物的描写方面也是颇有特色的。一是白描手法的运用。文章中的出租车司机无疑是作品的中心人物,“诚信”的守护者,代表着真善美。经过曲折的等车后,文中的“我”终于等来了一辆出租车。“司机探出头来问我去哪里,我说出了目的地,还有一些米面要拉。司机说让我等着,送下客人就过来。”这是出租车司机首次出场,并没有其外貌描写。而是把他的外貌描写补叙在“等待”师傅的过程中:“后生说话温声细语,和和气气;后生浓眉大眼国字脸,长相敦厚;后生本地口音,还叫了我一声姐……后生应该是个说话算话的正气人!”这种白描手法,极是简练。“浓眉大眼国字脸”是后生师傅的显著特征,读者很容易记住。二是人物对话的运用。《风雪中的等待》全文两千字,人物对话占了很大的比重,基本上就是靠对话来完成的。比如开始的“我”和老公的对话 、“我”和粮店老板的对话,以及随后“我”和后生司机的对话,既增加了作品的现场感和生动性,也突出了“我”和后生司机对“诚信”的崇尚和坚守。
散文写作的开头是重要的,需要讲究。其实结尾同样如此,甚至比开头还需要讲究。杨晓兰是这样做结的:“真的,要说这个大年最特别的记忆是什么,那一定是这件事!我还记住了,那个司机叫王道国,退伍军人,我们本地一个叫做梨园头村的人。”后生司机如此诚信,读者自然关注。但是,这位司机的真实姓名该如何交代呢?显然放在开头是不合适的,显得虚假,不合情理。正常来说,打车人是没有必要了解司机身份的。但本文不一样,主题是颂扬诚信。“一个出租车司机,一个乘客,因为彼此都等了,而且等到了,自然都有些兴奋。走了一路,聊了一路……”正是这一聊,作者知道了司机姓名和有关情况,并将其放在了文章的结尾。如此收尾,不仅干净利落,而且回应了读者的关注,为风雪中的等待划上了圆满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