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品格
文章字数:1513
母亲离开我们已经整整11年了,昨天二哥回山阴老宅拍了个视频,使我脑海中又浮现出和母亲生活的点点滴滴,我的眼泪夺眶而出,自从我父亲三年前也离开我们后,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人生只有归途”这句话的含义,自己像断了线的风筝,无依无靠,像一只离群的大雁,孤独地飞行,无人疼,无人爱。
2013年我还在应县工作时,农历二月初四早晨,我突然接到我二姐的电话,说是妈昏迷了,在三医院抢救,让我快点回来,当时我就意识到母亲这次可能真的病危了,因为母亲有高血压病多年了,当我驱车急匆匆地赶到医院时,母亲已经插着呼吸机不能自主呼吸了,当时医院诊断母亲脑溢血,而且出血点离脑干很近,经和太原大夫会诊,已经脑死亡了,抢救也无效了,等远在外地的大姐和大哥回来后,母亲没有留下一句话便撒手人寰了,也让我第一次感受到自己的亲人离去后那种痛彻心扉的痛。
我的母亲1930年农历八月二十五出生在山阴罗庄一个不大不小的村庄里,兄弟姊妹三人,我妈排行老大,有两个弟弟,19岁时经人介绍认识在泥河大坝(离罗庄不足2公里)工作的我的父亲,最后结为伉俪,一生共生育过七个子女,除第一个夭折和最后一个送人外,一共养育了我们兄弟姊妹五人,我排行老五,上面有两个哥哥和两个姐姐。由于家境贫寒,母亲没有读过书,但母亲是一个聪明过人的人,所有的人情世故,子女教育和持家有方都是在逐渐生活中自学而来的,母亲的持家干净利索和对子女的严格管教在十里八乡是有名的。
听母亲讲,和父亲结婚后,先是在罗庄租房居住,我大姐和大哥就是在这里出生的,期间在我父亲调到应县镇子梁水库工作期间,在应县金城镇短暂住过一段时间,二哥就是在那里出生的。上世纪50年代,迁回到我父亲村里双寨铺生活。刚回到村里,由于我大爷二大爷走西口后房屋长时间没人居住,我母亲一人带着孩子收拾好房屋,没有吃的,邻居老大娘给送来一碗上面漂着黑点的茴子白山药丝用来充饥,母亲每次和我们讲起这些,都让我们学会记着感恩生活中帮助过你的每一个人。晚上炕凉得不能睡,只能去大队捡牛粪回来烧火取暖,就这还得偷偷摸摸。回到村里后,有了亲戚和左邻右舍的帮助,生活逐渐稳定了下来,也开始随着村里的人下地劳作了,由于家里没有男劳力,所有的活都落在我母亲一个人身上了,外出种地,收割庄稼,担水,饲养家畜,做针线等等,在我记忆里,我母亲每天都有干不完的活,日出而作,日落却不能息。这或许也是那个时代所有勤劳女性的一个缩影。
生活过那个年代的人都知道,物质匮乏是那个时代鲜明的特征,每天的粗茶淡饭母亲都变着花样让孩子们吃好,黑面馒头,滴流,盆扁,秋季腌熟菜,菜饼饼等,我在桑干河中学读书时,由于住校,每次放假回去来校时都带上酱,怕我在学校吃不好。家里弟兄们多,衣服都是大的穿完小的穿,补丁摞补丁,从小母亲就教育我们养成艰苦朴素的习惯。
在教育子女方面,严格是我母亲显著的特征,虽然自己没念过书,但不论咋困难都让孩子们不能放弃学业,家里活再多也让孩子们把作业写完后再帮忙干农活。
母亲的人缘极好,那个年代大部分村里人都没有现金,现金的来源也就是靠卖鸡蛋攒的几个零花钱,由于我父亲有固定的几十块钱工资收入,所以村里大部分人都跟我母亲借过钱,每次我母亲都爽快地答应了,邻里之间的困难都是互帮互助。
我的母亲性格刚毅,年老后怕孩子们担心自己,每次自己多难活孩子们问都说不难活,说是说了孩子们担心,走前我礼拜天过去问难活没有都说不难活,事实上那几天就开始头疼,脖子疼了。
我的母亲走了,一个从来没有为自己想着享一点福的母亲走了,她的离开使我伤心欲绝,没有人再在你跟前唠叨,没有人再倾心听你贴心的话,没有人再无时无刻把你牵挂,但我从我母亲身上学习了很多东西,吃苦耐劳,坚毅的品格,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
2013年我还在应县工作时,农历二月初四早晨,我突然接到我二姐的电话,说是妈昏迷了,在三医院抢救,让我快点回来,当时我就意识到母亲这次可能真的病危了,因为母亲有高血压病多年了,当我驱车急匆匆地赶到医院时,母亲已经插着呼吸机不能自主呼吸了,当时医院诊断母亲脑溢血,而且出血点离脑干很近,经和太原大夫会诊,已经脑死亡了,抢救也无效了,等远在外地的大姐和大哥回来后,母亲没有留下一句话便撒手人寰了,也让我第一次感受到自己的亲人离去后那种痛彻心扉的痛。
我的母亲1930年农历八月二十五出生在山阴罗庄一个不大不小的村庄里,兄弟姊妹三人,我妈排行老大,有两个弟弟,19岁时经人介绍认识在泥河大坝(离罗庄不足2公里)工作的我的父亲,最后结为伉俪,一生共生育过七个子女,除第一个夭折和最后一个送人外,一共养育了我们兄弟姊妹五人,我排行老五,上面有两个哥哥和两个姐姐。由于家境贫寒,母亲没有读过书,但母亲是一个聪明过人的人,所有的人情世故,子女教育和持家有方都是在逐渐生活中自学而来的,母亲的持家干净利索和对子女的严格管教在十里八乡是有名的。
听母亲讲,和父亲结婚后,先是在罗庄租房居住,我大姐和大哥就是在这里出生的,期间在我父亲调到应县镇子梁水库工作期间,在应县金城镇短暂住过一段时间,二哥就是在那里出生的。上世纪50年代,迁回到我父亲村里双寨铺生活。刚回到村里,由于我大爷二大爷走西口后房屋长时间没人居住,我母亲一人带着孩子收拾好房屋,没有吃的,邻居老大娘给送来一碗上面漂着黑点的茴子白山药丝用来充饥,母亲每次和我们讲起这些,都让我们学会记着感恩生活中帮助过你的每一个人。晚上炕凉得不能睡,只能去大队捡牛粪回来烧火取暖,就这还得偷偷摸摸。回到村里后,有了亲戚和左邻右舍的帮助,生活逐渐稳定了下来,也开始随着村里的人下地劳作了,由于家里没有男劳力,所有的活都落在我母亲一个人身上了,外出种地,收割庄稼,担水,饲养家畜,做针线等等,在我记忆里,我母亲每天都有干不完的活,日出而作,日落却不能息。这或许也是那个时代所有勤劳女性的一个缩影。
生活过那个年代的人都知道,物质匮乏是那个时代鲜明的特征,每天的粗茶淡饭母亲都变着花样让孩子们吃好,黑面馒头,滴流,盆扁,秋季腌熟菜,菜饼饼等,我在桑干河中学读书时,由于住校,每次放假回去来校时都带上酱,怕我在学校吃不好。家里弟兄们多,衣服都是大的穿完小的穿,补丁摞补丁,从小母亲就教育我们养成艰苦朴素的习惯。
在教育子女方面,严格是我母亲显著的特征,虽然自己没念过书,但不论咋困难都让孩子们不能放弃学业,家里活再多也让孩子们把作业写完后再帮忙干农活。
母亲的人缘极好,那个年代大部分村里人都没有现金,现金的来源也就是靠卖鸡蛋攒的几个零花钱,由于我父亲有固定的几十块钱工资收入,所以村里大部分人都跟我母亲借过钱,每次我母亲都爽快地答应了,邻里之间的困难都是互帮互助。
我的母亲性格刚毅,年老后怕孩子们担心自己,每次自己多难活孩子们问都说不难活,说是说了孩子们担心,走前我礼拜天过去问难活没有都说不难活,事实上那几天就开始头疼,脖子疼了。
我的母亲走了,一个从来没有为自己想着享一点福的母亲走了,她的离开使我伤心欲绝,没有人再在你跟前唠叨,没有人再倾心听你贴心的话,没有人再无时无刻把你牵挂,但我从我母亲身上学习了很多东西,吃苦耐劳,坚毅的品格,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