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晚报 >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3版
发布日期:2025年03月0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访文天祥祠堂
● 池茂花
文章字数:1250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文天祥被押解过零丁洋途中写下的千古名句。民族英雄文天祥的纪念地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府学胡同内,也称“文丞相祠”。这里曾经是文天祥被囚于元大都的土牢,始建于明洪武九年(1376),是明清时期祭祀南宋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的祠堂,也是北京现存最古老的祠堂。2013年3月5日,文天祥祠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走进文天祥祠的大门,迎面的过厅前方竖立着一块石碑,绘着文天祥画像。文天祥(1236-1283),南宋杰出的抗元英雄和诗人。宋景炎三年(1278),元军南犯宋朝,文天祥起兵反抗,在广东海丰兵败被俘,写下著名的《过零丁洋》。随后,他被押送到大都,关押于兵马司土牢,写下著名的《正气歌》。据《宋史·文天祥传》的记载,文天祥“体貌丰伟,美皙如玉,秀眉而长目,顾盼烨然”,他是宋朝最年轻的状元。过厅内通过大量文字、图片和实物,介绍了文天祥的生平事迹和崇高精神,包括他青少年时期、入仕后十五年间起兵抗元、九死一生、再举战旗、兵败被俘、楚囚就义的英雄事迹。
  过厅后方是享堂,院落中间有一棵古枣树,相传是文天祥被囚期间亲手所植。树的枝干向南自然倾斜,与地面形成约45度夹角,也被称为“指南树”,象征着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的精神。在享堂里,中间龛内供奉着文天祥的彩绘塑像,这尊坐像高约1.5米,坐北朝南,身着宋朝丞相服,头戴高冠,手执笏板。在供桌的两侧,竖立着三块石碑,分别为明代《宋丞相信国文公像》碑、明代《宋文丞相传》碑和清代《重修碑记》碑。
  参观完文天祥祠,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文天祥的爱国精神和崇高气节令人敬佩。他的一生处于南宋风雨飘摇之暮秋,“山河破碎风飘絮”,对于抗元,他清楚地知道力量的孱弱、人心的涣散,但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散尽家财招募义兵,想挽大厦于将倾。他一生充满了坎坷和磨难,但不管是面对朝堂投降派还是外来侵略者,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不屈不挠地抗争到底。他的事迹和精神,不仅在当时激励了无数人,也在后世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元朝修宋史,淡化了他抗元的部分,但在其气节上的描写,虽是对手、是敌人,也写得气节凛然。文天祥祠作为一座历史遗迹,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
  在参观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了文天祥作为反抗外族侵略的铮铮铁骨,感受到其明朝追赐谥号“忠烈”的厚重与恰如其分,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文天祥的一生完美诠释了这句话,面对元世祖忽必烈的封相许诺,毫不动心,“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南方跪拜后慷慨赴死于柴市口,以死明志。
  鲁迅先生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就是中国的脊梁。文天祥虽然没能救得了自己的国家,但他是真正的“中国脊梁”,正是有了文天祥这样的“硬骨头”,中华民族才从苦难走向辉煌,中国才从孱弱走向强盛。通过参观让我们更加了解历史,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同时,也让我们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追求,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