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而行 再谱新篇
文章字数:2782

记者符烨邦薛彦明
省定13座智能化煤矿建设全部完成,先进产能达到97%;全市粮食产量25.93亿斤,玉米单产创全省最高纪录;“四条全产业链”初步构建,“六大基地”形成规模,草牧业6项指标连续多年全省第一;全年技能培训1.68万人,新增技能人才1.26万人;环境空气质量全省排名第2,6项主要污染物指标全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为历史上首次……
2024年,朔州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西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双碳”目标为牵引,紧扣“高质量发展”主线,统筹推进能源革命、产业升级、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走出了一条资源型城市全方位转型的发展之路。
因势而谋实现更有质量的发展
朔州地处雁门关农牧交错带核心区,具有发展畜牧业的最大优势,同时也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解码黑色煤炭,可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审时度势、因势而谋,通过召开各类对接会、交易会,狠抓招商引资和项目落地,努力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赢得先机主动。
2024年春季,全市民营企业家座谈会召开,本土优秀民营企业家齐聚一堂,共商优化发展环境,共提发展信心,激发民营经济创新活力。
2024年4月,总投资1.35亿美元、年产10万吨半导体级高纯硅的长庚金晶半导体级高纯硅材料项目在朔州低碳硅芯产业园区开工。短短4天后,三一朔州光伏全产业项目同样在平鲁区开工,吹响了朔州建设千亿级绿色低碳硅芯产业集聚区的号角。
在重点项目开工忙的同时,我市多点发力,积极参加大湾区“山西之夜”活动,借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平台,打出“绿色”王牌,推介“绿色”优势,发出“绿色”之约,推动与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共赢。
2024年6月,由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新华社山西分社、中共朔州市委、朔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塞上绿都共融共享”第四届融合传播发展年会在朔州市开幕,汇聚全国数百家媒体,共同探讨融合传播发展的未来趋势与实践路径,共谋文旅产业创新活力,助推地方文旅产业发展。
2024年8月,作为朔州市重要的“三会”——固废综合利用大会、陶瓷产品进出口交易会、羔羊肉交易大会相继召开,来自全国的上千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机构代表齐聚塞上,或开展“头脑风暴”,或参展或招商,我市累计签约投资超200亿元。
2024年冬季,乘着“人到山西好风光”东风,我市人才宣介活动先后走进北京和东北地区,“塞上绿都才聚朔州”的声音响彻首都和山海关外。朔州43个企事业单位向北京学子们抛出476个岗位“橄榄枝”,现场签约11个招商引资项目总投资额达83.5亿元。
……
不论是产业转型升级,还是优化营商环境,抑或者招商引资,变的是“战场”,不变的是冲锋的姿态、为民的本色。一项项坚实举措,勾勒出朔州市委、市政府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画卷。
应势而动实现更有分量的发展
实干,才能有大手笔、做出大成效。看塞上大地,从加紧建设的新能源产业基地,到拔地而起的现代化工厂,从谋划实施的重大项目,到智能高端的装备制造……回望这一年,一大批补短板、调结构、惠民生的重大项目加快实施。
三一硅能建成投产项目3个,年产值60亿元,在建项目2个,总投资100.7亿元。顺利实现集大原高铁全线通车,朔州至此进入“高铁时代”。加快推进中煤平朔煤基烯烃新材料及下游深加工一体化项目,推动2025年开工建设。发挥朔州铁路货运量全国第一优势,积极推动以煤炭为重点综合物流园区建设。
一个个项目如同一个个坚实的桩基,筑牢朔州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底座。新能源、陶瓷、农业是朔州的重要产业。在多重政策叠加效应下,好消息不断传来——
全市新能源产业快速崛起,新能源与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到43.26%,中煤平朔60万千瓦离网制氢项目入选国家大型风光基地,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链、供应链集群增势强劲。全市以陶瓷专业镇建设为抓手,加快陶瓷产业装备智能化、自动化改造,全链条陶瓷企业达到152户,形成日用瓷38.6亿件、建筑瓷7200万平方米的生产能力。通过培育壮大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朔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186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营收200.39亿元,增长9.5%。
与此同时,朔州文旅产业也同样迸发耀眼光芒。
2024年夏季,一款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席卷全球,山西古建火爆“出圈”,其中不乏我市景区。在应县木塔,每天有近1.5万人次游客参观。游客熙熙攘攘、摩肩接踵,有人与木塔隔空“托塔”合照,有人细致观察静态的佛像,聆听千年前的木刻之声。在崇福寺景区,人流量从日均1000人次发展到了5000左右人次。人流的增加再次点燃了城市的烟火气。据统计,2024年全市重点监测景区接待人次、门票收入分别增长133.7%、133.3%。朔州山阴广武国际滑雪场成功创建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同样人流如织。
2025年1月,朔州市委七届八次全会召开。会议再次提出,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全方位转型,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进一步彰显了朔州市以产业升级实现更有分量发展的坚定决心。
顺势而为实现更有温度的发展
悠悠万事,民生为重。近年来,朔州市把着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民生实事,在高质量发展中增进民生福祉、提高生活品质,托起了群众“稳稳的幸福”——
2024年,城镇新增就业2.2万人,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开展订单式、项目制培训,全年技能培训1.68万人,新增技能人才1.26万人。
全面践行“千万工程”经验,强化村村合作、村企合作,持续壮大集体经济,全市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均稳定在10万元以上。统筹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乡村治理,全市打造精品示范村50个,提档升级村230个。
圆满完成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认定扶持性普惠性民办幼儿园6所,新建改扩建寄宿制学校6所。
……
城乡协同一体发展,共享田园鸟语花香;教育医疗供给“加码”,人民生活更有品质。一件件民生实事、一张张生活剪影,折射着朔州高质量发展的显著成效。
逐绿前行,厚植底色。每到春秋季节,桑干河总会吸引大批候鸟在迁徙过程中短暂停歇。成群的鸟儿时而高飞、时而游弋,时而捕食,种群明显扩大,数量增多,呈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2024年,朔州市加快实施“一泓清水入黄河、入京畿”16项重点工程,积极推动总投资38.2亿元的桑干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项目,桑干河(朔州市段)入选全国第三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与此同时,成功申报实施国家“三北”工程重点地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进一步筑牢黄河流域生态安全屏障。持续改善环境质量,严格实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和扬尘污染专项整治,强化断面水质监管,全市生态环境质量保持较好水平,2024年优良天数311天,同比增加15天。
青山绵绵,碧水茫茫。如今,大美塞上处处皆景,蓝天、碧水、净土正实实在在地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百尺竿头扶摇上,千帆竞发勇者胜。数据记录了全市上下实干奋进的脚步,对比印证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效。如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全市上下将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只争朝夕抓落实,奋力谱写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