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手机“束缚之网”
文章字数:1101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各类电子产品应运而生,自然也成为中小学生的“心头好”。其中,功能丰富的手机对小学生影响最为突出。正确合理地使用手机对学生认识世界、了解社会、拓展课余生活具有积极意义,而过度沉迷则会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不良影响甚至严重危害。另外,手机游戏带来的沉浸成就体验、短视频针对兴趣点推送、互联网迎合心理的不真实社交等,这些引导用户延长软件使用频率和时间的手段,对于是非鉴别力尚未成熟的小学生来说,很多时候是无法正确对待的。因此,只有引导小学生正确认识手机、使用手机,才能有效抵御诱惑,真正摆脱手机“束缚之网”,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一、杜绝自身“依赖症”
家庭生活是孩子课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的言行举止、行为习惯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并逐渐效仿。因此,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自觉主动放下手机,与孩子进行良好沟通互动,形成杜绝沉迷手机的正向引导和示范,可以有效避免孩子长时间使用手机,让孩子养成良好的手机使用习惯。
二、打造课后“任务表”
建议由家长和孩子双方共同制定一份“任务式”手机使用安排表。例如,在孩子顺利完成学习、劳动或兴趣爱好等不同难易程度的课后“任务”后,鼓励孩子完成质效,并兑现进行一定时间的手机娱乐活动“成就”,让孩子在手机游戏之外也能感受到沉浸式成就体验,提升对手机使用的自控能力。
三、设计分离“小实验”
当孩子专注于学习或其他事项时,父母可以提出代为保管手机的要求,通过“物理隔离实验”杜绝耳听思之、睹物思之。当具体事项完成后,家长与孩子共同分享“实验期间”克服分神、抵制诱惑的心路历程,提升孩子的意志力和专注力。还可以将有无手机作为变量,对孩子完成同一件事的时长、质量、成效的差异进行“对照实验”,把数据结果展示给孩子,让他们真切体验到手机是把“双刃剑”。
四、寻找替代“好朋友”
建议家长带着孩子走出家门,投身于丰富多彩的体育锻炼中,享受体育运动的激情澎湃;可以阅读课外书籍,发现蕴含其中的奇妙故事与广博知识;可以拿起画笔,将心中的美好愿景一一描绘;可以走进大自然,感受自然风光之美。通过这些活动,让孩子感受到除了手机,生活中还蕴藏着无数乐趣值得探索,最终形成对精彩世界的正确认知。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享受着手机等电子产品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必然存在过度依赖的情况。培养孩子对手机之外的世界感兴趣,提升他们的自我控制力、专注力、分辨力,不仅能够摆脱手机的“束缚之网”,做手机的主人,做时间的主人,更是为孩子感知世界、体验人生破除了一道“虚拟壁垒”。相信只要引导的方法正确,定能让孩子们热爱生活、笑对世界,在成长之路上收获满满。
据《今晚报》作者:王晓慧
一、杜绝自身“依赖症”
家庭生活是孩子课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的言行举止、行为习惯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并逐渐效仿。因此,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自觉主动放下手机,与孩子进行良好沟通互动,形成杜绝沉迷手机的正向引导和示范,可以有效避免孩子长时间使用手机,让孩子养成良好的手机使用习惯。
二、打造课后“任务表”
建议由家长和孩子双方共同制定一份“任务式”手机使用安排表。例如,在孩子顺利完成学习、劳动或兴趣爱好等不同难易程度的课后“任务”后,鼓励孩子完成质效,并兑现进行一定时间的手机娱乐活动“成就”,让孩子在手机游戏之外也能感受到沉浸式成就体验,提升对手机使用的自控能力。
三、设计分离“小实验”
当孩子专注于学习或其他事项时,父母可以提出代为保管手机的要求,通过“物理隔离实验”杜绝耳听思之、睹物思之。当具体事项完成后,家长与孩子共同分享“实验期间”克服分神、抵制诱惑的心路历程,提升孩子的意志力和专注力。还可以将有无手机作为变量,对孩子完成同一件事的时长、质量、成效的差异进行“对照实验”,把数据结果展示给孩子,让他们真切体验到手机是把“双刃剑”。
四、寻找替代“好朋友”
建议家长带着孩子走出家门,投身于丰富多彩的体育锻炼中,享受体育运动的激情澎湃;可以阅读课外书籍,发现蕴含其中的奇妙故事与广博知识;可以拿起画笔,将心中的美好愿景一一描绘;可以走进大自然,感受自然风光之美。通过这些活动,让孩子感受到除了手机,生活中还蕴藏着无数乐趣值得探索,最终形成对精彩世界的正确认知。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享受着手机等电子产品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必然存在过度依赖的情况。培养孩子对手机之外的世界感兴趣,提升他们的自我控制力、专注力、分辨力,不仅能够摆脱手机的“束缚之网”,做手机的主人,做时间的主人,更是为孩子感知世界、体验人生破除了一道“虚拟壁垒”。相信只要引导的方法正确,定能让孩子们热爱生活、笑对世界,在成长之路上收获满满。
据《今晚报》作者:王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