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晚报 >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2版
发布日期:2025年03月2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
俞晓阳
文章字数:2659
  当前,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也出现了诸如形式化、低效化等问题。那么,小学数学课堂如何进行有效教学,让学习更深刻,让课堂更有效?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略的认识。
  一、立足数学现实,把握课堂“脉搏”
  教师的课堂教学视角应着眼于课标的落实和学生的学习现实。有效的数学课堂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出发设计教学,这样才能找准教学的起点、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使教学目标更切合实际,真正把握课堂的“脉搏”。如,教学四年级《认识整万数》一课,不少教师从“方便教师引导”这个角度思考对教材内容安排做了一些顺序改动:设计了先认识个级和万级数位顺序表,在此基础上去认识整万数的意义,学习读法与写法。在教学实践中,这样处理教材,虽然方便了教师的导,却难了学生的学,学习效果不如预期。究其原因,没有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去组织教学,在实质上失去了有意义学习的支撑,形成了程序化的操作,学生的学习自然不会深刻有效。因此,让学生紧紧围绕“多少个万”这个学习支点,通过在计数器上拨、数、说、写整万数,有意义地建构知识,学生的认数才能达到水到渠成的目标。
  二、创设有效情景,激活学习需要
  小学生与生俱来就有对未知事物的新奇好问、自我探求的愿望和表达观念的冲动,这种需要往往要有价值的问题情景激发。教师要努力让学生置身于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情景中,让他们主动经历、体验价值、感悟方法、激发动因、激活经验。这种有价值的问题情景通常与学生的生活和兴趣紧密联系,与知识渊源和思维价值相关联。
  例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运用多媒体创设这样的情景:古人设计木质马车轮胎曾尝试了三种方案:第一种轮胎外形为六边形,前进不畅;第二种为椭圆形,车身不稳;第三种为圆形,既畅又稳。让学生观察后提出探究问题:为什么车轮是圆的?圆形与其它图形相比有什么特点?课堂的学习目标自然揭示,学生的探究意识被问题唤醒。
  三、提供探究素材,引导自主体验
  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一切都要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把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种数学亲历活动应围绕问题解决的策略、新知探究的方法有序展开,引导学生从行为和感情上直接参与学习活动。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合适的素材,给他们自主生成问题的机会,学生能自己发现的知识问题,教师决不代替;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暗示,让他们围绕问题主题有层次地展开思辩探索活动,探寻问题解决的方法规律。
  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学习材料,引导学生用转化思想分层次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练习:两题复习转化思想的应用;问题:你能想办法把图中的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吗?操作:拿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动手试一试;讨论: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后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联系?请你们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例3;交流:把小组学习的结果全班交流。通过借助丰富的学习材料,让学生经历了观察、操作、讨论、分析、归纳等操作思辩过程,体验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进一步体会“等积变形”的思想方法。
  四、注重学习反思,培养思维品质
  反思是重要的数学活动,它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留给学生足够的反思时间,注意教给学生反思的方法,培养学习反思的品质。
  一是针对探究的结论规律进行质疑性反思。教学《年、月、日》课尾,教师设计这样的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反思:刚才,我们通过研究2005年的年历,你知道了哪些有关“年、月、日”的知识?你还有什么疑问?学生质疑:为什么二月很特殊,只有28天?教师肯定该学生会主动思考问题,并建议他可以通过上网查询“二月很特殊”的缘由。并追问:其它年份的大小月是不是都是这个规律?特殊的二月是不是总是28天呢?引导查看2006、2007、2008年历,确认大小月的天数规律,初步体会有的年份二月是29天,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二是针对学习的策略方法进行比较性反思。认识乘法的意义并会解决简单的乘法应用题是小学二年级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乘法意义的“根”在于“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本”在于其“简便运算”。因此,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乘法的意义后,教师设计这样一组习题组织比较性反思:(情景图:蛋糕每块3元,巧克力每袋5元,饮料每瓶2元)小明买了1块蛋糕和1瓶饮料,一共要多少钱?小红买了2瓶饮料,一共要多少钱?教师在学生初步说出算法后,组织引导:①模拟。用1个圆片代替1元,模拟按物对应付钱,感受购物时两种“合”的体验。②计算。③说理。结合操作表述“几和几相加”“几个几相加”。④反思。为什么求“小红一共要多少钱?”既能用连加算,又能用乘法算?求“小明一共要多少钱?”只能用加法算?⑤想象。如果,小红要买4块巧克力要付多少元?怎么算?学生回答“4×5=20”,教师让学生想象加法算式“5+5+5+5”(根据学生所说用5元币演示),为什么不用加法算了?买6块巧克力呢?……由于学生的学习反思建立在生活经验上,便能清楚地找到乘法与加法的联系与区别,深刻体会到乘法计算的优越性,加深了意义的认识,加强了表象的建立。
  三是针对前段学习情况进行自评性反思。引导学生梳理知识点,总结学习成果,组织自我评价。
  五、多种方式融合,追求最大效益
  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应单一和孤立,探究性、体验性和接受性学习等学习方式应该根据教学实际灵活应用,学生的主体体验性和主体接受性应该是互为前提的;学生主体参与性与教师主体引导性应该是互动的;学习者的个体体验与群体体验应为互补的;现实亲历和理性思考应是同存的;学习过程中的知识体验和情感体验应是交融的,真正寻求最大的学习效应。
  六、倾听学生想法,及时反馈点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想法和疑惑应成为教师关注的重点。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真实想法,及时组织点拨引导,提高课堂学习的达成度。
  如,《认识几分之一》的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用长方形纸折出它的四分之一,教师组织反馈时,有同学指出两次“对角折”法所得每份不是它的四分之一。老师没能让学生说说想法,而是直接否定了学生的错误想法,强调“这样分是平均分,课后可以验证。”其实,“课后可以验证”等这些搪塞的引导不利于学生概念的理解。这个同学的问题是学习中的一个共性问题,不少同学会错误地认为“外形同”等同于“平均分”,如果教师引导学生用沿长宽“两次对折”后,进一步去观察比较“平均分”,就会强化对分数关键概念的认识。
  此外,采用小组学习等方法,分层练习、分类指导,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机会,尤其是“后劲生”能触手可及地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也是十分重要的。
  (作者单位:右玉县第一完全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