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晚报 >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2版
发布日期:2025年03月2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提升“检题”意识与能力
——中考复习中的关键环节
文章字数:1478
  在中考复习的模拟考试中,很多学生不愿意花时间检查,或因过度投入而忘记检查,或是虽进行检查但效果不佳。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复杂多样,笔者发现,学生对“检题”的重要性缺乏深刻理解,是导致此类问题的关键因素之一。
  培养清醒的“检题”意识
  学生在考场上,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份设计精巧、梯度分明的试卷,以全面评估知识掌握情况。考场上,随着考试时间的流逝,面对未做或暂时无法解答的问题,学生的紧张情绪难以避免。在这种压力下,学生可能会下意识地计算还未解答题目的分值,担心成绩因此受影响,进而急于求成,忽略了已做题目的准确性。从脑科学的角度来看,当人着急时,大脑会启动应激反应,使身体处于应对压力的状态。这种生理反应会加剧学生的焦虑,促使他们专注于快速完成题目,而非仔细检查。可见,在考场上,学生忽视“检题”却争分夺秒地“一路向前冲”,是情理之中的生理反应。
  教师们常常叮嘱学生交卷前要认真检查。为何仍有学生检查效率低下?笔者调查后发现,大多数教师仅仅停留在口头强调或侧重于传授“检题”技能,而忽视了激发学生主动检查的意愿,以及研究针对性措施来增强他们的“检题”意识。事实上,“检题”意识如同一台发动机,若未启动,再好的技巧也无用武之地。
  强化日常的“检题”练习
  培养学生“检题”能力是一个长期且系统化的工程,涉及教学理念、方法及学习、考试策略等多个维度。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尝试。
  首先,将“检题”能力培养融入教学。许多学生在面对易错题时,常常在同一类型的问题上反复犯错。例如,在考查二次函数定义的题目中,二次项系数通常包含字母参数,学生需要将所求解带回二次项系数中进行验证和取舍。实践中我们却发现,很多学生并未践行这一步骤,导致题目做错。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未能充分理解命题意图,缺乏对题目深层次的思考。为此,在复习阶段,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系统梳理学科知识中的易错点和陷阱题。具体而言,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结构化思维制作思维导图,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同时,鼓励学生编制属于自己的易错题集,通过认真总结和整理,练就一双“火眼金睛”。
  其次,开展有针对性的“检题”训练。每次测试后,教师可以引入多元评价机制,如设置“检题率”指标,通过游戏化的方式给予分数奖励,持续反馈强化,激励学生重视并高效进行检查。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精准统计学生个体的错题率,使学生了解并反思自己的错题模式,从而不断提升“检题”能力。
  最后,要树立正确的“检题观”。正确的“检题观”应当是民主务实的,是师生之间达成的一种共识。笔者与学生约定,将“不以发现错误为唯一目的的检查是无效行为”作为班级的“检题观”,旨在纠正“假检查”行为。有了这样的共识,每次考试结束后,学生之间相互主动分享通过检查所获得的进步和成就感。
  掌握科学的“检题”策略
  除了智力因素外,心态、意志和做题习惯等非智力因素同样影响着考试成绩。因此,掌握科学的“检题”策略至关重要。正确的“检题”策略应贯穿整个答题过程,不仅要检查已完成的题目,更要进行全局性的考量。
  一方面,鉴于考试时间有限,学生应秉持“第一次即唯一”的原则,力求首次作答即正确。这要求他们在考试时集中注意力,专注于每一题的解答。另一方面,教师应根据学科特点总结适合本学科的“检题”方法技能,指导学生摒弃交卷前慌张、形式化的检查,选择合适的“检题”时机和合理的“检题”时间分配。同时,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同,“检题”的范围和重点也应因人而异。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常规的“检题”练习,总结反思自身问题,逐步形成个性化的“检题”风格。
  据《中国教育报》作者:荆建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