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瓯辉映 文化交融
文章字数:482
本报讯(记者 刘磊 李妍 闫红祥)在马邑博物馆里,一件元代金耳杯虽历经700年岁月,依然光灿如新。这件出土于朔城区南榆林乡南榆林村的一级文物,以精湛的錾刻工艺展现着草原文明与中原文化的交融。让我们一同来揭开这件珍贵文物的神秘面纱。
在马邑博物馆杂项展厅中央,一盏直径不足10厘米的纯金耳杯,在冷光源下流转着神秘光泽。这件上世纪80年代出土于南榆林村砖厂的元代文物,以2.1厘米的玲珑身段,承载着草原文明与中原文化的交融碰撞。
这件金耳杯,通体采用锤鍱工艺制成,其月牙形耳的设计暗藏玄机。这种不对称耳的造型源自契丹族的皮囊壶,而錾刻的缠枝莲纹却是典型的汉族吉祥图案,这正是元代文化交融的实物见证。
耳杯杯体以纯金锤鍱成形,工艺精湛,纹饰清晰,它的发现对于研究元代金银器制作工艺、审美风格以及社会生活习俗具有重要意义。
元代工匠运用锤鍱技术使金片成型,再通过錾刻赋予器物装饰。这种工艺需要工匠在不足3毫米的金面上完成精密雕刻,每一道纹路都体现着古代金工技艺的高超水平。
当凝视这凝固的金色诗篇时,不仅能看见古代金工用錾刀在时光长河里镌刻的文明印记,更能触摸到中华文明在多民族交融中绽放的璀璨光芒。
在马邑博物馆杂项展厅中央,一盏直径不足10厘米的纯金耳杯,在冷光源下流转着神秘光泽。这件上世纪80年代出土于南榆林村砖厂的元代文物,以2.1厘米的玲珑身段,承载着草原文明与中原文化的交融碰撞。
这件金耳杯,通体采用锤鍱工艺制成,其月牙形耳的设计暗藏玄机。这种不对称耳的造型源自契丹族的皮囊壶,而錾刻的缠枝莲纹却是典型的汉族吉祥图案,这正是元代文化交融的实物见证。
耳杯杯体以纯金锤鍱成形,工艺精湛,纹饰清晰,它的发现对于研究元代金银器制作工艺、审美风格以及社会生活习俗具有重要意义。
元代工匠运用锤鍱技术使金片成型,再通过錾刻赋予器物装饰。这种工艺需要工匠在不足3毫米的金面上完成精密雕刻,每一道纹路都体现着古代金工技艺的高超水平。
当凝视这凝固的金色诗篇时,不仅能看见古代金工用錾刀在时光长河里镌刻的文明印记,更能触摸到中华文明在多民族交融中绽放的璀璨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