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晚报 >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2版
发布日期:2025年04月1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在唤醒与共情中去交流
文章字数:1170
  家访,是连接学校与家庭的重要桥梁。随着时代的发展,家访被赋予全新内涵,它可以于角色转换、场域延伸、语言重塑中实现重构,从传统单向的“告知”与“检查”,转变为双向的“唤醒”与“共情”,为学生的全面成长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一是在角色转换中建立信任。以往家访时,我总觉得自己是一个匆匆过客,进入学生家门,简单汇报学生在校情况,听取家长反馈,最后结束走人,纯粹流于形式,很难形成有效合力。我尝试着在家访中改变自己的角色。比如班上的小宇是个性格内向的孩子,在学校一直扮演着“隐形人”的角色。来到小宇家里家访时,我没有像往常一样急于谈孩子的表现等,而是和他们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拉起家常。当小宇爸爸说起孩子养宠物的经历时,不善言辞的小宇话开始多起来,甚至眉飞色舞地分享经验和体会。我们之间的陌生感一下子消失了,我也适时地分享了小宇在学校帮助同学的事情,小宇和他父母脸上满是惊喜。从那以后,小宇在学校慢慢变得开朗起来。
  当我们老师可以转换角色,多一些换位思考时,更容易收获学生和家长的信任,从而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积极正面的作用。
  二是在场域延伸中走近彼此。家访,不应只是踏进学生家门,更要走进学生和家长的内心世界,实现从“物理空间”到“内心深处”的场域延伸。婷婷是我们班上一名成绩优异的女生,但近期情绪低落。去她家家访后,我发现原本整洁温馨的家显得有些凌乱。直觉告诉我,婷婷家里可能出问题了。于是我请她父母短暂地回避,先单独和孩子聊起来。婷婷慢慢地向我敞开心扉,原来她是因为某些家庭变故,造成内心焦虑。随后,我们一起探讨当家庭出现问题时怎么办,如何保持好的状态,她也坦诚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和希望得到的帮助。后续我也在征求婷婷父母同意的前提下,和他们进行了与问题相关的交流,给他们一些可行的建议。
  教师在家访中要善于从家庭环境、成员互动等细节中发现问题,尽量营造一个安全、平等的氛围,让学生和家长愿意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和想法。只有这样,家校共育才能发挥出最大效能。
  三是在语言重塑中平等交流。此前在家访时,我习惯用一些教育专业术语,认为这样能体现自己的专业性,这无疑和家长之间形成一道无形的屏障。比如学生轩轩在学校有点儿调皮捣蛋,以往和轩轩家长交流时我经常说“孩子需要进行行为矫正”或者“你们应该带他去医院检查一下,看孩子是不是有多动症”,家长的神情中明显流露出一些抗拒。后来我换了种说法:“轩轩这孩子很活泼,精力特别旺盛,就是有时候管不住自己。我们一起琢磨琢磨,怎样引导他把这股子活力用对地方,你们觉得呢?”轩轩家长连连点头,并且积极配合制定了一些矫正措施,一段时间以后轩轩有了不小的改变。
  家访中我们要放下架子,俯下身子,和家长平等交流,语言要具体、接地气,要让家长和学生易于接受,这样才能有效拉近教师与家长的距离,让沟通更真实、有效地发生。
  据《中国教育报》作者:曹志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