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晚报 >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2版
发布日期:2025年04月1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面对面的教育现场感无法复刻
文章字数:934
  在5G信号覆盖城乡的时代,家校微信群里的消息此起彼伏。当指尖滑动屏幕就能完成“云端沟通”时,那双叩响学生家门的教师的手,依然在敲击着教育的本质。家访不是过时的仪式,而是破解教育密码的关键钥匙。
  网络时代的虚拟沟通构筑了信息高速公路,却始终无法复刻家访带来的教育现场感。比如当教师走进学生卧室,看到墙上斑驳的海报、书桌上凌乱的作业本时,教育的全息图景即刻展开。这种三维立体的观察,让教师能够捕捉到学生性格形成的密码:书架上的漫画显露了孩子的阅读偏好,墙角的球鞋诉说着孩子的运动轨迹,父母和孩子在家中的说话语气可以看出亲子关系的真实距离……正是这种浸入式的环境感知,让教育建议摆脱纸上谈兵,真正扎根现实土壤。
  家访创造的教育场域中,眼神的碰撞比视频通话更真实,握手的温度比表情包更生动。当教师穿过城市的霓虹或乡间的小路,这份跋涉本身就成为最好的教育宣言。比如当我去留守儿童小B家中家访,她的奶奶用布满老茧的手为我斟茶时,颤抖的茶壶里倾注的不仅是茶水,更是一个祖辈对教师的信任,还有一个家庭对教育的期待。
  在家访构建的“第三空间”里,教育回归最本真的模样。没有会议室的正襟危坐,褪去校园环境的程式化,在客厅的沙发上、在厨房的餐桌旁,教育的对话获得更自由的呼吸。这种去行政化的交流场域,往往能催生最具建设性的教育方案。家访后,我和小B父母也有了深入的沟通,他们最终决定轮流返乡陪伴孩子成长,我为这个家庭的改变和成长而由衷高兴。
  有效的家访需要构建“观察—诊断—处方”的完整闭环。教师既要成为敏锐的观察者,捕捉家居细节中的教育线索,又要担任专业的分析师,将碎片信息整合成教育图谱,最终要化身智慧的策划师,提供定制化的成长方案。这要求教师具备一定跨学科素养,从心理学到社会学,从沟通艺术到危机干预,都需要在家访实践中融会贯通。
  教育从来不是流水线上的标准化生产。当技术赋予我们前所未有的连接能力时,更需要警惕工具理性对教育本质的侵蚀。家访所承载的教育智慧,在于它始终把学生视为完整的生命个体。这趟叩响学生家门的旅程,丈量着教育的温度,校准着育人的坐标,在数字时代守护着教育最珍贵的“在地性”。当我们带着教育的初心推开一扇扇家门,实际上也在叩响学生们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
  据《中国教育报》作者:尹俊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