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文章字数:824
本报讯(记者 刘淑花)高标准农田建设,一头连着粮食安全,一头连着农民增收,是推进乡村振兴、助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重大举措。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决落实山西省委、省政府“农田建设要稳数量提质量”的重大要求,把高标准农田建设摆上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位置,紧盯“好田产好粮”、致力“好法造好地”,强政策、强投入、强建管、强效益,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我市严把项目规划储备、初步设计、项目审批、施工管理、竣工验收等关口,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和工程监理制,做到按规划设计施工。同时配套完善农田设施,进一步提高工程建设标准,全市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电配套、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耕地面积持续扩大。截至2024年底,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05.84万亩,占基本农田的38.51%。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通过近几年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我市耕地质量等级平均提高0.5左右,亩均节本增效200元左右,平川区道路通达率100%,丘陵山区90%,农民群众出行方便,机械化作业能力显著提高。下一步,我市将坚持优先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建设高标准农田原则,制定出台全市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实施方案,力争到2035年将具备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今年将重点推动朔城区、山阴县、应县和怀仁市4个产粮大县申报高标准农田建设国债项目,年内建成高标准农田10万亩,发展高效节水灌溉2.5万亩以上。同时健全管护机制,按照“谁受益、谁管护,谁使用、谁管护”的原则,推行受益主体自主化管护、集体组织网格化管护、行业机构专业化管护、保险机构市场化管护等管护模式,进一步夯实管护基础、厘清管护范围、严格管护标准、落实管护主体、明确管护责任,有效保障建成的高标准农田长久持续发挥效益,让高标准农田成为农民愿意种的“稳产田”“高产田”,厚植粮食安全基础。
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我市严把项目规划储备、初步设计、项目审批、施工管理、竣工验收等关口,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和工程监理制,做到按规划设计施工。同时配套完善农田设施,进一步提高工程建设标准,全市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电配套、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耕地面积持续扩大。截至2024年底,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05.84万亩,占基本农田的38.51%。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通过近几年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我市耕地质量等级平均提高0.5左右,亩均节本增效200元左右,平川区道路通达率100%,丘陵山区90%,农民群众出行方便,机械化作业能力显著提高。下一步,我市将坚持优先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建设高标准农田原则,制定出台全市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实施方案,力争到2035年将具备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今年将重点推动朔城区、山阴县、应县和怀仁市4个产粮大县申报高标准农田建设国债项目,年内建成高标准农田10万亩,发展高效节水灌溉2.5万亩以上。同时健全管护机制,按照“谁受益、谁管护,谁使用、谁管护”的原则,推行受益主体自主化管护、集体组织网格化管护、行业机构专业化管护、保险机构市场化管护等管护模式,进一步夯实管护基础、厘清管护范围、严格管护标准、落实管护主体、明确管护责任,有效保障建成的高标准农田长久持续发挥效益,让高标准农田成为农民愿意种的“稳产田”“高产田”,厚植粮食安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