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榆树下的故事
文章字数:1941
我们村的村中央生长着一棵老榆树,这棵老榆树至今究竟生长了多少年、历经了多少岁月,村中的人谁也不知道,只听父辈们讲:在他们小时候这棵树就是一棵大树了。
现在观察它的容貌,干燥与深陷的树纹,粗糙的树皮,偶有枯死的枝干混夹在树冠中,仿佛像一位百年老人白发苍苍。然而,在它的成长中却见证和目睹了数不胜数的故事。其中不乏有人间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岁月更迭、时代变迁。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劳动报酬实行的是“分工制”,一个强劳力劳动一天,生产队给记一点零二个工分,普通的劳力给记一个工分。一个工分能值多少钱,那要看生产队的当年收入情况而定。在我的记忆里,周围村最好的生产队一个工分分红没有超过五角钱的。也就是说,一个强劳力一年能挣四百个工,只能收入二十四元钱。在缺吃少穿的情况下,我村的两口水井也不争气,井里流出的水不够人们吃水用,白天黑夜两口井上挤满了挑水的人,时不时传来铁水桶的碰撞声。暂时轮不上的人们就到大榆树下边等待边歇息,边歇息边闲聊。人们你一言、我一语谈笑风生。有一次,人们在树下闲聊的时候,喜生站起来说道:“昨天深夜,我从井上排队拔满一担水,担上水回到家里,家里一片漆黑,我准备点煤油灯倒水,可是在摸火柴的时候不小心把煤油灯摸到了地下,叭的一声,煤油灯打碎了,油也洒在地上,火柴也没有摸着,突如其来的声响惊醒了正在熟睡的老婆,我急忙解释发生的情况,但老婆还是控制不住情绪,将我骂了一顿。我也有点烦恼,就把担回的水摸黑往水缸里倒,但只倒进了一半,另一半却倒地上去了。她见状愈发生气,我俩就动手打了一架,老婆不依不饶索性跑回娘家去了。”喜生说罢,逗得众人哈哈大笑。这时,另一个青年站起来说:都怨咱们现在农村贫穷落后,如果富,能架上电,打上一口水井,就不会有这种事情发生了。众人听罢,陷入了沉思。
那年冬天,我即将高中毕业,学校要照毕业合影留念。晚上班里开会,收取照相费用,每个学生两元钱。班里其他同学纷纷交了费用,只有六个同学拿不出这两元钱,其中包括我。班长最后宣布:未交款的同学必须想办法,明日一早必须交上。班会散后,我连夜回家寻钱,可是,家里也没钱,父亲那天到亲友家借粮去了。家里只剩下母亲,母亲让我自己出去借两元钱。我连续跑了四五家也没有借着。有的户确实没有,有的户虽有又怕我短时间内偿还不了误了人家的事。借不着钱怎么办?时间紧迫,我无奈在街头转悠,最后来到老榆树下发起愁来。正在这时,对面街上走来了一个人,快到我跟前的时候发话问道:树底下是个谁?为什么一个人坐在那里?我从对方的口音中判断是我的本家一位大叔。我忙回答道:大叔是我。大叔问我黑天半夜一个人为什么在这里呆着?我把事情的原由给大叔说明白。大叔长叹了一声说:这年头没有几个富裕人家。这样吧,大叔也没钱,我在公路段打零工,每个月生产队给挣三十个工,公路段另补助九元钱,今天刚发工资,准备明天给孩子买奶粉,你先拿两元钱,我再想办法。说着大叔从衣袋里给我掏出了两元钱,我喜出望外,忙表示谢意。大叔说不用谢,你快到学校交照相钱吧!就这样我辞别了大叔,连夜赶回到学校,及时交了照相钱。次日上午,学校开毕业欢送会,同学们便依依不舍各奔东西了……我回到村里,从此开始务农,很快我便受村中父老众人的推崇当上了生产队的“记工员”(负责生产队社员出勤记工)并参加了村民兵连。
斗转星移,光阴荏苒。时间来到八十年代初,这一年,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改革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我们村也实行联产承包,包产到户,大家在包产到户的政策鼓舞下,爆发出空前的生产积极性,苦干实干加油干,喜获丰收,家家户户不但解决了自己的口粮,还有余粮卖给国家,超额完成了国家下达给我们村的粮油统购任务。
年复一年。如今四十年过去了,历经峥嵘岁月的老人们,聚集在老榆树下,畅谈如今的生活。同时也不由自主地拉起家常话,以往老人们打土摊,如今的村民们眼前是整洁的街道,路全部水泥硬化出来了。
四十年前,人们缺衣少穿,缺水没电,进村路高低不平,到了下雨天,更是拖泥带水,步履艰难。没有电视,没有存款,一件件,一桩桩,忆往昔贫穷落后。喜看今日,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家有存款,户户通了电,自来水进了户,电气化一应俱全,吃穿更不愁,白面大米满足供应,全民脱了贫,稳走小康道。老有养老金,种地有补贴,看病能报销,幸福指数高。农村变化快,农民乐开怀。乡村振兴好,政策又出台,感谢共产党,感谢好政府。
老榆树下,你一言我一语成了村民们谈感受话今昔的场所。阵阵清风吹来,拂动着老榆树。顷刻间,老榆树正在点头示意,仿佛在认同人们谈论的话题。好像在说,我见证了曾经的艰苦岁月,见证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我还要见证乡村振兴更美好的明天!
老榆树,愿你枝繁叶茂,永不衰竭,成为千年历史的见证,见证家乡更多的精彩吧!
现在观察它的容貌,干燥与深陷的树纹,粗糙的树皮,偶有枯死的枝干混夹在树冠中,仿佛像一位百年老人白发苍苍。然而,在它的成长中却见证和目睹了数不胜数的故事。其中不乏有人间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岁月更迭、时代变迁。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劳动报酬实行的是“分工制”,一个强劳力劳动一天,生产队给记一点零二个工分,普通的劳力给记一个工分。一个工分能值多少钱,那要看生产队的当年收入情况而定。在我的记忆里,周围村最好的生产队一个工分分红没有超过五角钱的。也就是说,一个强劳力一年能挣四百个工,只能收入二十四元钱。在缺吃少穿的情况下,我村的两口水井也不争气,井里流出的水不够人们吃水用,白天黑夜两口井上挤满了挑水的人,时不时传来铁水桶的碰撞声。暂时轮不上的人们就到大榆树下边等待边歇息,边歇息边闲聊。人们你一言、我一语谈笑风生。有一次,人们在树下闲聊的时候,喜生站起来说道:“昨天深夜,我从井上排队拔满一担水,担上水回到家里,家里一片漆黑,我准备点煤油灯倒水,可是在摸火柴的时候不小心把煤油灯摸到了地下,叭的一声,煤油灯打碎了,油也洒在地上,火柴也没有摸着,突如其来的声响惊醒了正在熟睡的老婆,我急忙解释发生的情况,但老婆还是控制不住情绪,将我骂了一顿。我也有点烦恼,就把担回的水摸黑往水缸里倒,但只倒进了一半,另一半却倒地上去了。她见状愈发生气,我俩就动手打了一架,老婆不依不饶索性跑回娘家去了。”喜生说罢,逗得众人哈哈大笑。这时,另一个青年站起来说:都怨咱们现在农村贫穷落后,如果富,能架上电,打上一口水井,就不会有这种事情发生了。众人听罢,陷入了沉思。
那年冬天,我即将高中毕业,学校要照毕业合影留念。晚上班里开会,收取照相费用,每个学生两元钱。班里其他同学纷纷交了费用,只有六个同学拿不出这两元钱,其中包括我。班长最后宣布:未交款的同学必须想办法,明日一早必须交上。班会散后,我连夜回家寻钱,可是,家里也没钱,父亲那天到亲友家借粮去了。家里只剩下母亲,母亲让我自己出去借两元钱。我连续跑了四五家也没有借着。有的户确实没有,有的户虽有又怕我短时间内偿还不了误了人家的事。借不着钱怎么办?时间紧迫,我无奈在街头转悠,最后来到老榆树下发起愁来。正在这时,对面街上走来了一个人,快到我跟前的时候发话问道:树底下是个谁?为什么一个人坐在那里?我从对方的口音中判断是我的本家一位大叔。我忙回答道:大叔是我。大叔问我黑天半夜一个人为什么在这里呆着?我把事情的原由给大叔说明白。大叔长叹了一声说:这年头没有几个富裕人家。这样吧,大叔也没钱,我在公路段打零工,每个月生产队给挣三十个工,公路段另补助九元钱,今天刚发工资,准备明天给孩子买奶粉,你先拿两元钱,我再想办法。说着大叔从衣袋里给我掏出了两元钱,我喜出望外,忙表示谢意。大叔说不用谢,你快到学校交照相钱吧!就这样我辞别了大叔,连夜赶回到学校,及时交了照相钱。次日上午,学校开毕业欢送会,同学们便依依不舍各奔东西了……我回到村里,从此开始务农,很快我便受村中父老众人的推崇当上了生产队的“记工员”(负责生产队社员出勤记工)并参加了村民兵连。
斗转星移,光阴荏苒。时间来到八十年代初,这一年,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改革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我们村也实行联产承包,包产到户,大家在包产到户的政策鼓舞下,爆发出空前的生产积极性,苦干实干加油干,喜获丰收,家家户户不但解决了自己的口粮,还有余粮卖给国家,超额完成了国家下达给我们村的粮油统购任务。
年复一年。如今四十年过去了,历经峥嵘岁月的老人们,聚集在老榆树下,畅谈如今的生活。同时也不由自主地拉起家常话,以往老人们打土摊,如今的村民们眼前是整洁的街道,路全部水泥硬化出来了。
四十年前,人们缺衣少穿,缺水没电,进村路高低不平,到了下雨天,更是拖泥带水,步履艰难。没有电视,没有存款,一件件,一桩桩,忆往昔贫穷落后。喜看今日,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家有存款,户户通了电,自来水进了户,电气化一应俱全,吃穿更不愁,白面大米满足供应,全民脱了贫,稳走小康道。老有养老金,种地有补贴,看病能报销,幸福指数高。农村变化快,农民乐开怀。乡村振兴好,政策又出台,感谢共产党,感谢好政府。
老榆树下,你一言我一语成了村民们谈感受话今昔的场所。阵阵清风吹来,拂动着老榆树。顷刻间,老榆树正在点头示意,仿佛在认同人们谈论的话题。好像在说,我见证了曾经的艰苦岁月,见证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我还要见证乡村振兴更美好的明天!
老榆树,愿你枝繁叶茂,永不衰竭,成为千年历史的见证,见证家乡更多的精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