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偶像——微音
文章字数:1843



说起微音,北方的人也许不知道,但若是说起《羊城晚报》,知道的人一定不少。他就是这家晚报的原总编辑。他是我国著名的报人,专栏作家,长期从事党的新闻工作。目前,我手头有他四本国内公开出版的作品集,分别是《微音》《微音续集》《微音看人世》和《微音忆旧》。另外还有一本我自己剪贴的《微音言论剪贴》,30年老来,一直存放在书柜的显眼处,以便随时取用。说个老实话,微音是我心中的偶像,至今依然。
微音的原名叫许实,1919年5月出生,广东佛山人。1941年参加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从事新闻工作。新中国成立前,曾任东江纵队《前进报》助理编辑、北江支队《抗敌报》主编。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新华社、新华社广东分社、南方日报社、广东省出版事业管理局、广东人民出版社、广东科技出版社、羊城晚报社担任编辑、副社长、副局长、社长、副总编辑、总编辑等职务。1986年退居二线,1989年8月离休,2004年去世。
1980年,《羊城晚报》复刊,许实相继担任副总编辑、总编辑,实施了“反映生活,干预生活,引导生活,丰富生活”的办报方针,深受广大读者欢迎。1985年,《羊城晚报》发行量“从1985年的20万份猛增到170万份,其中个人订户占到了90%”(引自1985年9月20日《现代人报》)。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的一个原因即是,该报在第一版上开办了一个叫做“街谈巷议”的言论专栏,几乎期期刊发一篇署名“微音”的评论文章,这些文章由于“向来以和新闻扣得紧,辛辣锐利,短小精悍,褒扬,贬斥,痛快淋漓著称”,这是秦牧在《微音》一书《序言》里的原话,可谓精准评价。
评论是报纸的旗帜。微音紧紧围绕《羊城晚报》的办报方针有的放矢,篇篇文章都离不开市民的生活,都离不开市民的喜怒哀乐。什么是接地气?这就是接地气。据羊城晚报社的记者回忆,广东市民排队买《羊城晚报》,不少人就是为了阅读微音评论的。
《微音》一书,1991年10月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首印10000册,545页,34.2万字,大32开平装本,收集了微音1980年到1991年的部分作品,共计240篇,另载附录五篇。读了这五篇附录中的文章,人们就对微音、“街谈巷议”专栏,乃至整个《羊城晚报》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该书我是2002年从《藏书报》邮购部买回来的,爱不释手。其实,微音这12年间在“街谈巷议”专栏发表的作品高达一千四五百篇。
我是1992年5月进入朔州报社的,从事新闻采编工作。那时的报社在朔城区 政 府东 配 楼租 房 办报,极是简陋,没有 专 门的 阅 览室,办公室 就 兼做 了 阅览室,所订 的 报纸 中 就有《羊城晚 报》,我从那时就喜欢上了这张报纸,尤其喜欢读微音的评论文章。1993年和1994年,我自费订阅了《羊城晚报》,看后把微音的文章剪下来,后来又粘贴在《朔风》杂志上,取名为《微音言论散集》,计232篇,保存至今,常读常新,受益匪浅。30年来,我为《朔州日报》撰写了近千篇言论文章,最直接的老师莫如微音先生了。
《微音续集》一书,2000年9月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首印10000册,525页,26万字,大32开平装本。该书收录了微音1992年至1999年在“街谈巷议”专栏刊发的部分作品232篇,同时在附录中选录了《微音答<岭南新闻探索>记者问》《略论微音新闻评论的战斗性》《微音新闻评论的语言特色》《微音的轰鸣》等四篇文章。这232篇文章与1991年出版的《微音》一书一样,保持了鲜明的党性、群众性和艺术性。附录中的四篇文章更值得一读,它对了解微音言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2000年9月,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微音的新闻作品选,名叫《微音看人世》,首印12000册,333页,24万字,大32开平装本。全书分“领袖风采”“名人流踪”“神州掠影”“穗港略记”“茶座偶拾”“寰宇风情”“逝水年华”“朝花夕拾”“侃报报经”等几个板块,再现了微音青年时代和新中国成立后采写的新闻作品,有通讯、特写、游记等体裁方面的作品106篇。有人说,新闻作品是“易碎品”,一过即逝。起码说,这句话是很不客观、很不全面的,如不然,那就来看看《微音看人世》这本书。我以为没有一篇是过时的。
《微音忆旧》是2003年4月,羊城晚报出版社出版的微音生前的最后一本书。首印5000册,264页,25万字,大32开平装本。这是一本散文集,共收录散文175篇,照片60幅。记录了1980年《羊城晚报》复刊以前微音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这些文章大部分曾经在《羊城晚报》副刊上发表过,广大读者给予了充分的好评。2022年,我终于从网上买来了这本书,读后对心中的偶像——微音先生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从收藏的角度看,微音的作品集或许并不显眼,但对一名新闻工作者,或者是喜欢撰写署名评论的人来说,微音的作品是值得下功夫精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