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晚报 >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晚报2版
发布日期:2025年05月0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厚植生态底色 书写绿色答卷
——我市深入实施“三北”工程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文章字数:2122
  青山巍峨连绵,绿水清澈环绕,空气清新怡然,满目生机勃勃……一幅天蓝、地绿、水清的绿色画卷在广袤的朔州大地上徐徐展开。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三北”工程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大力度实施人工造林,全方位强化林木管护,一张蓝图绘到底。全市各级各部门大力弘扬“右玉精神”,科学谋划生态建设,大力度推进国土绿化,大幅度改善生态环境,林业生态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持续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我市六个县(市、区)均在“三北”工程六期规划范围,是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的重点区域。2021年“三北”六期工程启动以来,全市共完成营造林105.24万亩。截至2023年底,全市林草面积达到762.97万亩,森林面积242万亩,森林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初的不足1%提高到现在的15.2%。
  我市“三北”工程林草湿荒一体化保护修复项目建设地点为朔城区、平鲁区、山阴县、应县四个县区,规划建设期三年(2024-2026年),项目总投资8570万元,建设总规模14.6万亩。我市晋北地区高原风沙源生态保护和修复项目建设地点为朔城区、平鲁区、山阴县、应县、右玉县五个县(区),规划建设期三年(2024-2026年),项目总投资12080万元,申请中央预算内投资9664万元,地方配套资金2416万元,建设总规模13.4万亩。
  建好林,更要护好林。据统计,自2015年以来,我市实施老化、退化林修复工程26.8万亩。全市现有草地面积367.36万亩,自2021年以来,已实施退化草原修复工程8.89万亩。其中,2024年实施4.55万亩人工种草,0.2万亩退化草原修复。
  打造“三北”工程的“朔州模式”。全市各级树立科学兴林的理念,因地制宜适地适树,采用乡土树种,人工造林的典型模式是乔灌结合和针阔混交。针对全市干旱、盐碱地分布较广,造林难成林慢的实际,采取多种造林技术措施。如在干旱风沙地区选择抗旱能力强、水保效益高、防护效能好的乡土树种作为主栽树种,做到适地适树,保证造林成活率;在盐碱地带,高投入进行土地整治,采取开挖排盐沟、灌水压盐等措施,有效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在城镇近郊区,按照“地域性、生态性、景观性”相协调的原则,多树种、多林种、多层次栽植树木,努力把造林工程建成近似自然、层次丰富、错落有致的生态景观林,从而提高造林绿化的成活率和保存率。
  我市退化林改造修复前林分大多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工营建的小叶杨纯林,由于立地条件差,气候干旱,青杨天牛危害严重等原因,导致林木枯死严重,形成了典型的“小老树”退化林分,生态防护效益低下。经过片状皆伐改造更新、带(块)状改造更新和林冠下全面改造更新、伐桩嫁接改造更新及提高针叶树密度和杨树伐桩嫁接等改造修复模式,形成了针、阔、灌混交与经济林栽植相结合的多树种、多层次、多模式的稳定的林分结构,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维护了生态平衡,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
  根据造林地块实际情况,坚持以水定林、以水定树、以水定绿,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坚持绿化、彩化、财化有机统一,进行乔灌草综合治理,乔灌草配比2:6:2。树种、草种选择坚持适地适树适草原则,以乡土树种、草种和耐旱树种、草种为主,选择樟子松、油松、柠条、沙棘等耐旱、耐盐碱、耐贫瘠树种等,选择披碱草、冰草、苜蓿、达乌里胡枝子等乡土草种,形成典型的乔灌草综合治理模式。
  全面打赢“三北”工程攻坚战。坚持生态立市、绿色发展,始终把国土绿化放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近年来,我市全面启动市、县、乡、村四级林长制,加强森林资源生态保护和修复。以“增绿色、增蓄积、增效益”为目标,通过生态修复、改造提升、补植补色、产业拓展等措施,加快推进“三山二带一区”建设。市委、市政府响亮地提出“关注生态就是关注未来,保护生态就是保护发展”、“抓转型跨越就要抓生态建设,抓民生工程就要抓植树造林”,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造林绿化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林业改革发展、推进生态市建设的意见》、《朔州市国土绿化彩化财化发展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地增强了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推进林业生态建设的信心和决心。
  为了在“科学绿化”方面做好文章,我市一方面坚持规划先行、合理布局,始终把科学绿化作为推进荒漠化治理的重要抓手,充分利用坡地、荒地、滩地和废弃矿山等未利用地开展绿化,因地制宜、科学推广应用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另一方面,坚持科学编审设计,全面提高作业设计的科学化、规范化、特色化水平,严格落实现地编制设计,坚持适地适树,突出混交造林,使用良种壮苗,加强科技应用。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对县(市、区)上报的作业设计实行会审及现地审核、随报随批,确保设计质量。严格质量管理,按照工程项目管理办法,实行项目委托制、招投标制、合同制、监理制、检查验收制等制度。加强按作业设计施工的督查力度,强化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技术人员跟班作业,管理人员适时抽查施工质量,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坚决杜绝容器苗、土坨苗不脱袋、不解绑绳等重大技术事故,最大限度提高造林成活率,全面巩固生态建设成果。
  青山披翠,碧水蜿蜒,从增容量到增颜值,从护生态到谋致富,我市生态文明建设走出了新路,积累了经验。时下,我市“三北”工程建设正以昂扬的姿态全面提速、抢抓快干,全力打赢新时代“三北”工程攻坚战新胜利。
  (赵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