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地携手共建 军民同心筑梦
文章字数:1994
记者赵福胜 通讯员赵小瑾
今年,在新一轮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评选中,我市再次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至此,朔州市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三连冠”。
荣誉背后,是“军爱民、民拥军”在地方的生动实践。
2020年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强军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退役军人和双拥工作重要论述,紧密围绕“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的崇高使命,紧贴“服务部队练兵备战”这一主线,紧盯办好军地发展急需的“暖心事”,凝心聚力,接续奋斗,双拥工作质效得到有效提升,书写了一曲曲新时代感人至深的军爱民、民拥军的双拥赞歌。
强化组织领导构建齐抓共管工作格局
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我市始终坚持将双拥创建和城市发展同步谋划,将其作为政治工程、“一把手”工程来抓,市四大班子领导带头参加双拥重大活动,定期召开党委议军会、军地联席(协调)会、退役军人事务工作领导小组会、党管武装工作述职会等重要会议,完善双拥工作机制。市、县、乡、村四级1329个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全部实现规范化建设、实体化运行,打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双拥工作网络,为更好开展双拥工作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加强宣传教育营造双拥共建浓厚氛围
全市上下协同发力,开展系列宣传活动,凝聚共识、营造氛围。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充分发挥“报、网、端、微、屏”等媒体作用,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开展双拥工作宣传教育活动。夯实双拥宣传阵地建设,打造3个双拥主题公园、1条拥军街道,命名3个双拥教育基地。在市区主要街道设置61个双拥宣传灯箱,公交站点设置55块双拥宣传橱窗,在服务窗口醒目位置设置“军人依法优先”“军人免费”等优先优惠服务标识。开展送书画、送党史、送法律、送政策进军营,举办双拥晚会,开设国防教育大讲堂、开展国防教育活动。举行“参军光荣”“退伍光荣”欢迎欢送大会,悬挂光荣牌,送立功受奖喜报。开展“最美退役军人”“最美军嫂”“最美拥军人物”评选宣传活动。开展“纪念延安双拥运动80周年”主题作品征集活动。在市级主要媒体开设“书记话双拥”专栏,展现朔州市县(市、区)同心浇灌双拥花、同心筑梦新时代的生动实践。全国双拥办、中央电视台联合拍摄的纪录片《军民情走进双拥模范城——朔州军民共建塞上绿洲》在央视军事频道(CCTV7)播出,朔州市是全省唯一一家参加拍摄的全国双拥模范城。
强化保障作用倾力支持国防建设
军地携手共进,驻地部队基础建设显著加强。市委、市政府严格落实军地互办实事“双清单”制度,紧盯部队任务需求,倾力服务部队备战打仗。一是助力驻军改善战勤条件,将军地设施建设项目列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统一规划,修建高速公路互通工程和省道拓宽改造工程、设置军车专用通道并免收费,全面提升军地车辆快速机动能力。二是支持驻军后勤保障,将驻军部队水电暖气改造纳入城市建设规划,投资1280万元,铺设专线解决驻军单位集中供暖问题。三是配合驻军开展周边环境整治,投资1900多万元,建设污水处理管网工程,解决驻军某部周边淤积水塘吸引鸟类、影响飞行安全问题。投资150多万元,搬迁给驻军某部造成空气污染的养殖场。此外,对影响驻军周边的治安安全隐患进行定期检查排查,保障部队训练条件,全力支持部队备战打赢。
做好拥军优抚工作保障军人军属合法权益
一直以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始终秉承革命老区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将拥军优属举措融入日常、抓在经常。成立现役军人、退役军人法律援助组织,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出台《关于加强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优待工作的实施办法》,核定75家社会化拥军单位,从衣食住行和教育养老等方面为军人军属提供全方位优先优惠服务。创新军人“后路”“后院”“后代”安置保障机制,退役军人、随军随调家属安置工作质量再创新高,安置军转干部33名,退役士兵474名,随军家属10名,发放随军未就业家属生活补贴320余万元。出台《朔州市军人子女教育优待工作细则(试行)》,落实教育优待政策37人,解决军人子女入学入托170余人。每逢春节、“八一”等重要节日开展形式多样的拥军优属走访慰问活动,送去党和政府的关心关怀。
坚持拥政爱民彰显浓厚爱民情怀
驻朔部队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把驻地当故乡、把群众当亲人,深入开展军地共促经济发展、共抓社会和谐、共创精神文明、共解矛盾难题活动。充分发挥人才、装备、技术等方面的优势,积极投身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主动参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重要工作,深入开展精准扶贫、助学兴教、爱心帮困等活动,援建“海军爱民学校”,海军爱民学校师生每年受邀参加舰艇开放活动。
军民共建结硕果,携手发展谱新篇。下一步,我市将以成功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三连冠”为契机,锚定新时代双拥工作目标,聚焦部队“急难愁盼”优化服务保障体系、推进军地互办实事“双清单”制度、实施双拥品牌提升工程,全面构建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格局,奋力续写爱我人民爱我军的朔州双拥工作时代新篇章。
今年,在新一轮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评选中,我市再次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至此,朔州市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三连冠”。
荣誉背后,是“军爱民、民拥军”在地方的生动实践。
2020年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强军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退役军人和双拥工作重要论述,紧密围绕“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的崇高使命,紧贴“服务部队练兵备战”这一主线,紧盯办好军地发展急需的“暖心事”,凝心聚力,接续奋斗,双拥工作质效得到有效提升,书写了一曲曲新时代感人至深的军爱民、民拥军的双拥赞歌。
强化组织领导构建齐抓共管工作格局
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我市始终坚持将双拥创建和城市发展同步谋划,将其作为政治工程、“一把手”工程来抓,市四大班子领导带头参加双拥重大活动,定期召开党委议军会、军地联席(协调)会、退役军人事务工作领导小组会、党管武装工作述职会等重要会议,完善双拥工作机制。市、县、乡、村四级1329个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全部实现规范化建设、实体化运行,打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双拥工作网络,为更好开展双拥工作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加强宣传教育营造双拥共建浓厚氛围
全市上下协同发力,开展系列宣传活动,凝聚共识、营造氛围。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充分发挥“报、网、端、微、屏”等媒体作用,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开展双拥工作宣传教育活动。夯实双拥宣传阵地建设,打造3个双拥主题公园、1条拥军街道,命名3个双拥教育基地。在市区主要街道设置61个双拥宣传灯箱,公交站点设置55块双拥宣传橱窗,在服务窗口醒目位置设置“军人依法优先”“军人免费”等优先优惠服务标识。开展送书画、送党史、送法律、送政策进军营,举办双拥晚会,开设国防教育大讲堂、开展国防教育活动。举行“参军光荣”“退伍光荣”欢迎欢送大会,悬挂光荣牌,送立功受奖喜报。开展“最美退役军人”“最美军嫂”“最美拥军人物”评选宣传活动。开展“纪念延安双拥运动80周年”主题作品征集活动。在市级主要媒体开设“书记话双拥”专栏,展现朔州市县(市、区)同心浇灌双拥花、同心筑梦新时代的生动实践。全国双拥办、中央电视台联合拍摄的纪录片《军民情走进双拥模范城——朔州军民共建塞上绿洲》在央视军事频道(CCTV7)播出,朔州市是全省唯一一家参加拍摄的全国双拥模范城。
强化保障作用倾力支持国防建设
军地携手共进,驻地部队基础建设显著加强。市委、市政府严格落实军地互办实事“双清单”制度,紧盯部队任务需求,倾力服务部队备战打仗。一是助力驻军改善战勤条件,将军地设施建设项目列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统一规划,修建高速公路互通工程和省道拓宽改造工程、设置军车专用通道并免收费,全面提升军地车辆快速机动能力。二是支持驻军后勤保障,将驻军部队水电暖气改造纳入城市建设规划,投资1280万元,铺设专线解决驻军单位集中供暖问题。三是配合驻军开展周边环境整治,投资1900多万元,建设污水处理管网工程,解决驻军某部周边淤积水塘吸引鸟类、影响飞行安全问题。投资150多万元,搬迁给驻军某部造成空气污染的养殖场。此外,对影响驻军周边的治安安全隐患进行定期检查排查,保障部队训练条件,全力支持部队备战打赢。
做好拥军优抚工作保障军人军属合法权益
一直以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始终秉承革命老区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将拥军优属举措融入日常、抓在经常。成立现役军人、退役军人法律援助组织,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出台《关于加强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优待工作的实施办法》,核定75家社会化拥军单位,从衣食住行和教育养老等方面为军人军属提供全方位优先优惠服务。创新军人“后路”“后院”“后代”安置保障机制,退役军人、随军随调家属安置工作质量再创新高,安置军转干部33名,退役士兵474名,随军家属10名,发放随军未就业家属生活补贴320余万元。出台《朔州市军人子女教育优待工作细则(试行)》,落实教育优待政策37人,解决军人子女入学入托170余人。每逢春节、“八一”等重要节日开展形式多样的拥军优属走访慰问活动,送去党和政府的关心关怀。
坚持拥政爱民彰显浓厚爱民情怀
驻朔部队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把驻地当故乡、把群众当亲人,深入开展军地共促经济发展、共抓社会和谐、共创精神文明、共解矛盾难题活动。充分发挥人才、装备、技术等方面的优势,积极投身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主动参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重要工作,深入开展精准扶贫、助学兴教、爱心帮困等活动,援建“海军爱民学校”,海军爱民学校师生每年受邀参加舰艇开放活动。
军民共建结硕果,携手发展谱新篇。下一步,我市将以成功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三连冠”为契机,锚定新时代双拥工作目标,聚焦部队“急难愁盼”优化服务保障体系、推进军地互办实事“双清单”制度、实施双拥品牌提升工程,全面构建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格局,奋力续写爱我人民爱我军的朔州双拥工作时代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