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晚报 >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晚报7版
发布日期:2025年05月0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你在意什么?
□北方
文章字数:1075
  刷直播间刷得最多的是国画直播。作者水平参差有别,技法一般的,免不了油腻流俗;也有墨韵、意境、技法恰到好处的,风华独秀,落纸生辉,有惊鸿一瞥的美。创作不易,这时,我会送出几枚爱心豆,倒不是我多金爱撒钱,只是想表达一下对这些画者的尊重。
  笔墨,寂寞之道。废画三千,何止三千?需多少个三千的叠加才能呈现今日的腕底烟霞。若无经年的笔墨功夫,如何托得起在屏前展示技艺的胆气?
  清晨六七点开播的有,凌晨一两点还在播的也有。这类画者技艺一般,为稻粱谋,极辛苦。画技再好一些的,入门正,功底深,开播下播有固定时间。唐坚先生也偶尔一播,残荷系列布局多留白,画面安静、简逸、轻灵,静到可听片羽之声。又有戴亚琴声抑扬,心与物合,笔与神会,养眼且修心。却也绕不开直播的标配,带货。这是一个人人都为稻粱谋的时代吗?
  习画,师古人,师造化,师本心,但求师犹如患者寻医,往往庸医多,良医寡。若平日里勤奋且有悟性,又得遇师法高而意境不俗的老师点拔,当属幸运。遇良师,何其不易。
  人这一生,所在意的,都是折磨你的。在意画,画折磨你,在意文字,文字折磨你。在意名利,名利便牵着你。倘若无一挂碍,不是到了“坐看云起时”的大境界,就是心已死。
  绘画,除了技艺,还有对绘画者学养和思想境界的考量。画如其人,装不得,瞒不得,德行差的画不会好。德艺双修者,独标风骨,才能出好作品。
  读王孟奇老先生的《高粱居旧话》,说到自己,满纸都是谦逊坦诚之词。他的画,承古韵,追新意,人物形态松弛闲逸,有性灵趣味的释放和舒展,袒露的是真性情。
  想起儿时,随父母穿行于故乡与故乡之间。从我的故乡出发,抵达他们的故乡,再从他们的故乡,回到我的故乡。在聒噪冰冷的候车大厅里,为了配合那个神情专注的美院学生,我竟熬过了零点,他画的是我的侧脸。几年后,我看到一幅国画里的女孩和自己有着极为相似的一张侧脸,诧异许久,终不能确定那是不是我。
  上小学时,因在班主任课堂画仕女被同学告发,班主任怒不可遏地甩出一条凛冽的弧线,弧线的尽头,是一截半残粉笔头,尖锐并精准地砸到我头上。
  古代仕女,现代女星,为了这些美丽的可人儿,几乎占用了我全部学习时间。我更迷恋那些色彩,每一次调和,都是不一样的视觉体验,课上画,回家画,终于画成了众人之矢。父亲开始担忧,他不允许我成为一个“不务正业”的人,藏起了我唯一的一盒颜料。
  可我还是辜负了他的种种期许,做了一个平庸的人。
  惟画,还有爱和不舍。当我在书店里翻到一本荷花册页时,眼底一热,我的心也在倏然盛开。我和它,在柴米油盐的碌碌和凌乱里,不期而遇。
  那时,我已经记不清自己多少年没拿过画笔了。可是,我仍然很在意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