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晚报 >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晚报7版
发布日期:2025年05月0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论读书
□马鹏程
文章字数:1537
  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已在龙城太原启幕,“培育读书风尚建设文化强国”的号角已响彻三晋大地,激荡在表里山河之间。这场文明盛举,恰似汾河春汛,既涌动着《尚书·禹贡》“既修太原”的历史回响,更激扬着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强音。昔者周公制礼作乐,“郁郁乎文哉”;今者全民阅读工程,恰是赓续文脉、铸魂育人的当代实践。正如《周易·贲卦》所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山西作为“最早的中国”发祥地,西侯度圣火照亮文明长河,陶寺观象台见证岁月流转,而今正以书香浸润黄土地,以典籍铸就民族魂。
  溯及洪荒初辟,仓颉造字而“天雨粟,鬼夜哭”,华夏先民以刀刻甲骨、墨染竹帛,将天地玄黄凝为字符。三晋沃土埋商周鼎彝,晋祠难老泉映照《诗经》“唐风”,这方孕育过荀子《劝学》、司马光《资治通鉴》的热土,恰是文明种子的沃壤。孔子删《诗》《书》,定《礼》《乐》,其"有教无类"之训,正与今日“构筑共有精神家园”之旨古今辉映。太史公游历三晋时曾叹:“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今三晋大地书声琅琅,何尝不是对先贤精神的当代回响。
  《周易·系辞》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黄河洛水孕育人智,汾河晋水滋养文脉。全民阅读大会选址山西,恰似历史与现实的交响:陶寺遗址的圭表丈量着远古智慧,云冈石窟镌刻着文明交融,而当代读书人捧卷沉吟,正续写着“格物致知”的新章。昔傅山先生于太原松庄著书立说,今万千读者在图书馆品读经典,时空在此叠印,文脉在此绵延。
  读书之道,贵在承古开新。程颐谓“读书将以穷理”,王夫之言“六经责我开生面”,正与“为民族复兴提供精神力量”的追求相契。当我们在晋阳故地重读《资治通鉴》,既能见司马温公“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深意,更能悟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担当,傅山“既是为山平不得”的骨气,皆在书香中化为建设文化强国的精神滋养。
  次在通晓大道。王夫之注《庄子》时强调“六经责我开生面”,这种创新精神在三晋学脉中尤为显著。隋代文中子王通在河汾之间设教,其“通变”思想孕育出房玄龄、魏征等贞观名臣;明代薛瑄创“河东学派”,于《读书录》中提出“理在气中”的唯物主张,为三晋学术注入实践品格。当代学人姚奠中先生执教山西大学时,曾以“以正己为本,以从义为怀,以博学为知,以勇决为行”训导弟子,这种贯通古今的学术精神,恰是全民阅读工程“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的生动注脚。
  更在经世济民。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担当,在山西历史上化作一幕幕动人图景;元好问在忻州野史亭编纂《中州集》,“以诗存史”守护文化命脉;徐继畬在五台松龛著《瀛寰志略》,“开眼看世界”的胸襟至今令人感佩。抗战时期,山西作为文化抗战重镇,赵树理在太行山间创作《小二黑结婚》,力群在木刻版画中刻录民族魂,无不彰显着文艺济世的传统。今日全民阅读大会选址太原,恰是对这种精神的当代传承——当读者在山西图书馆翻阅《傅山全书》时,既能感受“四宁四毋”的艺术追求,更能体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
  今日观三晋大地,从运城盐湖的七彩斑斓到太原晋阳湖的波光潋滟,从平遥古城的市楼巍峨到大同古城的壁辉重现,文明长卷正在续写新篇。全民阅读大会在这里的举办,既是建设文化强国的生动实践,更是对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深刻诠释。当我们在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馆见证流失文物“魂归故里”在山西青铜博物馆触摸“侯马盟书”的战国笔迹,在太原古县城体验活字印刷的古老技艺,便更能理解“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的深刻内涵,也必将催发文化强国的参天巨木。展现给我们的不仅是文明传承的生动图景,更是民族复兴的精神灯塔。
  “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然书中更有浩然气、凌云志、济世心——是读书之至味,更为中华文明的耀眼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