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首家农用地膜加工厂在平鲁区下水头乡投产
文章字数:861
本报讯(记者 刘磊 李妍 陈萍)产业兴则乡村兴。平鲁区下水头乡学用“千万工程”先进经验,成立我市首家农用地膜加工厂,通过项目联农益农机制,激活集体经济发展新动能,探索出一条“乡统筹、村参与、群众受益”的共富新路径。
加工厂里,生产线高速运转,机器声此起彼伏。工人们有序地将一卷卷吹塑成型的地膜制卷、打包、码放整齐,现场一派繁忙的生产景象。据了解,这家工厂目前日产地膜可达18吨,每吨能实现700元纯利润,这标志着当地农业产业链延伸迈出了关键一步。
据了解,地膜厂利用5000平方米闲置厂房,首期建成了4条全自动地膜生产线,单台设备日产能够达到4.5吨。项目投产后,可有效满足周边的百万亩耕地农膜的需求,降低农户生产成本30%以上,同时为村集体增收超过80万元。
除了降低农民生产成本、增加集体收益,加工厂还发挥就业帮扶车间作用,吸纳50名村民实现稳定就业,人均年增收3万元。同时,创新推行“农户运输车辆+物流配送”模式,为群众打造“车轮上的收入链”。此外,农户还可通过带资入股、参与运输服务等渠道获取分红收益,构建起“就业+创业+资产收益”的立体增收格局。下水头乡大有坪村村民孙翠梅表示,自己过去在城里打零工,月收入不足2000元,如今成为村里的“产业工人”,每月不仅能稳拿4000元,还能照顾家中老人和孩子,日子过得更踏实、更有盼头。
下水头乡是农业大乡,耕地面积达12.6万亩。针对本地农膜需求大、外购成本高的难题,乡党委学用“千万工程”先进经验,以农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为纽带,整合了4个行政村的土地,投资220万元在乡物流商贸园区打造了全市首家规模化农膜加工厂,不仅解决了周边农户地膜采购难题,更通过多元联农机制为集体经济壮大注入新动能。“以前买地膜我们得往县城跑,来回折腾大半天才能买回来,赶上农忙时节还担心断货。如今村里就有了地膜厂,随用随取,既省了跑腿的工夫,价格还比外面实惠。”下水头乡另山村村民田金亮说。
随着地膜加工厂投入运转,闲置厂房变身“聚宝盆”,农户从“种地人”向“产业参与者”转变,下水头乡正以“小地膜”为切口,将“千万工程”经验转化为“强村富民”的生动实践。
加工厂里,生产线高速运转,机器声此起彼伏。工人们有序地将一卷卷吹塑成型的地膜制卷、打包、码放整齐,现场一派繁忙的生产景象。据了解,这家工厂目前日产地膜可达18吨,每吨能实现700元纯利润,这标志着当地农业产业链延伸迈出了关键一步。
据了解,地膜厂利用5000平方米闲置厂房,首期建成了4条全自动地膜生产线,单台设备日产能够达到4.5吨。项目投产后,可有效满足周边的百万亩耕地农膜的需求,降低农户生产成本30%以上,同时为村集体增收超过80万元。
除了降低农民生产成本、增加集体收益,加工厂还发挥就业帮扶车间作用,吸纳50名村民实现稳定就业,人均年增收3万元。同时,创新推行“农户运输车辆+物流配送”模式,为群众打造“车轮上的收入链”。此外,农户还可通过带资入股、参与运输服务等渠道获取分红收益,构建起“就业+创业+资产收益”的立体增收格局。下水头乡大有坪村村民孙翠梅表示,自己过去在城里打零工,月收入不足2000元,如今成为村里的“产业工人”,每月不仅能稳拿4000元,还能照顾家中老人和孩子,日子过得更踏实、更有盼头。
下水头乡是农业大乡,耕地面积达12.6万亩。针对本地农膜需求大、外购成本高的难题,乡党委学用“千万工程”先进经验,以农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为纽带,整合了4个行政村的土地,投资220万元在乡物流商贸园区打造了全市首家规模化农膜加工厂,不仅解决了周边农户地膜采购难题,更通过多元联农机制为集体经济壮大注入新动能。“以前买地膜我们得往县城跑,来回折腾大半天才能买回来,赶上农忙时节还担心断货。如今村里就有了地膜厂,随用随取,既省了跑腿的工夫,价格还比外面实惠。”下水头乡另山村村民田金亮说。
随着地膜加工厂投入运转,闲置厂房变身“聚宝盆”,农户从“种地人”向“产业参与者”转变,下水头乡正以“小地膜”为切口,将“千万工程”经验转化为“强村富民”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