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陶扑满里的节俭哲学
文章字数:528
本报讯(记者 刘磊 李妍 闫红祥)在马邑博物馆的文物库房里,一件高14厘米、看似普通的陶制容器,正诉说着两千多年前中国人的储蓄智慧。这件1954年在朔县商业局院内出土的汉代陶扑满,是迄今为止山西地区发现的保存较为完整的古代储蓄器具,它的独特构造暗藏着古人“开源节流”的生活哲学。
据考证,扑满的使用可追溯至战国时期,到汉代成为民间普遍的储蓄工具。这件陶扑满虽历经千年,仍可见顶部入钱口因长期使用形成的磨损痕迹。
这件扑满的设计非常巧妙——顶部留有入钱的方孔,但器身没有设置出币口。古人存钱时只能从这个小孔一枚枚投入,待钱币装满后,就必须打破器物才能取出,这正是“扑满”之名的由来。
这件陶扑满不仅是一件文物,更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理解古代民生经济的窗口,它是一种跨越千年的生活态度——在开源与节流之间,在积累与舍得之间,中华文明始终守护着“俭以养德”的精神密码。
别看它其貌不扬,却承载着中国人“积少成多、聚沙成塔”的理财观念。古代百姓用这种“强制储蓄”的方式规划生活,小到婚丧嫁娶,大到购置田产,扑满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从泥土烧制的朴拙容器,到如今形态各异的储蓄工具,扑满的演变见证了中国人对“储蓄”的文化认同。它提醒我们,中华民族的节俭传统从来不是空谈,而是融入日常生活的实践智慧。
据考证,扑满的使用可追溯至战国时期,到汉代成为民间普遍的储蓄工具。这件陶扑满虽历经千年,仍可见顶部入钱口因长期使用形成的磨损痕迹。
这件扑满的设计非常巧妙——顶部留有入钱的方孔,但器身没有设置出币口。古人存钱时只能从这个小孔一枚枚投入,待钱币装满后,就必须打破器物才能取出,这正是“扑满”之名的由来。
这件陶扑满不仅是一件文物,更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理解古代民生经济的窗口,它是一种跨越千年的生活态度——在开源与节流之间,在积累与舍得之间,中华文明始终守护着“俭以养德”的精神密码。
别看它其貌不扬,却承载着中国人“积少成多、聚沙成塔”的理财观念。古代百姓用这种“强制储蓄”的方式规划生活,小到婚丧嫁娶,大到购置田产,扑满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从泥土烧制的朴拙容器,到如今形态各异的储蓄工具,扑满的演变见证了中国人对“储蓄”的文化认同。它提醒我们,中华民族的节俭传统从来不是空谈,而是融入日常生活的实践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