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晚报 >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2版
发布日期:2025年05月1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明代麒麟藏古韵 三晋珐华显匠心
文章字数:469
  本报讯(记者 刘磊 李妍 闫红祥)三晋大地,文化渊薮。珐华器制作技艺作为“山西三宝”之一,以其独有的美学风格与登峰造极的工艺造诣,在山西传统文化中散发着熠熠光辉。马邑博物馆的明代珐华麒麟,蕴藏着独特魅力与匠艺传奇。
  这尊珐华麒麟1980年出土于朔县西关社稷坛遗址,它高17厘米,底长13厘米,虽然造型小巧,却在方寸之间尽显乾坤。这尊珐华麒麟蹲坐于六棱台座上,昂首后转,口微张朝天。它全身布满鳞片,每一片都雕琢得栩栩如生,彰显出工匠的精湛技艺。尾巴俏皮地卷曲在背上,为这威严的瑞兽增添了几分活泼的生气。其整体相间施以孔雀绿釉与黄釉,色彩搭配相得益彰,更衬得这尊麒麟神韵非凡。
  山西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省,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遗产。珐华器作为山西地域文化的杰出代表,完美地体现了山西工匠的高超技艺,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他们的匠心独运。
  珐华器起源于金元时期,兴盛于明代中期,它在制作时需要经过多次烧制和施釉。同时,工匠们在制作过程中还要注重色彩的搭配和线条的流畅。而这尊珐华麒麟,无疑是珐华技艺鼎盛时期的经典之作,它展现出明代山西地区陶瓷制作工艺的登峰造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