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晚报 >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3版
发布日期:2025年05月1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我与大地副刊
●陈宝君
文章字数:1552
  我生在农村,长在山区,童年和少年时代生活在故乡的怀抱里。家乡的黄土地养育了我的身体,而文学作品的甘霖滋润了我的心灵。
  我的老家在晋西北大山深处一个遥远而偏僻的地方,它是一个山环水绕、绿树成荫的小山村。我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父亲是一位抗日战争初期参加革命工作的离休老干部,他在1939年7月就加入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事教育工作,曾当过十多年的乡村中小学教师和校长,还是个好读书看报的故事“篓子”。受家庭环境和父亲言传身教的影响,我从小学习刻苦,热爱读书。
  小学和初一,我在山村上学。当时除了学校里的语文、地理及历史课本,几乎再没有任何其它可供阅读的课外读物。十二岁那年,也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以优异成绩考入离村五里地的一个叫辛按庄村的完全中学读书。开学后第一堂作文课上,班主任兼语文老师高峰给我们布置了一篇作文,题目叫《记一件有意义的事》。正当我苦思冥想,构思如何写好升入初中后第一篇作文的时候,我的同桌岳保存课桌上铺着的一张《人民日报》引起了我的注意。这张报纸的第八版上有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文学栏目“晨光短笛”,它是“大地”副刊的一个栏目。而且正巧有一篇题目叫《雨中》的作品深深地吸引了我。这篇优美的散文,记述了一个年轻姑娘拉着一辆小货车,由于雨天路滑,不小心在马路拐弯处把一箩筐又圆又红的大苹果翻倒在路上,正当这个姑娘手忙脚乱、不知所措的时候,有一群刚好放学回家的孩子走过来,帮助她把撒落在马路上的苹果全部捡起来,就在这位姑娘要感谢这些“红领巾”的时候,她们已经消失在雨帘里……因为受这篇向善向美的感人的文章启发,我后来写出了一篇受到语文老师夸奖的、内容为拾金不昧的作文。
  而当时,经同桌岳保存同意后,我把那篇《雨中》散文小心翼翼地剪下来,粘贴在了当年学校奖给我的红色塑料皮笔记本上,至今我还收藏着。这也是我少年时代保存的最早的一张《人民日报》副刊短文,这张珍贵的报纸是“一九八〇年七月十日”的报纸,后来,我才知道这篇美文是上海著名散文家赵丽宏的作品。四十多年过去了,我把这篇优美的散文一直当“宝贝”保存着,虽然纸张已经泛黄了,可是,一有时间我还是想拿出来认真地欣赏欣赏。而且从那以后,我就利用学友家里有报纸的有利条件,用自己看过的小人书换取同学家里宝贵的《人民日报》,目的就是寻找“大地”副刊栏目里的好文章。当年剪贴保存到今天的,还有罗达成的《比晨光更美好》、田柚的《灯下》、吴魁山的《乡村教师手记》等非常优美的散文作品。我剪贴保存到今天的最早的一份已经变为“大地”副刊的《人民日报》,是一九八四年九月二十六日的一张报纸,上面刊登的一首诗《红酒,献给十月》,作者是当代著名诗人李瑛;在此张报纸副刊的左下角还有一篇《开国大典那一天》的美文,作者是柏生。
  光阴似箭,岁月如流。历历在目的往事已经过去四十多年了,我参加工作也已经三十多年了。但不论日子过去多少,生活怎样清苦,我在日常生活中总是省吃俭用,坚持订阅报刊杂志。我对党报的情、对党报的爱真的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县老干部局为我老父亲订阅《人民日报》,到后来我从九十年代后期每年自费订阅《人民日报》,我一直在坚持阅读和收藏《人民日报》。现在,我已经收集保存了一万二千多份《人民日报》,还剪贴了三十六本集子,尤其是对“大地”副刊情有独钟,厚爱有加。《人民日报》不仅教育我坚定理想信念,为我的人生道路指明方向,更是我文学创作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作为一名业余文学作者,我坚持三十多年在创作路上前行。能够创作出数百万字的文学作品,并且在各级报刊杂志和网络平台发表四百多篇文章,拿到三十多个文学征文荣誉证书、奖牌和奖杯,加入中国散文学会、省作家协会,所有成绩的取得,我要感谢“晨光短笛”的照耀沐浴,感谢“大地副刊”的滋养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