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晚报 >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3版
发布日期:2025年05月1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谁还不是个宝宝
●杨晓兰
文章字数:1535
  在我们这个地方,夸一个小孩子听话懂礼貌常用的一个词就是“仁义”,仁义一词几乎可以覆盖一切好的行为,仁义简直就是最高的道德标准。小时候,大人总是教育我们要“仁义”,一个不留神,就会因为不符合仁义的标准而被说教。在我的记忆中,被灌输最多的是“忍让”。父母对忍让的解读有两个版本,一句是来自父亲的“忍为高,和为贵”,一句是来自母亲的“三句不还言,全在他个人身上”,一雅一俗,前者泛泛而论,后者一般用在吵架或被言语挑衅的具体情境之下。
  我母亲没文化,简单粗暴,小时候如果你和小伙伴们发生点争执,她不分青红皂白,先从自己孩子下手,而且一旦辩解只能罪加一等。一起耍的一个小姑娘,特别娇气,爱占小便宜,一旦不依她的心,第一步恼、第二步眼圈红、第三步哭着回家告她妈,说我欺负她。接下来,她妈就来告我妈。至于结果,一以贯之,我妈一定会教训我一顿,毕竟人家哭着来了,哭就是受了伤害,就是弱小,就该被保护。简直岂有此理!后来我就躲着她。成年以后,特别是我有孩子以后,我和我妈很认真地旧事重提,我妈的大概意思就是那家人大人娃娃就那样儿,息事宁人,省言免气,不做计较!但她忽略了我,忽略了对我的伤害——人家背后有个妈撑着,我妈为啥不能撑我一回?人家是他妈的宝宝,我难道不是我妈的宝宝?
  传统的道德观念,教育方法有些方面是存在问题的,笼统的仁义道德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按套路出牌的人容易被对手拿捏。不好意思拒绝,那你只能被一次一次地利用;情意重的人,重情重义就是软肋;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你的善纵容助长了恶,那恶里便有了你的加持。
  教书育人当班主任那几年,我特别操心那些憨厚的孩子,我从来不当息事宁人的和事佬,我一定要和他们掰扯清楚。我处理过很多孩子们的纠纷,有的甚至家长也要介入,那些霸道不讲理的孩子们背后往往有一对不讲理的父母存在。曾经有一位女家长很嚣张,本来是自己孩子挑衅在先,一来学校,孩子恶人先告状,哭得稀里哗啦,这位家长对另一位家长和孩子说:今天这事幸亏我们家的(老公)不知道,女人(老婆)娃娃受了委屈,那是敢拼命的人!这话真是令人气愤,但作为老师我能说什么?只能在心里怼她:谁家没个为女人娃娃作主的男人?等她过足了嚣张跋扈的瘾,我见缝插针,柔中带刚地捎带说了她几句,也算是替另一位家长和孩子主持了公道。
  在职场、在校园、在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都不同程度存在着霸凌,有言语上的霸凌,也有行动上的戕害。道德,约束的是讲道德的人,对那些把道德踩到脚底的人毫无约束力。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缺德是缺德者的通行证!善良的人不要低估人性的恶,有些人骨子里就坏,值不值都要使坏,因为他把坏当作智慧和本事,沾沾自喜。也不能低估小孩子的坏,因为从小生活在一个恶的环境中,从种子到土壤都决定了他必然对恶习以为常,恶起来信手拈来。
  我念初中的时候,班上有几个坏小子,他们经常欺负同学,收“保护费”,而且是锚定那几个好欺负的一直欺负,往人家衣服上甩墨水儿,拿了甲的东西放到乙的书包栽赃陷害,抢人家的干粮,用人家的饭卡打饭,用人家壶里的开水……还时不时地捉弄耍笑寻开心,所幸没有发生忍无可忍的反杀事件。现在回想起来,那绝对不是“顽皮捣蛋”,而是纯纯的坏。最令人发指的是坏小子之一,往一个老实内向的男生嘴里吐痰——另外几个充当帮凶,有摁手的,有往开扳嘴的!
  虽然,我和他们仅仅同学了一年,但时隔三十多年,这几个坏小子的嘴脸我现在还记着,名字也记着,总是穿着大约能装五斗粮的“甩裆裤”,整天在校园里横行霸道。
  面对这种坏种,躲得了自然好,躲不开的情况下还真不能一味隐忍,必须得予以制裁和还击,当然,以暴制暴不可取,但智斗智取还是必要的。诚然,我们要在教育中灌输仁义,但也要教孩子捍卫仁义,必要时候,一定要给那些仁义过头的孩子作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