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晚报 >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晚报7版
发布日期:2025年06月0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和学生一起参加高考
文章字数:1733
  □蒋光平
  时光的沙漏缓缓流淌,无数次考试的画面在记忆中若隐若现,然而,最令我难以忘怀的,是去年六月那场特殊的高考。十年光阴悄然飞逝,我第二次踏入高考考场,可身份已从曾经奋笔疾书的考生,变成了如今陪伴学生逐梦的老师。再次站在这承载着无数希望与汗水的考场前,心中翻涌着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像是打翻了五味瓶,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从师范大学毕业后,我怀揣着教育的梦想,走进了一所偏远的农村高中。去年,我肩负起高三毕业班的语文教学重任。看着教室里学生们略显迷茫的眼神,我深知肩上的担子有多重。我们学校的学生基础薄弱,面对高考这座大山,他们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学习起来异常吃力。距离高考只剩半年时间,可教室里的学习氛围却如死水般沉寂,学生们的积极性低到了谷底。
  那段时间,我常常在办公室里望着窗外的星空发呆,思考着该如何点燃学生们心中的斗志。辗转反侧几夜后,一个大胆的想法在我脑海中萌生——我要陪学生再参加一次高考!我想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他们,高考不是一个人的孤军奋战,我们可以携手并肩,共同跨越这道难关。
  第二天清晨,阳光透过教室的窗户洒在课桌上,我站在讲台上,望着台下一双双充满好奇的眼睛,郑重地宣布了我的计划。刹那间,教室里炸开了锅,窃窃私语声此起彼伏。有的同学瞪大眼睛,满脸不可思议;有的交头接耳,猜测这是不是一个玩笑。直到我板起面孔,一字一顿地表明决心,教室里才渐渐安静下来,紧接着,如潮水般的掌声轰然响起。那掌声中,有感动,有振奋,更有对未来的期许。从那一刻起,我知道,我和学生们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开启了“双面人生”。白天,我是站在讲台上激情澎湃的老师,滔滔不绝地传授知识,耐心解答学生们的每一个疑问;夜晚,我化身成挑灯夜战的考生,沉浸在题海中,按照制定好的复习计划奋力拼搏。台灯下,我时而皱眉思索难题,时而奋笔疾书记录重点,常常一抬头,窗外已是繁星点点,时针悄然指向凌晨。
  我的努力像一颗火种,点燃了教室里的学习热情。渐渐地,教室里的氛围变得热烈起来。课间不再是嬉笑打闹,取而代之的是同学们围在一起讨论难题的身影;自习课上,只听见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仿佛是青春奋斗的乐章。大家你追我赶,谁也不愿落下,那股子拼搏的劲头,让我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随着黑板前的倒计时牌数字一天天变小,当那个醒目的“1”出现在眼前时,我的心也不由自主地揪紧了。紧张、忐忑、期待……各种情绪交织在一起。但我在心里默默告诉自己:无论前方有多少未知,我都要陪同学们走到最后,做他们最坚实的后盾,绝不能当一个临阵脱逃的“逃兵”。高考前夕,我把全班同学召集起来,教室里弥漫着紧张又温暖的气息。我细细叮嘱着考试时的每一个细节,从答题规范到时间分配,从心态调整到突发情况应对。最后,我握紧拳头,大声地说:“同学们,放手去拼吧!我们一定行!”那一刻,教室里响起了整齐而坚定的呐喊声,声音震耳欲聋,仿佛能冲破云霄。
  三天的高考时光,在紧张与忙碌中飞快流逝。合上笔盖的那一刻,仿佛侠客收剑入鞘。总体来说,试题不算太难,除了数学那几道犹如“拦路虎”般的难题让我束手无策外,其他科目都发挥得还算正常。每考完一科,教室门口就会围满学生,大家七嘴八舌地分享着考试感受,讨论着答题思路,脸上洋溢着或兴奋或懊恼的表情。看着他们,我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也看到了青春最美好的模样。
  二十天后,成绩揭晓的时刻终于来临。我紧张地握着手机,手指在查询页面颤抖着。当屏幕上跳出分数的那一刻,我瞪大了眼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居然上了重本线,比十年前的成绩还要高!更让我欣喜若狂的是,班上学生的成绩也捷报频传,一半以上的同学都考上了本科。这个消息在学校里不胫而走,对于我们这所农村中学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是大家用汗水和努力浇灌出的硕果。
  如今,那张珍贵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和学生们寄来的信件,静静地躺在我办公桌的玻璃板下。每当我伏案工作感到疲惫时,总会不自觉地低头看看它们。那一行行温暖的文字,仿佛带着我穿越时空,回到那段与学生们并肩作战的日子。教室里的琅琅书声、深夜里的点点灯光、考场上的奋笔疾书……每一个画面都历历在目。那不仅是一段为梦想拼搏的岁月,更是我和学生们之间最珍贵的情谊见证,它将永远铭刻在我的生命中,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