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晚报 >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3版
发布日期:2025年06月2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夏至时节暑湿盛 养阳静心护脾胃
文章字数:584
  新华社北京电(记者 田晓航 唐紫宸)6月21日迎来夏季的第四个节气“夏至”。中医专家介绍,这一时节气温高、降水多、湿度大,闷热难耐,容易引发中暑、消化不良、湿疹等疾病或症状,养生防病重在顺时养阳、清热祛湿、宁心护阴。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风湿病科副主任医师杜丽妍介绍,夏至时节,人体阳气外浮,内脏尤其是脾胃阳气相对薄弱,若过度贪凉,脾阳容易受损,从而运化功能减弱,带来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症状;这一时期人体也容易湿邪内生,若脾阳虚弱,水液代谢失常,会停聚为痰饮、水湿,导致头重如裹、四肢困重等症状出现。
  “中医认为,夏至是阳气盛极而衰、阴气始生的转折点,此时养生需顺应阳气外浮的生理特点,同时防止阳气耗散与湿邪内生。”杜丽妍提示,饮食方面应注重健脾化湿,可适当多食山药、茯苓、莲子、冬瓜,或以薏苡仁煮粥、煲汤食用;同时宜注意滋养心阴、预防心火亢盛,可选用百合、麦冬、银耳、乌梅等,适当食用苦瓜、苦菊;还需忌生冷寒凉、肥甘厚味及过咸过燥。
  同时,专家建议这一时期晚睡早起,中午适当小憩;空调温度不低于26℃,避免直吹身体;出汗后及时更换衣物;运动避开正午烈日,轻缓适度,忌剧烈运动及运动后骤冷,可选择太极拳、八段锦、散步等舒缓运动。
  “中医认为夏季属火,与心相应。”杜丽妍提醒,高温天气易引发心火亢盛,表现为烦躁易怒、失眠多梦、口舌生疮,因此,夏至节气里还应保持情绪舒畅,避免急躁发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