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晚报 >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3版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0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初始家教永记心头
●陈 骅
文章字数:1537
  悠悠五千年,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宛如浩渺星河,璀璨夺目,滋养出勤劳、勇敢、善良、智慧的华夏儿女。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培育出尊老爱幼、邻里和睦、互帮互助、与人为善等为人处世的优良传统。传承这些文化瑰宝,提升个人文化素养,已然成为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必修课。
  文化素养的养成,往往始于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因此,严于律己,注重细微之处的修养极为关键,而家庭教育更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基石。唯有如此,良好家风与优秀美德才能代代延续,这不仅惠及小家,更对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意义深远。
  记忆的时针拨回到儿时的某天中午,放学归家的我,一推开门便扯着嗓门喊道:“妈,饭熟了没有,我饿了!”话音未落,母亲“啪”的一巴掌落在我脑袋上。她眉头紧皱,厉声训斥:“你这孩子,大呼小叫没个礼貌!没看见你表叔在这儿,连个招呼都不打?”我这才注意到微笑着的表叔,赶忙红着脸说:“表叔,您好!我没看见,对不起。”表叔和蔼地摆摆手:“不打紧,以后注意就是了。”这一巴掌,重重地敲醒了我,让我明白见到长辈要主动问候,遇见客人需热情问好,这不仅是文明礼貌的体现,更是尊重他人的良好品格。此后,无论是接打电话,还是与人交谈,我都将“您好”“请”“谢谢”等文明用语挂在嘴边,因为礼貌待人是架起人与人友好沟通的坚实桥梁。
  向表叔问完好,我径直上炕,一屁股坐在正中间,伸手就要拿碗筷。刚进门的父亲见状,瞬间瞪大双眼,怒声喝道:“你干啥哩!”我一愣,满脸疑惑地看向父亲。他又怒气冲冲地吼道:“你爷爷还没来,客人都没上炕,你倒先坐这儿要吃了,像话吗?”我委屈地看向母亲,又求助似地瞥了眼表叔。母亲叹了口气,语重心长地说:“你这孩子,太不懂事了。不管做什么,都得先想着别人,尊重长辈。”父亲也接着教育道:“这炕头是你爷爷他们长辈坐的,吃饭时长辈不动筷,其他人都不能先吃。而且吃饭要有个样子,不能狼吞虎咽只顾自己。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说话做事都得有分寸,多站在别人角度想想,记住了吗?”我忙不迭地点头:“记住了,记住了!”随即满脸羞愧地跳下炕,规规矩矩地站在一旁。
  表叔见状,笑着对父亲说:“表兄,你还真讲究家教!”父亲看着局促不安的我,认真地说:“孩子就得常教导,不教他们,哪懂这些礼数,更不晓得怎么做人。”
  爷爷奶奶进来了,大家相互谦让着上炕。爷爷坐在正中间,也就是时髦用语“正席”,父亲坐在爷爷左边,表叔坐在右边,奶奶挨着父亲,母亲在地下忙乎着。父亲指了指我,“你上炕挨着你表叔坐吧”。我默默地点了点头,顺从地上炕,挨着表叔坐下。午餐是一盘老腌菜、玉米发糕和豆面加土豆在一起的疙瘩汤面。这是因为表叔来了,才能吃上豆面疙瘩汤面,平常只能是窝头大烩菜就点老腌菜。吃饭的时候,我发现了爷爷的一个细微动作,只见一块土豆掉在炕上,爷爷捡起来没有放在盘子里,而是直接吃在嘴里。我看在眼里,情不自禁地想起那句古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啊,老一辈不浪费粮食,勤俭持家,从细微处着眼的良好家风是多么难能可贵啊!
  饭后,我独自一人回味父母的话,脑海中不禁浮现出孔融让梨的典故。细细反思自己的行为,我深刻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尊敬长辈、孝敬父母,是先辈们传承下来的宝贵品德,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能影响一个人的成长轨迹。父母的训斥,实则是最深沉的关爱。我明白,唯有从生活的点滴做起,将这些教诲融入日常,才能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更好地在人生道路上稳步前行。
  自那以后,无论是校园求学,还是踏入职场,父母的谆谆教诲始终铭记于心。我时刻以传统美德为准则,约束自己的言行。待人接物笑脸相迎,说话办事谦逊有礼;公交车上让位于老弱病残的人;饭后剩餐不倒,下顿仍是美食……已经成为我的生活习惯,久而久之,这份坚守为我铺就了一条宽广的人生之路,让我在生活中收获满满善意与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