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晚报 >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3版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1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崇学重教的母亲
●魏友夫
文章字数:2178
  去年6月2日,我利用周末回到应县曹娘村老宅。父母亲在时,每年在院子里种植各种蔬菜,儿女六家人的黄瓜、西红柿、茄子、豆角都吃不完。父母亲走了,这个地方留下我永远难忘的念想,虽然邻居把院子管理得整整齐齐,种上了玉米蔬菜,可每当打开门,看到屋里父母留下的每样东西,心呀,在隐隐约约地作痛,我忘不了母亲的影子……如今人走房空,伤感之余,随笔写下一首诗:《家在哪》:
  雷雨倾间卷起风,乡愁唤我故乡行。
  茫然停步望庭院,笃定回眸叹眼空。
  父母健康家亦在,儿孙思念影无穷。
  择邻孟母恩天下,企盼童生立世功。
  我们兄弟三人都能从农村考试出来参加工作,源于母亲的睿智和博大的胸怀,母亲在生活极其艰难中坚守的“崇学重教”的家风,我们应该代代赓续,永远传承下去。
  高尔基说过: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
  正因为有伟大的母爱,才有了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出自北宋张载《西铭》“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指不利环境能磨砺意志以助成功。我的母亲生于战乱年代,从小在文墨书香大家庭熏陶下,慢慢地养成和确立了不是一般农村女人都有的坚韧的性格与开明的睿智。
  母亲特别重视我们读书上学,她常说:“再穷也不能断了孩子们上学的路,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读书,知识是命运的护身符。”在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极度困难时期,她还坚持让我们兄弟们读书,这真是难能可贵。
  我从小爱读书。初中毕业后辍学回村参加劳动,身体瘦小,大人的活儿干不动,有一天,父亲好友来我家,说给我找了一个劳动轻的活,跟上羊倌放羊吧,可母亲知道村里最让人看不起的就是放羊打拌子。于是她找生产队长安排我赶小平车,冬春拉土送粪,夏秋倒土、拉谷黍、豆类和玉米棒。
  回村后农村的活我都干过。记得最为苦累的活,是1972年春,我刚回村参加劳动,春播时跟上队里刘武善叔叔,他播种我拉砘。那年我16岁,一春天共拉了53天,一天记9工分,有时拉得困了,刘叔让我休息一会儿,我便头枕土塄,大地作褥,蓝天为被,霎时鼾声如雷,进入梦乡。至今仍清晰记着,好像又回到教室里听到同学们朗朗的背书声,梦到校园做操和跑步声,我憧憬的上学梦何时能变成现实?当梦醒后,一腔沮丧涌上心头,同时也感到无限地迷茫……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1973年春,曹娘中学恢复招生,通过考试择优录取了两个高中班,那时称高一和高二班。母亲得知这一大好消息,找到在曹娘小学当老师的侄儿魏忠,领上母亲求到高中曹永善老师,给我争取了一名旁听生名额。那时,我正随队里住山阴合胜村,挖引桑干河到薛家营水库的盘山渠,母亲捎话让我回来上学。学校开学一个月后,在高一班教室后面加了一张桌凳,我上学的梦真的又实现了。
  “知耻而后勇,知止而后定,知得而后成。”为了上学,为了生存,为了减轻家庭负担,我找到饲养处杨生大爷,每天下午上完两节课,揽上给饲养院大牲畜割草的活,一年还能挣230多个工分。
  二弟的境遇基本上和我一样,1974年初中毕业,15岁就到生产队劳动(赶小平车),没有推荐上高中,母亲让在北贾寨村当支书的舅舅去找沈维甫校长求情,因他们是同学,1975年春学校开学一个月后,二弟才当上了旁听生,就这样母亲顶住众多的闲言碎语,扛住“缺粮户”的重压,让兄弟三人都上了高中,在那个时代我们村哪有一家出过三个高中生?何况我们当时那样的家境。
  1977年恢复高考后,对我们这些回乡务农的高中生来说,是千载难逢的改变人生的大好机遇,母亲鼓励我和二弟复习高考。第一年因准备不充分考得不好,我们没考上。1978年春节,我在临街大门写了一副对联,借用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句与二弟共勉,争取今年考得住、走出去,不辜负母亲对我们无私的爱。
  这年春天开学,曹娘小学校招回我代了初中的数理化,我有了充分的学习时间。同时,曹娘中学也筹划招两个补习班,只要交5元钱就能进补习班。当时,母亲把家里仅有的两根窗料卖给郝甫,卖了4元钱,又卖了些鸡蛋,攒足了5元,让我给二弟报了补习班。
  这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也是人生出彩的季节,我们兄弟俩不负母亲重托,全身心地冲刺复考。天道酬勤,加之我们毕竟有上过高中的基础,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年我家双喜盈门,兄弟俩双双考上学校,我被山西农机校录取,二弟考上了浑源师范学校。这一年应县公布了分数,在教育局大门外,大红纸上,我兄弟俩的名字紧挨着,看榜的人都知道是亲兄弟。
  母亲说过:“过日子不怕背兴,就怕拦兴,没钱没物不怕,怕的是没知识,再苦的日子也能撑过,再穷也不能耽误孩子读书。”这是她一生信奉的真谛。睿智的母亲,吃苦受累,全身心地付出,她的爱无处不在,就算条件再差,她都能任劳任怨,让每个孩子获得良好的受教育机会,这才是改变孩子人生命运的关键所在。
  几十年过去了,我们兄弟三人的成长都是母亲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负重前行拼搏出来的。我们要教育好子女,传承母亲开明的睿智和勤俭持家优良品德,让母亲辛勤孕育出来的家风,发扬光大,代代相传下去。
  今年4月30日,我又回到朝思暮想的老家,打开门后,房子被邻居打扫得干干净净。可我总是觉得失魂落魄,想起母亲在时,其乐融融大家庭,有说有笑的开心样子,那是多么美好的时刻……
  于是我又吟诗作为本文结束语:《回乡》:
  杨绒柳絮吐芬芳,绿染桑干下种忙。
  布谷声催苗见壮,亲人汗洒土飘香。
  青年走后知甘苦,老叟回来忆故乡。
  唤住儿孙膝下坐,克勤克俭幸福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