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晚报 >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2版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1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怀仁市:深耕劳动教育沃土 培育特色育人品牌
文章字数:1868
  今年以来,怀仁市教育局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开展全市中小学生劳动实践活动的通知》要求,以“强化课程建设、拓展实践阵地、健全评价机制、培育特色品牌”为核心任务,扎实推进劳动教育实践工作。截至目前,上半年累计组织21批6000余名学生赴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开展实践活动。通过实名报备、保险全覆盖等保障措施,推动劳动教育从“落地生根”向“开花结果”深化,为该市学子扣好“人生第一粒劳动纽扣”。
  课程门类全面 实践分层赋能
  怀仁市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课程体系基于学生全面发展需求和劳动教育目标,精心规划了多个维度,旨在让学生在多元体验中提升劳动素养和综合能力。其涵盖科创探索(如丝网花艺、机器人课程)、传统工艺以及农业实践等多个领域。像蔬菜采摘、葡萄园剪枝等农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近自然,体验农耕乐趣;科创探索与传统工艺课程则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而且,课程体系随季节不断推新,始终保持新鲜感和吸引力。
  生存技能与传统文化融合
  今年,基地新增“生命安全教育”实践场景。在仿真的环境中,学生们参与心肺复苏模拟、应急逃生演练,学会自救急救技能,增强安全意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烹饪、烘焙等课程也深受学生喜爱,他们通过包饺子、制作纸杯蛋糕等活动,体验劳动乐趣,在“烟火气”中深刻理解“劳动创造幸福”的内涵。
  同时,基地将端午竹编船、艾草香囊制作等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实践课程。通过将生存技能与传统文化融合,学生不仅掌握了实用的生活技能,增强了自我保护能力,还深入了解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培养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实现了知识与情感、技能与文化的有机统一,让传统文化从课本“活”起来,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红色教育与科技探索并行
  “重走长征路”是每期实践活动的必开课程。通过模拟红军长征,学生们负重徒步、协作完成攀爬“泥泞山路”等任务,在实践中感悟革命精神,内化集体荣誉感与爱国情怀。
  此外,为激发学生们创新思维,基地设立了科技劳动工坊,结合AI机器人互动、科创劳动课(如倒流香制作等),引导学生将科学原理应用于工具改良方案设计,培育工程思维与创新能力。通过红色教育与科技探索并行,学生在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同时,也能紧跟时代步伐,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奠定基础。
  怀仁市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相关负责人表示:“学生走出校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通往成长的实实在在课程。通过三天两夜的学习,打破课堂边界,让学生学会生活技能、守规节约、自救互救,培养实干务实、守纪谦逊的劳动品质和劳动精神,在磨炼中健康成长。”
  节日主题研学 文化浸润成长
  与此同时,怀仁市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还会根据不同节日开展主题研学实践。
  “六一”“端午”假期期间,先后组织怀仁六小、三小、二小共计700多名少先队员参与“牢记党的教导 争做强国少年”主题研学。活动内容包括军事基地探索、重走长征路体验、生命安全教育、人机互动、萌宠乐园逗趣等,让学生在玩耍中得到多种文化的浸润,实现强身健体与灵魂塑造并举,认知能力与实践锻炼同步提升。
  这些基地资源与节日主题研学活动相互配合,共同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体验。
  保障措施完善与教育资源丰富并行
  2022年7月,怀仁市为首批研学旅行基地授牌,怀仁市教育改革研究发展中心与多家基地签订实习协议。这些基地内容丰富、种类齐全、布局合理,涵盖红色文化、陶瓷文化、现代农业、文化小镇、体育健身、民俗文脉等多个领域。
  丰富的基地资源为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广阔平台,完善的保障措施则为劳动教育实践提供了坚实基础。
  为确保劳动教育质量,各家基地制定了详细的课程实施方案,对作息时间、行程规划进行全程把控。实行保险全覆盖,制定完备的应急预案,建立学生劳动素养成长档案,实现了整个劳动实践过程课程标准化、过程精细化、安全制度化、评价多元化。这些保障措施有效保障了学生在劳动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安全和学习效果,让家长放心、学生安心。
  当前,怀仁市劳动教育在课程体系和实践载体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和学生需求,计划对课程体系进行升级:规划开发“AI+劳动”数字课程、建设“智慧农场”“绿色能源工坊”等新型实践空间,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科技与劳动的融合,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深耕劳动教育沃土,深化“劳动创造幸福”育人品牌。未来,怀仁市将持续以基地为枢纽,将知与行、家与校、传统与未来紧密联结,积极探索创新,推动劳动教育从“有”向“优”坚实迈进,让劳动精神融入学生成长血脉,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坚实力量。
  王荣 王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