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探索出乡村振兴新路径
文章字数:904
近年来,山阴县北周庄镇燕庄村聚焦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积极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通过小杂粮产业的精耕细作,不仅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更探索出“产业引领、生态融合、文明聚力”的振兴路径,绘就“生态宜居环境美、业兴民富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崭新画卷。
盛夏时节,走进燕庄村图书室,村民们正围坐在一起,一边翻阅农业科技书籍,一边交流实用技术和致富信息。2023年,村里新建起图书阅览室、书法绘画室等7间功能室,不仅成为了知识传播的阵地,更是村民提升文化素质、促进乡风文明的重要平台。
村民李子贵说,不忙的时候过来看看书,既增加了知识,收入也增加了,生活也越来越好了。
除了充实“文化粮仓”,燕庄村还大力升级公共服务设施,完成道路硬化、亮化工程,构建“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垃圾处理体系,组建村民成立专业保洁队伍,确保村内垃圾日产日清;扩建村卫生室,定期为村民开展健康体检,切实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实现从“环境美”到“生活美”的跨越。如今的燕庄村,既保留了传统古村落的韵味,又展现出现代文明和谐新貌,成为传统与现代交融共生的生动范例,2025年被评为第七届全国文明村。
山阴县北周庄镇燕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补山介绍,燕庄村能评上“全国文明村”,既是肯定,更是鞭策。现在,村里基础设施改善了,生态环境变美了,文化活动也丰富了,村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强治理”让村民生活“美”起来,“兴产业”让乡村产业“强”起来。燕庄村立足黄土高原腹地的独特气候与广袤耕地资源,秉持“小杂粮大产业”发展理念,通过土地集中流转,建成500亩标准化杂粮种植基地,实现从传统分散种植向现代化农业生产的蜕变。
李补山说,现在,村里的小杂粮不仅在本地销售,还通过电商售卖,去年,小杂粮种植经济效益达50余万元,村里人均增收1500元。
从“靠天吃饭”到“产业兴村”,从“传统村落”到“文明典范”,燕庄村用“产业兴”托起“村民富”,以“环境美”滋养“文明风”。在新的起点上,燕庄村将持续聚焦特色产业提质增效,积极探索构建多元化产业结构,加快建设现代化农业设施,通过提升乡村治理精细化、规范化水平,让文明建设成果切实转化为村民的获得感、满足感、幸福感。
(罗文平 张小菊 李子宣)
盛夏时节,走进燕庄村图书室,村民们正围坐在一起,一边翻阅农业科技书籍,一边交流实用技术和致富信息。2023年,村里新建起图书阅览室、书法绘画室等7间功能室,不仅成为了知识传播的阵地,更是村民提升文化素质、促进乡风文明的重要平台。
村民李子贵说,不忙的时候过来看看书,既增加了知识,收入也增加了,生活也越来越好了。
除了充实“文化粮仓”,燕庄村还大力升级公共服务设施,完成道路硬化、亮化工程,构建“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垃圾处理体系,组建村民成立专业保洁队伍,确保村内垃圾日产日清;扩建村卫生室,定期为村民开展健康体检,切实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实现从“环境美”到“生活美”的跨越。如今的燕庄村,既保留了传统古村落的韵味,又展现出现代文明和谐新貌,成为传统与现代交融共生的生动范例,2025年被评为第七届全国文明村。
山阴县北周庄镇燕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补山介绍,燕庄村能评上“全国文明村”,既是肯定,更是鞭策。现在,村里基础设施改善了,生态环境变美了,文化活动也丰富了,村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强治理”让村民生活“美”起来,“兴产业”让乡村产业“强”起来。燕庄村立足黄土高原腹地的独特气候与广袤耕地资源,秉持“小杂粮大产业”发展理念,通过土地集中流转,建成500亩标准化杂粮种植基地,实现从传统分散种植向现代化农业生产的蜕变。
李补山说,现在,村里的小杂粮不仅在本地销售,还通过电商售卖,去年,小杂粮种植经济效益达50余万元,村里人均增收1500元。
从“靠天吃饭”到“产业兴村”,从“传统村落”到“文明典范”,燕庄村用“产业兴”托起“村民富”,以“环境美”滋养“文明风”。在新的起点上,燕庄村将持续聚焦特色产业提质增效,积极探索构建多元化产业结构,加快建设现代化农业设施,通过提升乡村治理精细化、规范化水平,让文明建设成果切实转化为村民的获得感、满足感、幸福感。
(罗文平 张小菊 李子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