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币里领略大千世界
文章字数:3234


记者符烨邦 通讯员王汉平
一头干练的小平头,说起话来略带腼腆,80后青年,在中煤平朔集团有限公司露天设备维修公司卡车电气车间工作的电气维修工张永祥,被周围人戏称为“有钱人”,这倒不是说他有多少资产,而是指他收藏了世界多国的各种钱币、纪念币。盛夏七月,烈日炎炎,记者近日见到了这位收藏达人,见识了他悉心打造的钱币“家庭收藏馆”。
受父亲熏陶喜欢收藏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来自十几个国家的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及厂家设备维修人员参与了我国对外改革开放的“试验田”——中美合资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的开发建设。张永祥的父亲便是该矿的一名重型卡车司机,经常和这些老外打交道共事,也爱好钱币、集邮等各种收藏。
小时候,张永祥受父亲熏陶就对钱币情有独钟,偶然得到大人给的一两张崭新的买冰棍一角钱他都舍不得花,便自己收藏起来。他的钱币收藏经历是从上小学时候开始的,那年父亲通过一名老外,给他带回一张一美元纸币作为生日礼物,并简单讲了美元与人民币的兑换比率。第一次见到外国的纸币,张永祥很高兴。他原本想把父亲给他的一美元外币拿到设在平朔生活区的中国银行兑换成人民币买一套自己爱看的小人书,可又舍不得,于是,张永祥有了收藏的想法,同时也激发了他收藏钱币的兴趣,钱能换钱、钱会升值、外国钱更有收藏价值。
从此,他开始留意并着迷起外币收藏来。2011年4月参加工作以来,他收藏外币的兴趣愈发浓厚。他的外币藏品来源主要靠两个途径:小部分是亲朋好友同事出差旅游带回来的,大部分是通过各种关系购买单位同事的外币,丰富自己的外币收藏。十多年来,他已收藏有30多个国家的各种钱币。收藏钱币是爱好不是炒作,尽管当初他花几十元、甚至上百元买回来的外币,现在有些已经升值了不少,但他并没有出售的想法,一有空,就拿出来和家人、朋友分享钱币背后的故事,将世界钱币历史和文化传播开来,把自己的钱币“家庭收藏馆”经营好。
张永祥的家中,随意翻开一本钱币册,每一张页面上的钱币都保存得非常完好,即便是已有一定历史年限的钱币,也没有出现任何破损和缺角的情况。每一本钱币册,他都悉心做了标注,并给大部分钱币标明了编号以及发行时间。数十年的收藏生涯让张永祥成了钱币方面的“专家”,钱币的种类、价值以及钱币的保存方法,他都十分在行。
收藏钱币看似简单,其实是一个学习和磨练的过程。外行人接到一张钱币,别说认不出是哪个国家的,甚至连国库券、纪念币都不容易区分。为了弄清楚每一张外币的意义,他经常研读外语、历史、地理、造币知识等方面的书籍,了解各国地域文化、风土人情、货币设计等,十多年来,他自己都不知道看了多少书、读了多少遍。工余时间,翻开一本本收藏钱币册,里面一张张崭新的花花绿绿各国纸币时,他常常被那些外国纸币的制作和图案所吸引,而且有些还显得奇形怪状,发行量特别稀少。
为了向同行“取经”,他主动和一些外币收藏爱好者接触。他加入了一些外币收藏爱好者的微信交流群,利用倒班休息时间,在跟群友们交流外币收藏知识的同时,互相置换一些外币、纪念币等。一边收藏,一边学习,在外币收藏过程中,通过各种渠道,张永祥收集的钱币更丰富、更全面。
圈内小有名气
搞外币收藏的人往往是孤独的,在孤独中寻找快乐与乐趣。与外币为伴十多年的张永祥,却从没有感到自己是寂寞的“独行侠”。十多年来,张永祥把工资的三分之一用在了外币收藏上,父母一开始反对他不务正业,瞎折腾钱,后来父母对他这一爱好越来越认同。用张永祥自己的话讲,十多年了,收藏外币占用了他大部分业余时间,就连吃饭也顾不上,多次引起家人及同事的误解和埋怨,闲暇之时,他最喜欢和收藏钱币的朋友探讨各国纸币的奥秘,通过搞外币收藏,陶冶情操,增长了知识,开拓了视野。在朔州钱币收藏圈,张永祥可以说小有名气,不仅收藏的外币数量多,而且种类全。然而,他的“外币收藏梦”远不止于此。
在张永祥的外币收藏品里,有印着北极熊的北极元和肥嘟嘟企鹅的南极元,这些都是公益性质的钱币,在美国指定地点可兑换成相应面值的美元;还有印着米老鼠的美元,这些钱可以在迪士尼乐园内流通;还有时下最流行的塑料币,是不少外币藏友的酷爱。
成为了“钱币通”
自小酷爱钱币的张永祥谈及收藏钱币,从自己购买的第一张外币,到自己喜欢的钱币类型,再到购买的渠道……他侃侃而谈,情绪高涨。
玩钱币收藏,首先要有平常心,要有认真学习的精神。只有认真了解过收藏现状后,才能开始收藏。他的收藏原则是,钱币收藏不在于多而在于精,任何一样收藏的东西必须具备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否则毫无收藏价值。
在张永祥看来,收藏钱币是一个比较“雅”的爱好,不仅可以学习知识、了解国家历史、传承文化、培养审美和艺术鉴赏能力,还是人与人之间建立友谊的纽带。通过参加收藏活动不仅能结识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钱”友,还拓展了自己视野,使他逐步从一个钱币“门外汉”变成了钱币“活字典”。
在他的家中,还有上百张发黄褪色的粮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商品供应严重不足,为保证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所需,国家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发放了各种商品票证,有计划地分配商品。粮票是中国计划经济时代的重要象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体制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通过粮票,可以直观地了解到那个时期国家对粮食等物资的分配和管理政策,是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实物资料。粮票的设计通常具有一定的艺术水准,其图案涵盖了各种元素,如著名的风景、人物、生产场景等,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和艺术观赏性。一些粮票的印刷工艺也较为精细,体现了当时的印刷技术水平。如今,物资丰盈的时代早已取代了凭票供应的岁月,但粮票始终是一段历史的鲜活回忆。
“我小时候,八月十五想吃个月饼,光有钱没有粮票买不上。”张永祥的父亲张立举回忆说。短短几十年间,粮票已退出历史舞台。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国人的购物方式也折射出了经济的变化、国家的强大。从“有啥吃啥”到“吃啥有啥”,从“凭票购物”到“扫码支付”,不同时代的人心中的时代记忆,也见证着时代的变迁。
收是历史藏是情怀
张永祥收集收藏钱币入了迷,并一发不可收。他喜欢成套收集,新中国成立后发行的每一套人民币他都想方设法尽力收藏。其实每套人民币,很可能经过了不少人的手,只是人们在使用的时候没有留意到而已。当被他细心收藏,并且按年份一一分类排列在一起,然后装订成册时便成了一件让人感叹的藏品。
在人们的印象中,收藏钱币应该是有些经济基础人士或者资深兴趣爱好者,而张永祥喜欢收藏的时候,还是个学生。在张永祥家一间卧室里有一组书柜,几十种各国钱币收藏在书柜中,其数量远远超乎想象,加上种类之多,简直可以媲美一个小型钱币收藏馆,书柜里摆放的也是和钱币有关的书籍。
张永祥经常自嘲是个“爱钱如命”的人,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收藏钱币只是因为喜欢,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只有懂得钱币的人,才是“钱”真正的主人。不仅仅是简单的收藏,如今张永祥还把钱币玩出了花样。他现在常常会用自己收藏的钱币向亲戚朋友展示,时不时会有人向他请教收藏钱币门道。
钱币,可以看出一段历史,而每一段历史,都是一个故事。张永祥和他收藏的钱币一样,有着很多的故事。从小学到初中,张永祥除了学习,都把爱好放在了人民币收藏上。高中学习紧张,爱好中断了下来,直到上了大学,有了网络,大学附近有了古玩市场,重拾兴趣,开始了解纸币背后的故事、文化背景。
闲暇时间,他会拿出自己的藏品静静地欣赏,他愿意花时间去研究藏品上所依附的信息以及藏品背后的故事。收藏与名利无关,却与幸福有关。在他收藏的背后,透露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幸福观。
收藏钱币,是爱好,不是投资。钱币藏品的价值通常都是以藏品的稀缺程度决定的,尽管当初他花几块钱、几十元买回来的钱币,现在有些已经升值了不少,但他并没有出售的想法。
一边收藏,一边学习,在十多年的钱币收藏过程中,通过各种渠道,张永祥积累的钱币收藏知识更丰富了,收藏的钱币五花八门。然而,他的钱币收藏梦远不止于此,看到钱币册中不断增加的纸币藏品,张永祥心中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成就感、获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