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晚报 >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2版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1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朔城区薛家店村:
良种配良法 解锁“一年两作”新路径
文章字数:981
  本报讯(记者 丰慧 张一波)我市属于高寒冷凉地区,冬季严寒、春季干旱的气候条件使得农业种植一直以春播作物为主。不过,近几年,在种植能手马现秋的大胆探索下,通过“良种+良法”破局,让农民们曾经想都不敢想的冬小麦在朔州大地成功种植,并获得不错的收成。而且,冬小麦的“落户”也为当地农民解锁了“一年两作、一地双收”的增收新路径。
  在朔城区贾庄乡的薛家店村,经过冬生夏长,这里首次种植的冬小麦迎来了收获期。现在种植户们正抢抓晴好天气,组织大型机械进行集中收获,确保冬小麦颗粒归仓。
  放眼望去,沉甸甸的麦穗压弯枝头,一辆辆收割机在田间往来穿梭,饱满的麦穗顺着传送带进入脱粒箱,随后,金黄的麦粒从出粮口倾泻而下,一派夏粮抢收的喜人景象。这份丰收的喜悦离不开种植户马现秋的十年坚守。马现秋自2014年开始,在朔城区试种冬小麦。多年来,他反复试验,从30多种冬小麦种子里严格筛选,终于选出了适合晋北高寒冷凉地区种植的“三抗”良种,在朔城区贾庄乡薛家店村整合500亩连片土地规模化种植。
  马现秋说:“连续种了7年,都是种下之后白种了,到第8年,我们才看见了希望,出苗率达到65%到70%,所以确定了这个品种。这个品种抗寒能力、抗病能力、综合能力都挺好。”
  选对品种只是第一步,如何让冬小麦在旱地上高产?又成了摆在马现秋面前的一道棘手难题。这几年,马现秋记录不同生育期的田间数据,逐步掌握当地气候规律、最佳灌溉时间及品种特性。今年,他运用了现代农业技术,打造了一套“晋北版”种植良法。马现秋告诉记者,以前采取的大水漫灌,浇水不均匀,产量也不稳定。今年用滴灌、水肥一体化,浇水也均匀了,小麦吸收足了营养,产量就提高了,种植户们的信心也提高了。
  朔城区农业农村局正高级农艺师李华介绍:“冬小麦试种几年,去年测产,在试验田测产数据一亩达到1215斤,效果还可以,所以今年我们在薛家店村大面积推广。从目前来看,长势还可以。冬小麦收了以后继续复种鲜食玉米或者娃娃菜,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又提高了经济效益,为农民增收、农业增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丰收不是终点,而是新征程的起点。近年来,朔城区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部署,充分挖掘粮食增产潜力,不断优化和创新粮食种植结构,积极探索冬小麦种植技术,通过良种、良法配套,填补冬闲田“空档期”,为当地农业丰收“锦上添花”,更为晋北高寒地区探索出一条冬小麦种植可持续发展的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