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晚报 >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3版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1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孝,人间至情
●赵振华
文章字数:1912
  说起家风,便想起父亲经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百善孝为先。从小父母就教我要有孝心,要尊老爱幼,他们自己也在身体力行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道。上至父母孝顺爷爷奶奶,下至我们孝顺父母,在亲朋好友间传为佳话。
  从我儿时记事起,我们全家人围坐一起吃饭时,若是爷爷奶奶没上桌,父母是不让我们动筷子的。不管等多久,也得等。等爷爷奶奶来了,我眼睁睁地盯着放在一边的筷子,最急切的是盼望她赶快拿起筷子,因为我早已饿得饥肠辘辘了。筷子一拿,其他人也跟着拿起来,这才开饭。这个还不算,父母总是先为爷爷奶奶碗里夹上菜,接着又为我们弟兄四个夹上菜,最后一个才吃。
  后来爷爷奶奶相继去世,饭桌上也只剩下我们一家六口人了。我们习惯了这种家风,父母不上桌,我们是不会轻易动筷子的,就连最小的弟弟,我们弟兄中唯一的一个男孩也不例外。
  母亲自踏进赵家大门,成为赵家儿媳,孝顺公婆,相夫教子,在村里无人不晓。但因奶奶受旧社会封建思想影响之深之大,她陈旧的重男轻女观念“十个闺女不如一个儿”根深蒂固。只因母亲生了三个女孩,她成天絮絮叨叨,唯恐家里不乱。直至母亲生下弟弟,她那“三寸不烂之舌”才无用武之地。按理说,奶奶的刁钻刻薄,母亲应记恨于心。可母亲从小受姥姥待人处事之熏陶,她宽宏大量,尊老爱幼,对奶奶并不耿耿于怀。她依然为这个并不宽裕的家庭默默操劳,任劳任怨。这还得从奶奶患病说起。
  奶奶70岁那年,不幸患上了半身不遂,卧床不起,大小便不能自理,语言表达不清。父亲为养家糊口,经常在外奔波,奶奶膝下无女,照顾她的重担全压在母亲肩上,吃喝拉撒更不在话下。有一次,奶奶不慎,大便拉在褥子上,因神志不清,说话困难,弄满了双手。面对此情此景,就连爷爷一个大男人也仰天长叹。但母亲不嫌脏,不怕臭,不惧累,她为奶奶清理干净,擦洗全身,换上被褥,安顿妥切。奶奶的脚很小,可谓“三寸金莲”,每次母亲给奶奶洗脚并剪脚指甲时,我总要好奇地看着:后跟像一个馒头,下面满是老茧,脚面高高地隆起,四个脚指头向下弯曲,如一块无骨肉般紧紧地贴于脚掌上,只有大脚指孤零零地露在外面,恰似一个尖尖的粽子角。给奶奶洗脚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先不说因包裹多层臭味重,关键是得一点一点地弄掉脚上多层裹脚布,再把沟痕的“各个角落”清洗干净,洗完后,还需要继续缠上裹脚布。因此,每次洗脚过后,母亲便是满头大汗,腰酸背痛,但她毫无怨言。
  针灸疗法和中药相互结合,再加上母亲无微不至地照顾,四个月后,奶奶竟奇迹般地好了。她拄着拐杖,那“三寸金莲”又行动自如了,她逢人便夸母亲孝顺。奶奶虽无女儿,但母亲作为儿媳,确实对奶奶的孝顺远远胜过女儿。
  从此,母亲的故事便传为佳话。
  爸爸也总是说,孝顺孝敬,没有顺没有敬,哪来孝?对长辈首先是顺从,要让他们顺心,感觉到被人尊重,只要不是原则性的大问题,尽可以由着他们来。爸爸还常说,孝敬无底线,就是说对大人尽孝道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没有终点,只有起点。
  母亲的孝顺,父亲的教导,我们弟兄四个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把它作为我们的家风家训,从小做一个孝敬父母、懂得感恩的人。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就是在这样的家风中长大的。可生活总会有不如意之事。
  三年前一次体检,母亲意外查出疾病,已是肺癌晚期,这似晴天霹雳给我们致命的一击。明知会人财两空,可我们并没放弃。我们希望马上带她到大医院检查,可那时正处在疫情期间,各地封控,寸步难移。我们心急如焚,熬过了一天又一天,终于在期盼中等来了县城解封。于是,我们弟兄四个驱车,迫不及待拉上母亲踏上了寻医问药之路。
  母亲已病入膏肓,医生建议回家准备后事,我们也别无他法,在省医院陪伴母亲二十多天,让医生开了最好的药,来延续她那有限的生命。
  回到家里,我们怕母亲接受不了这个现实,一直用善意的谎言哄骗她。弟兄四个轮流陪伴母亲,寸步不离,陪她说话,喂她喝药,给她按摩。以致后来,母亲连大小便都不能自理了。每次给母亲清理时,想象着母亲一把尿一把屎把我们拉扯大的不容易,总会泪落如珠。
  母亲最终没有逃脱病魔的折磨,从查出病情到离开那日,这五个月里,我们尽到了儿女的孝心,别无遗憾。
  回想起母亲身体康健时,我们弟兄四个对母亲也是孝顺有加:冬日里的一件棉衣,夏日中的一把凉扇,频繁的电话问候,归家时的欢声笑语……我也逐渐明白,在物质层面,孝顺意味着确保父母衣食无忧,生活舒适;而在精神层面,则是对父母情感的关注与理解,是那份无论世界如何变迁,始终不变的陪伴与支持。
  在浩瀚的人类情感长河中,孝是人间至情,这种情感如同静水深流,默默滋养着代代相传的血脉与灵魂。它以一种温柔而坚韧的力量,维系着家庭的和睦,推动着社会的和谐。我们要以孝顺回报父母,我将言传身教给我的孩子,将其一直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