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变身“果蔬仓”
文章字数:845
本报讯(记者 罗文平张小菊 李子宣) 如何破“碱”重生,让荒滩变沃野?山阴农牧场设施农业示范园不断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凭借先进的大棚种植技术,精心培育特色品牌农业,成功让昔日寸草难生的盐碱滩,华丽转身为供应全国的“果蔬仓”,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踏入山阴农牧场设施农业示范园大棚种植基地,一排排温室大棚整齐排列、成方连片。大棚内,一垄垄小番茄长势喜人,红彤彤的果实挂满枝头。经过两个月的悉心照料,今年种植的番茄迎来首轮丰收。这些新鲜采摘的果实,经过严格分拣后,将直接发往全国市场,为各地消费者送去来自盐碱地上的甜美馈赠。
种植基地负责人王海生说:“今年在4月份发展了30亩的订单西红柿,这种番茄适合盐碱地栽培,高抗盐碱,而且产量高,预计亩产在8000到10000斤,我们销路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是辐射朔州、太原以及周边的一些零售或者终端;第二是直接做订单业务,发到北上广,效益非常好,外面客户也非常多。”
为克服盐碱地这一种植瓶颈,王海生团队不断摸索栽培管理方法,创新调制出适用于无土栽培的基质,还推出高垄单行栽培的种植方式,成功构建起一套适配晋北地区番茄种植的全新技术体系,将贫瘠荒芜的盐碱地,逐步改造成大有可为的“金土地”。王海生介绍:“我们用科学的配方,加上当地丰富的一些炉渣资源、沙子资源,还有玉米秸秆,调试种植。盐碱地本身的短板是不透气,我们通过高垄栽培增加了它的透气性,实现了作物高产高效。”
如今,该园以提升盐碱地综合生产能力为核心目标,全力构建“产业发展好、科技创新强、支撑保障强、示范带动强”的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新格局。在示范园的引领带动下,周边村庄纷纷投身蔬菜大棚建设,众多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种植基地工人丁翠香表示自己在这里一个月能挣3000元,从种植到收果也学到了很多知识,并且离家近很方便,自己很满意。
下一步,该园将持续推动果蔬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发展,延伸育苗种植、精深加工、技术推广全链条,牵引周边配套产业协同发展,持续扩大盐碱地农业辐射半径,为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破题探路。
踏入山阴农牧场设施农业示范园大棚种植基地,一排排温室大棚整齐排列、成方连片。大棚内,一垄垄小番茄长势喜人,红彤彤的果实挂满枝头。经过两个月的悉心照料,今年种植的番茄迎来首轮丰收。这些新鲜采摘的果实,经过严格分拣后,将直接发往全国市场,为各地消费者送去来自盐碱地上的甜美馈赠。
种植基地负责人王海生说:“今年在4月份发展了30亩的订单西红柿,这种番茄适合盐碱地栽培,高抗盐碱,而且产量高,预计亩产在8000到10000斤,我们销路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是辐射朔州、太原以及周边的一些零售或者终端;第二是直接做订单业务,发到北上广,效益非常好,外面客户也非常多。”
为克服盐碱地这一种植瓶颈,王海生团队不断摸索栽培管理方法,创新调制出适用于无土栽培的基质,还推出高垄单行栽培的种植方式,成功构建起一套适配晋北地区番茄种植的全新技术体系,将贫瘠荒芜的盐碱地,逐步改造成大有可为的“金土地”。王海生介绍:“我们用科学的配方,加上当地丰富的一些炉渣资源、沙子资源,还有玉米秸秆,调试种植。盐碱地本身的短板是不透气,我们通过高垄栽培增加了它的透气性,实现了作物高产高效。”
如今,该园以提升盐碱地综合生产能力为核心目标,全力构建“产业发展好、科技创新强、支撑保障强、示范带动强”的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新格局。在示范园的引领带动下,周边村庄纷纷投身蔬菜大棚建设,众多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种植基地工人丁翠香表示自己在这里一个月能挣3000元,从种植到收果也学到了很多知识,并且离家近很方便,自己很满意。
下一步,该园将持续推动果蔬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发展,延伸育苗种植、精深加工、技术推广全链条,牵引周边配套产业协同发展,持续扩大盐碱地农业辐射半径,为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破题探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