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蓝天常驻景更美
文章字数:1495

史振宇 摄
一望无垠的蓝天白云,一览无余的通透视觉,清新舒畅的新鲜空气……记者从市生态环境局获悉,上半年,我市环境空气质量持续保持向好态势,综合指数为3.6,全省排名第2,同比下降14.6%;优良天数151天,同比增加9天。六项主要污染物浓度同比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为有监测数据以来朔州市空气质量最好水平。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今年以来,我市紧盯“蓝天常驻”目标,坚持大气污染防治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全市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严格管控形成常态机制。市政府印发《朔州市扬尘污染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市委、市政府主要同志召开动员部署会,全面部署扬尘污染专项整治工作。全市以施工工地、拆迁工地、道路扬尘、裸地扬尘、堆场扬尘、工业扬尘等为重点常态化开展扬尘污染专项整治。中煤平朔集团三座露天煤矿完成“一点一策、一矿一方案”编制工作,加强露天开采过程中爆破、土方剥离、现场采掘、装卸运输等各环节防尘抑尘措施。
工程治污实现治本固基。结合本地实际,我市针对煤电及上下游产业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实施一系列防污治污工程。同煤朔州热电400万吨/年输煤皮带建设项目建成,每年可减少汽车运输20万辆次;山西经纬通达股份有限公司新建枢纽型内陆港综合物流园铁路专用线项目正式建成并投入运行,每年可实现500万吨运输量“公转铁”,目前正在积极谋划朔州现代环保铁路内陆港(平鲁区)项目。全市加快推进煤炭集运站全封闭棚建设,煤粉尘排放大幅减少。
清洁替代推动老旧淘汰。山西九洲新跃新能源公司采购三一集团新能源重卡330台,建成充换电站6个。全市国三以下营运柴油货车全部淘汰,三年累计淘汰6319辆,同时加大政府补贴力度,鼓励淘汰国四营运柴油货车。对暂时无法实施“公转铁”或“公转皮带”的燃煤电厂,煤炭和灰渣运输推广新能源车辆使用,市区周边朔南、华电、大唐3家燃煤电厂共将314辆燃油燃煤及灰渣运输车更换为新能源电车。截至今年4月底,全市新增新能源运输车548辆。中煤平朔集团探索新能源卡车替代研究方案,120吨级大功率电动充电重卡已在矿区投入应用,200吨级纯电充电矿卡项目进入调试测试阶段,积极推进平鲁氢能产业一体化引领项目。
清洁改造减少燃煤污染。通过国家竞争性答辩入选“第四批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项目”,全市热源侧清洁化替代共完成改造22.9万户,1547.127万平方米,圆满完成3年备案任务。山阴县投资3.9亿元建成2台46MW循环流化床热水锅炉,探索实施偏远煤矿集中供热,彻底解决13座煤矿及周边村庄的清洁取暖问题,首次实现北方高寒富煤山区集中供热。
工业污染治理不断深化。2021年以来,共完成35蒸吨以下燃煤锅炉淘汰258台842蒸吨。全市67家陶瓷企业和48家耐火材料企业率先完成天然气替代工作,年替代量约150万立方米。全市燃煤发电企业从有组织排放控制、无组织排放管控、清洁运输等方面,积极推进污染深度治理,提高环保绩效水平。
持续加大臭氧污染防治。中煤平朔能源化工有限公司、怀仁市玉龙化工有限公司按要求完成动静密封点泄漏检测与修复。中煤平朔能源化工有限公司污水处理装置VOCs治理项目和低温甲醇洗排放气VOCs治理项目建成运行。
积极开展高铁沿线垃圾整治。从加强排查常态化整治、重点问题限期整治、因地制宜绿化美化等几个方面,紧盯高铁沿线垃圾堆放、废弃工厂、“散乱污”企业等环境卫生问题,大力开展高铁沿线环境卫生整治,确保高铁运行安全和沿线环境整洁美观。
今日朔州,天空晴蓝,白云悠悠,生态宜居的城市繁华在清新的空气中尽展风华。市生态环境局负责人表示,我市将持续改善市区空气质量,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让美丽朔州的生态蓝图看得见、摸得着,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的蓝天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