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晚报 >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2版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2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朔州文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构建绿色产业新生态
文章字数:972
  本报讯(记者 丰慧 张一波朱怡)在能源转型的时代浪潮中,氢能作为清洁、高效、可持续的能源,正成为能源领域竞相角逐的新焦点。位于平鲁区的朔州文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凭借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和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在氢能赛道上强势崛起。
  在朔州文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有一条刚刚投产不久的年产500台(套)大功率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生产线。目前,工人们正在加紧时间生产的是公司自主研发的氢燃料电池发动机。这条年产500台(套)大功率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生产线于今年6月中旬全面建成投产,标志着该公司具备了大规模生产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的能力,并实现了从技术研发到产业化生产的大跨越。公司的生产制造部总监王同俊说:“这条生产线是朔州首条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生产线,它填补了北方地区规模化生产高性能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的空白,实现了氢能核心动力装备自主制造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
  目前,该生产线主要生产的是企业自主研发的165千瓦氢燃料电池发动机,平均每天可下线3台。依托自主核心技术,整条生产线每年可减少柴油消耗2.7万吨,创造产值超2亿元。不仅如此,这条生产线所生产的165千瓦氢燃料电池发动机具备高功率密度、长寿命等优势,能有效降低氢燃料电池的使用成本,并且满足重卡运输对于载重、续航和性能方面的实际需求。据王同俊介绍说:“公司自主研发的165千瓦燃料电池发动机峰值功率突破170千瓦,转化效率大于45%,产品全面覆盖长途重卡、城际客车以及固定发电场景,适配-30℃极寒到45℃高温全工况。比如搭载该发动机的重卡,在载重49吨工况下,氢耗达到百公里8.2公斤,比进口系统节能25%,单台发动机年减排二氧化碳170吨,相当于栽种1.2万棵松树的固碳效果。”
  从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的研发到产品批量生产的产线建成,朔州文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在氢能领域创造了重大突破,而科技创新就是该公司在氢能领域披荆斩棘的利刃。这些突破性成果打破了氢能重卡国产化瓶颈,让该公司在氢能赛道上跑出“加速度”。该公司董事长蔡俊表示,公司正将氢能价值注入到城市命脉与工业命脉,搭载165千瓦燃料系统的重卡将驰骋在朔州矿区,每辆车每年减碳170吨,公司也会携手朔州公交集团开通全省首条氢能公交示范线,氢能公交车将每日往返在平鲁区与朔州东站,在-25℃的严寒中稳定续航400公里以上。未来三年,公司的产品矩阵将全面覆盖重卡、公交、MPV等领域,让“朔州氢芯”驱动车轮丈量从矿山到高铁站的每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