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晚报 >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版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2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我市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取得新进展
文章字数:1123
  本报讯(记者 刘淑花) 盛夏时节,山阴县马营乡省级加工型马铃薯基地内6000余亩的土地上,马铃薯苗生机蓬勃,绿意盎然。这是马营乡与陕西谷霖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合作项目,不仅加速了当地农业现代化进程,更为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
  今年以来,我市聚焦粮食生产安全、乡村产业发展、和美乡村建设、深化农村改革等重点工作,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取得新进展。
  突出改革和科技双轮驱动,夯实粮食保供基础。牢记粮食安全“国之大者”要求,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守耕地红线,在“地”上多维用力夯根基,在“技”上多向发力增效益,在“服”上多点助力建体系,实施好粮食单产提升整建制县工程、耕地质量提升工程、设施农业提质工程、品牌助农工程、优种基地培育工程、农机服务提升工程、草牧业提质增效工程七大工程,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13.18万亩以上、粮食产量25.92亿斤以上,进一步夯实稳粮生产安全基础,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坚持“特”“优”战略,壮大乡村特色产业。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我市坚持“特”“优”战略,在“特”字上求不同,在“优”字上求品位,在“产”字上求功夫,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带动农民增收致富。重点抓好产业集群培育、农产品精深加工、农文旅融合发展工作,用优势产品打开市场、打造品牌,加快农业强县建设步伐。力争年底县级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到227亿元。
  突出“千万工程”引领作用,提升乡村发展水平。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以“一线”“一路”“一河”村庄为主,串珠成线、连线成片,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规划先行,分类施治,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全面推进厕所、污水、垃圾“三大革命”,继续打造30个精品示范村、230个提档升级村,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绿色发展,稳步实施绿色农资升级行动,有序推进“四替代两培育”,集成推广种养循环等绿色低碳方式,大力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促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
  突出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积极稳妥有序推进各项改革,进一步完善监测帮扶机制、巩固提升“三保障”水平、强化产业和就业帮扶、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让脱贫成果“成色”更足,乡村振兴“底色”更亮;持续深化“六个一批”发展模式,推进农村集体经济壮大提质,农民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长水平;积极稳妥推进第二轮农村承包地到期再延长30年试点,确保绝大多数农户原有承包地继续保持稳定;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托管,有效解决“谁来种地、怎么种地、如何种好地”的问题,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助力乡村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