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晚报 >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3版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2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秉持家训 诚信做人
●王 孝
文章字数:2887
  家风家训是家庭的道德准则。父母的言传身教,筑就了后代人生价值观基础。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家长若秉持正直、勤奋的家风,孩子则会潜移默化形成相似品质。家风是无声的教诲,引领人在成长过程中,坚守正道,追求卓越。
  父母说教
  我家祖辈居住农村,种地为生。父亲勤劳节俭,十四岁即挑起了一家人的生活重担。那时,父亲是生产队把牛犋的大头,种田能手名冠全村,更是吃苦耐劳的勤谨人。他“脚踩墒沟手扶犁,眼看坨头鞭赶牛。面朝黄土背朝天,田间劳作无日休”。常年与土为伴,风吹日晒,皮肤黝黑,体重不超100斤。他从不注重衣着外相,一辈子与好衣无缘,没专门洗过一次澡,没穿过一双皮鞋,冬天白茬皮袄,夏日粗装布履。上世纪六十年代,全家人口粮不足,食不饱肚,父亲寻找远离村外的地头边畔、盐碱荒滩开垦耕种。肩挑灰渣铺洒治理,逐年有所收成。正是父亲的两片“小块地”使我家平安地熬过了饥荒年月。受“庄户人不怕苦,要早起”的家教,我们弟兄无一懒汉。
  父亲没念过书,靠自学精通“三字经”“百家姓”。他崇尚文化,一心想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竭尽全力供子读书。手头拮据,为筹学费,就变卖祖上栽下的柳树,大锯拉成棬。那时候,白天村里劳动,拉棬常在凌晨夜晚。母亲从我记事起,形象总是老人样,她没活过一天年轻,不爱梳洗打扮,微胖的身材缠着脚。村里劳动,不讲究衣着,从未穿过一件得体像样的好衣服,总是“老虎下山一张皮”。那年月,大人小孩衣服鞋子全靠手工缝衲。全家人的衣服总是补衲着改装穿,过冬的棉衣掏去棉花改夏装,老大替下的衣服老二穿。眼看年关逼近,母亲没明没夜地忙完碾磨忙针线。手工做鞋,每人一双,煤油灯下一熬即过午夜……
  为供儿读书,母亲不辞劳苦养猪喂鸡。村里薅田收工后,忙着拔猪草,回家掺合草籽、糠皮喂猪。喂鸡攒下的鸡蛋一个也舍不得吃,全部卖到供销社,不是籴盐扯布就是买油灌醋,一辈子没饱餐过一顿煮鸡蛋。她憨厚贤惠、诚实善良的人品全村有口皆碑。教育孩子,循循善诱,从未动过手脚。常嘱咐我们:“出门在外怂善些,不要和人争高低,让人一步自然宽”“不要占人便宜,吃亏是福”“好好念书,念不成书,也得本本分分做个好人,踏踏实实做事。”
  父母的谆谆教诲,如春风暖万物,细雨润田禾,给儿女以无限启迪。让我们终生难忘,受益匪浅。艰苦朴素,诚信做人是我一生的座右铭。
  求学就业
  我与共和国同龄,从小在农村长大,在本村上小学,自备书桌坐土炕。五六年级跑校贾庄,一日4趟20里路程,暑假放学不忘捋草籽充饥。
  安子中学读初中,在校三年,一年没有电。早晚自习,前后座位4人并桌,一盏煤油玻璃罩洋灯照明,作息时间听敲钟。集体宿舍10人以上,顺山大炕烧地灶。食堂三餐粗粮吃定量,初中升学报志愿,为省学杂费报考阳高农校,三年学制只读了一年,学吹笛子、拉二胡,舞文弄墨不停歇。
  阳高农校“老三届”毕业,响应国家号召,回村务农。后朔县砖瓦厂成立了文艺宣传队,忙罢秋收,我“碰运气”前去应试,现场测试拉二胡合格招为合同工,砖机一线苦干三年后转正。又因书美特长,被县劳动局点名调电影队工作。一个世居乡下,少依无靠的农家孩子,不费吹灰之力即成为一名时人羡慕的电影放映员,对我来说真是天大的幸运,兴奋之情难以言表。正是在电影队工作期间,我有幸参加了雁北地区电影公司在山阴县北周庄、山西大学艺术系在神头中学两地举办的两期近三个月书画培训班,书画水平得以显著提高。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先后参与了朔县计划生育、公安严打、解放朔县四十周年等展览版面的制作与布置工作;助人为乐赶时兴,为民间画了不少炕围、油布、玻璃画;逢年过节尽义务,给单位个人写了不少对联,赢得领导和同志们的口碑,倍感欣慰,乐在其中。
  1990年,我调入朔城区人大。因工作需要,机关决定创办一份《人大工作》报,让我负责排版设计,既是主要撰稿者,又是编校人,文墨书画特长得以充分展示。一时间小报办得风生水起,十分活跃,得到上级领导与群众好评。省人大特派《人民代表报》主编莅朔座谈,总结经验全省推广。
  1992年5月,我完成省委党校政治理论大专函授班三年学业,取得毕业证书,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我时时、事事、处处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按照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计划,不定期深入乡镇基层调查研究,走进普通农家,在政策允许情况下,千方百计为他们排忧解难,多办实事。退休后发挥余热,遵从族人意愿,寻根问祖,续修了《王氏家乘》;为朔城区老年学会编辑《朔城老年》小报54期;帮助朔州市老年学会编辑《朔州老年论文集》9期;自编出版了《王孝诗文书画集》。
  婚姻家庭
  妻子句莲娥小我一岁,与我同村。在我读初二那年,我们订了“娃娃亲”,时年我15岁,妻子14岁,她还不认识我。父亲为我早订婚,一则确是看上句姓大户人家,二则还存侥幸心理,若我读书日后离村有所出息,那婚事自然另作计议。孰料“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人的命,天注定,半点不由人,婚姻大事亦如此,天配姻缘。果然“时局决定命运”,我“老三届”毕业,回村务农,父亲十分担心“娃娃亲”因此变卦,于1969年农历正月廿七,匆匆为我举办了婚礼。
  成家后的我遵从父母命,“大家庭”一起生活,从未考虑过自己的“小家”。奉献了“大家庭”,工作几年身无分文积蓄,家中“三大件”无一件。妻子顾全大局,忍辱负重,公婆面前毕恭毕敬,百依百顺。她艰苦朴素,勤俭持家,废旧东西只要有一点利用价值,绝不抛弃。三个孩子都是她屎一把尿一把一手拉扯大,并悉心管教。她虽小学文化程度,可尊师重教,治家有方。要求孩子尊老爱幼,知书达理;在家习功课,完作业;在校守纪律,不贪玩;温故知新,循序渐进。儿子小学背唐诗,总是她先背会再辅导,并不忘检查作业。
  妻子为人低调,乐善好施。街坊邻居来借东西,她慷慨不吝啬,借出的东西常有不归还者,因此丢失东西不少。她宁愿自己吃亏,绝不占人便宜,说教儿女:“与人遇事要诚信实在,将心比心,世上莫比求人难了。”日常生活中,她总是尽心竭力帮助人。儿子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九医学中心当医生,街坊邻居、父老乡亲住院看病免不了找帮忙,她总是满腔热忱,有求必应。
  老家有几亩地,妻子不违农时勤耕种。孩子读书进城住,她赶节令从未耽误回村种地。我因工作忙一时回不去,她便自己雇牛犋。春种薅田、夏锄定苗总是自己定任务,赶时间,不停歇。种地年年有收成,妻子功不可没。时间说明一切,当年我家弟兄多,妻子跟着我吃亏不少,可她从不嫌弃,与我相濡以沫,同舟共济。过惯了清贫光景,几十年如一日,从不怨天尤人,亦不眼红嫉妒人,常存一颗豁达大度、能忍耐、肯吃亏、知足常乐之心。
  半个多世纪一晃而过,年逾古稀的我们两地生活20年,妻子至今农业户。我这一生坚守耕读传家、尚善崇学家风,秉持孝老爱亲,诚信做人家训,41年工龄,待过4个单位。几经波折,大起大落,先后搬过8次家,一次比一次好。回首往事,感慨万千。喜看今日之我家,子孝孙贤天伦乐,一代更比一代强。做梦也想不到我一个世居乡下的农村娃,子孙后代能进京发展,有所建树,儿子这山西朔州的北方汉子迎娶了福建漳州的南方姑娘,桑榆晚年的我和妻子,在朔州城里住大楼房安度晚年,此生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