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晚报 >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版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0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朔州天植源合作社:
一颗右玉瓜子,“嗑”出向阳经济
文章字数:1575

  走进朔州右玉县天植源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生产车间,炒制瓜子散发的香味扑鼻而来。随着智能化生产设备的高速运转,一颗颗圆润饱满、色泽鲜亮的瓜子经过一道道工序后,最终成为成品瓜子。再经过包装、称重等工序,一袋袋瓜子打包成型,随时准备装车发货。
  “去年收购的230多吨原料,现在剩下的已经不多了。不过,再过一个月,今年的瓜子就能成熟了。”谈话间,合作社负责人刘钊难掩自信。
  7月底的右玉,天空湛蓝通透,田野里向日葵金黄色的花盘初露,在阳光的照耀下好似平地涌金。这片片花海,正是车间里香瓜子的“前世”,也是右玉人播种下的“向阳产业”。
  天植源合作社的故事要从2015年说起。当时,刘钊只种植葵花,做原料销售。靠着右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收益还算可观。但好景不长,几年后原料市场价格骤降,“最严重的一年,收入少了一半”,刘钊开始琢磨,光卖原料不行,得有自己的加工。
  2016年,刘钊第一次尝试深加工,炒了6000多斤瓜子。刚开始没有销路,他就拜托亲戚的炒货店帮忙代卖,可因为定价比普通瓜子高,问津者寥寥。刘钊索性把滞销的瓜子打包送给亲戚朋友、熟人邻居。
  没想到,这一送送出了转机。“你家瓜子贵是贵,但真的香。”不久后,开始有回头客专门来找他买瓜子。
  “贵有贵的道理”,刘钊心里有了底,市场不缺瓜子,缺的是高品质的好瓜子。
  2019年,在右玉县牛心山下,他的瓜子加工厂正式开工,从筛选到包装的全流程生产线运转起来,右玉瓜子从此开始增值。
  在合作社的加工厂里,加工设备简单明了。第一道工序是“外形筛选”,通过设备剔除异形果实,只留下符合“长2厘米、宽0.8厘米”标准的瓜子;接着是比重筛选,小石子、空壳被精准分离;再是色泽筛选,只保留“白边黑底”的优质品——刘钊笑称,每颗合格的右玉瓜子都要“量身高、称体重、看肤色”,50克重量里刚好有210颗左右,颗颗均匀。
  筛选后的瓜子进入炒制环节,180多度的烘炒机里,瓜子随着扇叶翻滚,渐渐散发出独有的焦香。“火候很关键,多一分则糊,少一分则生,这样才能炒出这股‘让人忘不掉的香味’。”刘钊说。
  右玉的土地,是孕育好瓜子的沃土。这里空气干燥,农作物病虫害少;夏季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能让葵花籽积累更多的油脂和糖分;加上沙质土壤透气好,种出的瓜子仁饱满紧实。
  但种出好瓜子,光靠天帮忙还不够。为了保证品质,合作社选用的是三瑞363、瑞科757这类优质抗病品种,坚持从种子到成品全流程把控,统一发放优质种子,全程指导田间管理,甚至连采摘时间都有严格标准。还有“轮茬耕种”——葵花不能连茬种,一块地种过葵花后,要轮种玉米、土豆等作物,五年后才能再种葵花,“不然土壤养分跟不上,还滋生各种菌群,会影响瓜子口感。”刘钊解释道。
  “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组织模式,让这份瓜子产业不再是“单打独斗”。周边村民看刘钊靠着高品质葵花赚了钱,30多人跟着加入种植队伍;每年从田间管理到采摘,还要雇30多个村民帮忙。
  刘钊算过一笔账,每亩葵花地经济收入有600元左右,插盘环节村民一亩地能有500到700元的收入,生产线上的工人一天能赚500元左右。2024年,该合作社年加工成品葵花籽能力达230余吨,年产值突破1000万元。种植户的腰包实实在在鼓了起来,周边大量劳动力在种植基地、加工车间实现就近务工增收。如今,“牛心孕璞绿色瓜子”不仅占据了朔州、大同、太原等省内重点城市的实体市场,更通过销售,销往西藏、海南、广州等地。
  眼下,葵花进入花期,刘钊和村民们刚结束一轮除草,正忙着准备割柄、插盘的工具。“插盘晾晒能让瓜子更干爽,仁儿更饱满。”田埂上,刘钊眼里满是期待。从最初1000亩的“试验田”,到如今“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链,从单纯卖原料到年产200余吨的加工企业……企业虽小,却生动诠释了“一个产业,富一方百姓”的大道理。
  车间里,新一批包装好的瓜子正在装车;田野上,金黄色的花盘仍在阳光下摇曳。一粒小小的瓜子,在右玉人手里,“磕”出了一片向阳的大产业。 武笑
  据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