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市为就业困难群体撑起希望蓝天
文章字数:848
“我家特别困难,去年大学毕业后,找工作无望,是朔州市就业创业中心为我安排了公益性岗位,才使我就了业。”7月28日,在朔州市残疾人联合会,刚安排公益性岗位就业的刘艺伟告诉记者。朔州市聚焦就业困难群体,紧紧围绕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为弱势群体搭建过渡性就业桥梁,用政策温度织密民生保障网络。
朔州市始终将公益性岗位作为民生保障的“压舱石”,筑牢“兜底网”,在岗位开发上,覆盖民生需求,聚焦就业困难群体精准发力。2024年以来,全市联动推进岗位开发,山阴县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拓宽援助范围,两年招聘200人;朔城区专项招录89名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填补窗口服务缺口;市直机关累计安置150名特殊群体就业,涵盖大龄失业人员、低保人员、城镇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困难的退役军人等八类就业困难人员,其中长期失业人员35人、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60人,实现“应保尽保”。同时,岗位开发紧扣“托底线、救急难、临时性”属性,既填补了基层服务空白,又为弱势群体搭建了过渡性就业桥梁。
公益性岗位不仅是就业“缓冲带”,更是人才培育的“练兵场”,朔州市打造公益性岗位人员“成长桥”,助力其提升职业能力。各用人单位针对公益性岗位,通过实地操作实训、职业技能培训等举措,帮助公益性岗位人员提升服务能力与职业素养。大量公益性岗位人员凭借基层历练优势,后续成功考取公务员、事业单位,在公共服务领域实现长远发展。这种“实践+成长”模式,既为公共部门输送了熟稔基层的实用人才,又为就业困难群体铺设了职业转型通道,实现“短期就业有保障、长期发展有潜力”的良性循环。
同时,朔州市激活“效能源”,优化流程提升服务质效。梳理群众办事堵点,推行了“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制度。建立业务台账跟踪机制,全程记录办理进度。定期征求服务对象意见,动态优化工作流程,让就业援助服务更贴民心。从政策落地到群众受益,全链条提速增效,用高效服务让群众感受到“雪中送炭”的温暖与便捷。让公益性岗位真正成为兜底保障的“安全网”、职业发展的“跳板石”,为就业困难群体撑起一片希望蓝。
山西日报记者马占富
朔州市始终将公益性岗位作为民生保障的“压舱石”,筑牢“兜底网”,在岗位开发上,覆盖民生需求,聚焦就业困难群体精准发力。2024年以来,全市联动推进岗位开发,山阴县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拓宽援助范围,两年招聘200人;朔城区专项招录89名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填补窗口服务缺口;市直机关累计安置150名特殊群体就业,涵盖大龄失业人员、低保人员、城镇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困难的退役军人等八类就业困难人员,其中长期失业人员35人、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60人,实现“应保尽保”。同时,岗位开发紧扣“托底线、救急难、临时性”属性,既填补了基层服务空白,又为弱势群体搭建了过渡性就业桥梁。
公益性岗位不仅是就业“缓冲带”,更是人才培育的“练兵场”,朔州市打造公益性岗位人员“成长桥”,助力其提升职业能力。各用人单位针对公益性岗位,通过实地操作实训、职业技能培训等举措,帮助公益性岗位人员提升服务能力与职业素养。大量公益性岗位人员凭借基层历练优势,后续成功考取公务员、事业单位,在公共服务领域实现长远发展。这种“实践+成长”模式,既为公共部门输送了熟稔基层的实用人才,又为就业困难群体铺设了职业转型通道,实现“短期就业有保障、长期发展有潜力”的良性循环。
同时,朔州市激活“效能源”,优化流程提升服务质效。梳理群众办事堵点,推行了“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制度。建立业务台账跟踪机制,全程记录办理进度。定期征求服务对象意见,动态优化工作流程,让就业援助服务更贴民心。从政策落地到群众受益,全链条提速增效,用高效服务让群众感受到“雪中送炭”的温暖与便捷。让公益性岗位真正成为兜底保障的“安全网”、职业发展的“跳板石”,为就业困难群体撑起一片希望蓝。
山西日报记者马占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