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晚报 >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版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1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创新驱动+政策扶持
我市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产业实现绿色跨越发展
文章字数:1242
  本报讯(记者 武跃林)近年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创新驱动和政策扶持为双引擎,推动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产业实现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目前,全市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已从“十二五”末的不足40%提升至2024年的73%,走出了一条“煤电固废——资源化再利用——新型材料”的绿色发展新路径。
  作为全国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和工业绿色转型试点城市,我市已建成固废综合利用企业170户,涵盖煤矸石、粉煤灰、脱硫石膏等多个领域。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固废综合利用产品种类从传统建材拓展至新材料、陶瓷、防腐绝热材料等七大类二百多个品种,已形成年产27亿块煤矸石烧结砖、10.4亿块粉煤灰蒸压砖、300万m3粉煤灰砌块、400万m2透水砖、350万m2粉煤灰外墙保温板、20万方PC装配式建筑、30万吨耐火材料、10万吨建筑石膏粉、30万吨喷涂石膏、3000万m2纸面石膏装饰板的生产能力。
  创新驱动、技术引领。我市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废弃物资综合利用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以关键核心技术引领废弃物资综合利用产业发展,先后与国内16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打造多个研发平台。晋北固废资源综合利用研发中心开发了30多项新技术,申报国家发明专利80多项。其中,煤矸石制备重油催化裂化技术填补国内空白,被评价为“国际领先”。山西超牌煅烧高岭土有限公司的“年产10万吨陶瓷釉用煤系煅烧高岭土生产线”技术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荣获中国非金属矿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赢胜(山西)陶瓷纤维有限公司与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等科研机构深化产学研合作模式,研发的煤矸石生产陶瓷纤维干法板和陶瓷纤维毯等技术国内领先,产品具有色泽白、渣球少、纤维长、重量轻、耐高温、抗热震、热容小、保温性及化学稳定性好等优点,被称作“第三代耐火材料”。
  政策保障、人才支撑。我市多项政策支持固废综合利用产业发展,出台《朔州市固废综合利用基地建设实施方案》《朔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朔州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的实施意见》《加快朔州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五年行动计划》等文件,从技术创新、项目建设、产业合作、产品推广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并争取省级技改专项资金4282万元。建立健全推动朔州与京津冀及周边粉煤灰“公转铁”运输协调机制,开通了粉煤灰绿色交通物流专列,不断巩固和拓展粉煤灰外运外销渠道,有效解决了我市粉煤灰外运交通物流瓶颈。同时,通过《朔州市创新人才发展二十五条(试行)》吸引高端人才,特聘15位国内知名专家为顾问,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合作交流、平台助力。每年来自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和企业代表通过交流粉煤灰、脱硫石膏等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展示产学研成果,促进交流合作,推动产业发展,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大会已成为在国内外影响力较大的行业盛会。自2013年以来,大会累计签约项目70个,大会论文集收录固废综合利用企业关注的工程应用类高水平论文约55篇,其中被SCI、EI、中文核心期刊收录占比达70%以上。
  我市的成功实践,不仅解决了工业固废污染难题,更探索出了一条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的新路径,对全国同类地区具有重要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