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滩”变为“粮满仓”
文章字数:561
本报讯(记者 刘淑花 通讯员 高敏)塞上八月,天高云淡。走进山阴县古城镇前射躲村,昔日盐碱滩上,一片片青贮玉米郁郁葱葱,植株健壮,长势喜人,丰收在望。近年来,前射躲村通过“以地适种”结合“以种适地”,“改土”与“育种”并重,让“盐碱滩”变成了“大粮仓”。
前射躲村全村总面积4800亩,且多数是盐碱滩,历史上,一亩地的粮食产量仅有800至1000斤,微薄的收成,让村民 们的生活 艰难。面对盐碱地上“种地难、增收难”的困境,村民们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采用土法改良盐碱滩:全村人齐上阵,开挖排碱沟壕,让桑干河水携带着厚重的泥沙,漫过田地完成“洗盐”仪式,让盐碱随清波迁徙;再通过施用脱硫石膏、糠醛渣、有机肥,结合大水洗盐给土壤降碱培肥,然后再用塑料薄膜在地下筑起防渗膜,阻断盐碱的反攻之路,接着撒上发酵的羊粪滋养土地。对于其中盐分较高的土地,则先用机械深松打破黏土障碍层,促进盐分向下淋洗,再结合覆膜滴灌种植技术进行控盐。一锨一锨开垦,一担一担施肥,一点一点改良,原本干裂板结的盐碱地逐渐变得松软,玉米保苗率从过去不足50%提升到90%左右,专家现场测产,青贮玉米平均亩产高达4.2吨。截至目前,全村累计治理盐碱耕地1500亩,土壤盐分含量平均下降34%、碱化度下降20%至30%、有机质含量提高8%至15%,耕地盐渍化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全村高产田种植面积达到3200亩,占全村总面积的67%左右。
前射躲村全村总面积4800亩,且多数是盐碱滩,历史上,一亩地的粮食产量仅有800至1000斤,微薄的收成,让村民 们的生活 艰难。面对盐碱地上“种地难、增收难”的困境,村民们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采用土法改良盐碱滩:全村人齐上阵,开挖排碱沟壕,让桑干河水携带着厚重的泥沙,漫过田地完成“洗盐”仪式,让盐碱随清波迁徙;再通过施用脱硫石膏、糠醛渣、有机肥,结合大水洗盐给土壤降碱培肥,然后再用塑料薄膜在地下筑起防渗膜,阻断盐碱的反攻之路,接着撒上发酵的羊粪滋养土地。对于其中盐分较高的土地,则先用机械深松打破黏土障碍层,促进盐分向下淋洗,再结合覆膜滴灌种植技术进行控盐。一锨一锨开垦,一担一担施肥,一点一点改良,原本干裂板结的盐碱地逐渐变得松软,玉米保苗率从过去不足50%提升到90%左右,专家现场测产,青贮玉米平均亩产高达4.2吨。截至目前,全村累计治理盐碱耕地1500亩,土壤盐分含量平均下降34%、碱化度下降20%至30%、有机质含量提高8%至15%,耕地盐渍化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全村高产田种植面积达到3200亩,占全村总面积的67%左右。